来源:乔诺之声;作者:王栎童,乔诺咨询战略到执行产品线项目总经理,战略咨询总监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尔·罗斯曾提出:“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转圈。”
每年的7月中下旬和8月初,是很多企业开启新一轮战略规划的时间节点。乔诺结合过去几年接触和辅导过的诸多企业实践中发现,企业在做战略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很多误区,导致无论是做战略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太理想。
本文总结企业做战略时容易遇到的3大典型误区,分享给正准备做SP规划的企业。
误区一:老板带着高层/管理层去海边,开三天两晚的战略研讨会就能把战略定下来
【问题】如果企业本身规模不大,业务比较简单,不需要太多人参与的情况下,战略确实通过高层的三两天闭门研讨会议就够了。但是当企业规模大了,业务复杂以后,只用两、三天实际上很难做出高质量且共识可执行的战略。
【原因】
首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家无法就“未来的增长机会到底在哪里”,“应该怎么选”,“取舍的原则是什么”,“怎么做短中长期的业务组合”等等重要话题进行充分的讨论。
在支撑战略目标的机会不那么清晰明确的情况下,要形成对目标的认同和共识就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去挑战和博弈这个目标的合理性,很多企业高管会迫于老板给的压力不便当场反驳,但实际内心并不认同。
其次,目标定下来以后,企业还要做商业设计的策略制定。
比如,为了抓住某个高价值机会——
背后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满足他们?
我们要讲什么样的故事,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让客户非选我们不可?
产品背后的技术要如何支撑?
供应链的成本、质量、交期能不能及时满足上市要求?
......
除了内部产供销之间要如何协同,还有外部的渠道、合作伙伴的生态怎么布局,包括要设计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赚到更多的钱,要构建什么样的护城河,都要讨论清楚。
但时间那么短,一个机会的商业策略都讨论不完,何况多块业务的共识。若这些问题没完全讨论清楚,前面共识过的所谓战略机会,能不能抓住都是个问号。
最后,战略的落地还涉及到组织阵型、资源预算的调整适配等一系列纠结的问题,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达成有效共识和决策,也都不太现实。
【观点】机会不明确,目标不认同,路径不清晰,资源不匹配,任务一大堆,这样的战略根本就不具备可落地性,定下来的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大家不努力、不协同执行就不足为奇了。
误区二:请一两家咨询公司帮着把战略规划出来,就可以让大家照规划去执行
这个误区,其实跟“企业的战略是由高层或战略部规划好,再交给各部门去分解执行”的问题类似。
咨询公司固然能通过强大的行研与市场数据分析能力,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做很好的市场洞察输入,更有第三方视角加持,但俗话说:“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企业本身没有参与进来,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
【问题】
我们遇到过几家规模型的家居家电企业,分别都给我们展示了咨询公司为他们做战略规划,无一例外都有详实的市场洞察数据论证,过程分析都通过精美的PPT呈现,也导出了N大必赢之战。
当我们问执行情况的时候,有的企业表示,这些规划都分配给各个部门去做了,至于执行的效果如何就不太清楚了;
而有的企业高管甚至直接表态:“这500亿的规划都放在抽屉里了,我们打仗还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去打的。”这就是典型的规划与执行两张皮。
【原因】
首先,战略的执行者如果没有参与过战略的制定过程,就不会理解,甚至不认同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大打折扣。
每个任务承接部门,按照各自的理解分别执行,就变成了各自为战,各部门之间就会难以协同,难以拉通。最后老板会发现,每个部门的KPI都完成了,但是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却没有实现。
其次,当企业的规模大了,业务的复杂度高了,客户线会拉得比较长,高层和咨询公司跟客户界面反而离得比较远,而真正接触客户的一线市场和销售人员,如果不参与到战略制定过程中,客户的声音,竞争的态势就不能形成对战略规划的重要输入。
一线作战里真正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力量没有被有效卷积起来,可能拿到市场上就是一份无效战略,华而不实,又怎么能指导大家打胜仗?
