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的一个核心话题是现在和将来之争,很多企业会说,今天尚且活不下去,哪有钱投未来?但同样有一个悖论:“不投资未来,就没有未来”。
在急剧变化的市场里,我们想要长期生存下去,向上看是战略,向下看是成本。前者在茫茫大雾里寻找未来的出路,后者储备粮食和棉袄,迎接下一场冬天与机会,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说,要像做战略一样做成本管理,这里有两层含义。
成本管理是一场持久战
并不是今年环境困难了,我们开始关注成本;明年业务景气,又把成本搁在一边。而是长期考虑:对比标杆,你的成本竞争力有多强?如何在明年、在下一个产品赶超,拉开差距?
构筑起成本竞争力
标杆企业对成本应用的“232原则”,就是体现了标杆企业在追求成本上,面向市场,面向竞争对手,以及对自我不断地改善升级,从这3个维度不断要求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
将成本定义为战略的企业,都是从产品设计就开始着手成本管理,通过合理的目标成本进行整体设计。
如果研发设计阶段不考虑端到端的成本,等到产品量产后,即使是最牛逼的采购,拿到了世界最低的器件价格,对产品总体的成本降幅贡献也是有限的。
因此,协同十分关键,因为从产品设计就要卷入后续的采购、物流等等一系列环节。
成本管理,是端到端协同的工程
在端到端协同的螃蟹图模型中,两只钳子非常关键,牵扯到全部门的协同。
“研发”的重要性在于:每个产品都要符合吃水线的要求,很多成本竞争力的基因只能在研发设计环节埋下。
例如:如何用二流材料打造一流产品,实现成本和产品竞争力的均衡?如何实现零部件复用,聚量的同时,降低存货,加快周转?如何合理设计包材,使物流运输更高效?
这些因素都需要研发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做好端到端的产品设计方案,凡事预则立,研发阶段全员协同,为产品成本奠定良好DNA。
“采购”的重要性在于:除了内部和研发多牵手协同外,外部要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伙伴协同,及时给内部传递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器件等,早期介入,帮助企业在设计过程中构筑产品竞争力。
例如:洞察“海鲜价”物料的价格波动,提前和“海鲜价”供应商锁定库存,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和战略供应商共舞,优先拿到供应商的先进技术或者优质产品,来提升我们企业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更有甚者,可以通过供应商的视角,了解自己和友商的差别,换个角度审视自己。
在研发设计阶段,把产业链的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协同做起来,真正做到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的全局最优解。
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有某个部门去努力(比如采购和供应商压价),是很难做到公司整体效益的最优。只有一个部门为了自己的指标降本,很容易出现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现象。
协同的关键在于,链条上的所有环节、所有角色都不能按照过去的行为习惯继续做事情,而要敢于想,打破自己的认知,走出去,看竞争对手、行业标杆在干什么。
大家都对准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才能拧成一股绳,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全员一盘棋。
跨部门协同中,“权责利”是成败的关键
一、权与责对等,才能玩转部门协同
在具体的协同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问题:降本两把钳子里,研发和采购谁来主导?
由于降本是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成本,所以由产品线总裁来统筹负责是最佳形式。
具体往下逐层拆解目标的时候,就看在这个目标里,谁更重要。分清轻重缓急,是对外找供应商资源更困难,还是产品测试验证更困难?
如果以芯片的国产化替代为例,企业在应对美国打压时,外部压力会比内部压力更大,可能采购就要主导。
在具体问题中,主导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权利,比如影响协助部门的考评,调动各方面资源。也常常出现:研发在这件事上是主导的,在另一件事上可能就协助采购了,这两者是互相耦合的。
不管谁来主导,有了责任,有了权力,这件事才玩得转。
二、激励机制:从产品经理,职能部门,到供应商
成本管理的环节要不要激励、如何激励非常重要,错设激励可能会成为降本的障碍。因此,激励一定是瞄着产品端到端的成本奖励、利润提升的。
如果依据经过某个环节降本多少来评判,做段到段的降本,采购是得不到供应商的资源和支持的,降本就会很难。
首先,奖金要倾斜负责产品商业成功的Leader,毛利吃水线达到公司标准,自然就要提供相应的激励。
产品和研发要对产品的竞争力负责。什么是竞争力?质量好,成本低,性能差异化。假设公司的要求是将成本做到比对手低20%,产品做出来有了利润,这时才有可供分配的粮食。
一定要把所有产品掰开看,有些产品毛利高,有些产品纯利高,有些产品纯利低,为什么?取决于这个产品有没有做好端到端的管理。端到端管理很好,重奖励;而管理不好的产品,不管如何创新、如何吸引客户眼球、价格多高,最终都只看商业成功。商业成功需要量化成指标,例如产品给公司贡献的毛利比、纯利比、纯利总金额等。标准出来了,就好考核、好激励了。否则,很容易存在所有产品吃大锅饭的现象。
第二,对采购、制造等职能部门而言,每年要有横向拉通。既要和过去比,也要算出一个整体,每个产品要求有一个加权值。由此引出对采购、制造、物流、质量等职能部门的考核。
这是一个纵向做深、横向拉通的过程。
第三,除了自己的人,还可以激励供应商。很多地方,尤其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方面,需要供应商投入大量人力,和我们一起做验证、探索。那我们可以承诺,如果最后实现了目标,降下来的成本里有多少是可以和他们分享的。
过去采购总是压着供应商降价,但其实,换个角度,就可以和供应商实现共赢。
有一回,我们走访一家客户的供应商。汪老师问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能降10%吗?”供应商立刻说不行;于是,汪老师接着问:“我们做什么,你能降5%?”供应商很快回答了。答完之后,又追问:“我们做什么,你能降10%?”供应商思考了一下,也做出了回答。
采购带着供应商的方案,回去和研发讨论后,进行了迭代升级,不仅帮助供应商解决了他的难题,同时,企业自己的产品也实现了降本。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协同。
3层协同,回答两位数降本
我们走访过那么多企业,发现成本管理的最大挑战就在协同上。
第一层,围绕产品的端到端协同;
第二层,公司内部的产品研发和前端的Marketing和CS和计划的协同;
第三层,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协同。
解决了协同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回答了两位数降本的问题。
最后,给大家三条建议:
第一,公司的成本管理一定要对准公司的销售收入、纯利。
并且由此分解出成本管理的动作。
第二,想做到极致成本,一定要打开全员认知。
错误认知有很多,比如:
“我是做高端产品的,我的成本就应该高一点”;
“我们产品非常注重质量”,很可能存在质量过设计;
“我们现在的利润不错,毛巾已经拧干了,不应该再拧了”……
追求成本管理的极致,就一定要去跟标杆比,跟竞争对手比,我们的产品如何碾压竞争对手?如何做降维打击?这非常关键。
第三,做成本管理,要落实到组织上,落实到流程、机制,而不是一种运动。
做成运动,成本管理就不会有持续性,就会忽高忽低。
成本管理要落实,抓手是目标成本管理。怎么样去把目标设清楚?怎么样去把目标成本真正的执行落地下去?就要有工具。
极致的成本管理,一定是当成公司级战略做的,是“一把手”的工程,要抓好每个产品的一把手。
来源:乔诺之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