此外,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市场环境和战略假设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执行者需要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适时调整战术打法、及时做好作战阵型和资源的适配,才有可能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如果没有参与过战略规划的过程,不理解战略制定的商业逻辑,执行过程中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有效应对。环境变了还一昧地僵化执行,无异于刻舟求剑。
【观点】企业可以请咨询公司帮忙参与做战略的规划,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自己人亲自下场实操,而且要卷积更多一线的核心骨干参与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集体参与做战略规划的过程,能让各部门之间反复做共识的拉通与协同,比战略规划制定的结果还重要。
误区三:大家集体学了一套方法论(BLM)和拿着一套工具模板,就能把战略规划做出来
【问题】
大家统一了战略方法论和模板工具,就能集体共创输出公司的战略规划吗?理论上,这是成立的。
很多企业学了BLM好几年,并且像标杆企业一样每年滚动做战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典型困惑,一些企业的战略部老总跟我们反馈了困惑:
困惑1:去年做的战略好像跟年前的内容也差不太多,尤其是市场洞察,去年看到的今年也看到了,今年再重新洞察一轮?好像也是换汤不换药。
困惑2:其实高层挺不喜欢做战略,老板一句话:“这个业务的战略你做一下,方法模板工具你们都有了”,就变成了高管一个人的事儿了,表面上看老板交代了相关部门配合,相关人员承担责任。但其实,只要这个事情不是自己的主责,大家就不太会上心,别人要么没时间,要么只是简单看看,随便聊聊,或是按照模板填些内容。大家都有自己的一摊事儿,其实并没有真正投入进来。
这么做的战略也就没有质量,所有人都成了填模板,走过场,对业务没有帮助。
【原因】
为什么大家方法论和工具都有了,还是做不出高质量的战略规划?
首先,企业用BLM做战略最习惯的是从差距分析或者市场洞察开始,但真正的起点应该从公司级的战略指引开始。
因为企业要解决的头号战略问题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有高层下达了清晰明确的战略指引,才能让后续的差距分析和市场洞察有方向、更聚焦、能解题。而这恰恰是BLM中并没有提及的内容。
其次,从市场洞察到的机会怎么取舍,新老业务的组合怎么定,每个机会的商业成功路径怎么设计,有效的资源如何调整配置,这些都是做战略的关键节点,应该什么时间组织哪些人一起参与研讨和互锁,什么时候该输出阶段性的结论让领导们评审,什么时候该由谁来做最终的决策...这一系列的关键动作如果没有组织和流程做保障,一定会出现上述困惑中提到的“填模板、走过场”,做出来的都是没法真正解决问题的“纸面战略”。
【观点】方法论和工具模板都不是战略内容的全部,更关键的是,企业需要通过一套流程和机制,能够把大家动员起来,做思想的碰撞,把更多的人卷积进来,贡献真智慧,真正做出有质量、能解题、有共识、可执行的战略出来。
如何在新一轮规划中尽量规避这些问题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每个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做战略规划的时间、层级和要求也不一样,遇到的战略问题也是形式各异,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不限于以上误区带来的问题。比如:
战略规划是老板/战略部的事情,我们(各部门)只是陪着做个作业走个过场。
老板把目标拍下来,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去做规划。大家拿着一个数字目标就去直接分解和执行。
又从一轮“兴师动众”的差距分析和市场洞察开始,好像跟去年做得也没啥区别
要么只选当前能力范围内的机会,要么毫无边际地选择脱离核心能力圈的机会
跳过业务设计的策略制定,直接针对方向和目标做战略解码
关键任务不关键,都是例行工作。把重点工作变成工作重点,把战略管理和日常经营混在了一起。
战略规划做完了,战略预算却没有随之调配。老业务还是占用最多资源,新业务总是投入不足起不来,或者资源配置雨露均沾。
战略规划没有问题,只是因为组织能力不足,干部能力不行,团队执行力不强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没法落地。
【相关文章】
·差距分析,战略规划的起点
·竞争分析,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南针
·战略指引:一张纸划清战略规划的边界
·每家企业都该认认真真做一版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为企业守住一份中长期的战略定力
·做战略规划前要先澄清的八个问题
·读懂10个小故事,做出优质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意义,在于解决三大矛盾
·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战略规划?
【相关课程】
·BEM战略解码与战略执行——战略高效落地之道(深圳)
·战略规划到落地执行(深圳-上海)
·BLM业务领先战略制定与执行(广州)
·3W品牌战略——打造高竞争优势的品牌利益体系(广州)
·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落地五步实战法-解密百家企业的数字化底层逻辑(北京)
·基于BLM、MM的SP、BP战略管理——从战略到执行(DSTE)变革之道(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