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9级的华为员工,曾在社交网络上爆料自己一年的收入:年终奖 91 万,加上股票TUP、工资等,年收入破 200 万,引起了众多“打工人”的轰动。
比起高薪,更可观的是华为人均薪酬的增长速度,短短8年时间,翻了3倍。
忍不住想问一句:员工涨薪怎么这么难?华为是怎么做到的?
公司发的钱越来越多,员工收入却没增长?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员工涨薪的问题。
很多老板特别愿意分钱,希望企业和员工能够共同成长与收获。但实际情况却是:“钱分了”,员工却感知不到;甚至觉得内卷严重,劳动匹配不上收获的价值。
有一家家居行业的企业,看准了家装趋势的风口,近一年营收增长了40%。
老板很开心,必须要让员工共同感受到公司增长的红利,大手一挥,整个企业的薪酬包增长了43%。
然而,员工们却纷纷抱怨:“去年还不加班,今年天天加班,但工资只涨了5%,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了。”“也不知道公司的业绩好和我有什么关系。”
老板很困惑,为什么收入大幅增长、薪酬包也大幅增长,但员工收入却没怎么增长?
这种情况,很多企业都存在,不得不问,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均薪酬的增长?
第一,控不住的人头数
每年报人员预算时,人力资源部门都很头大:人数,根本控不住。
业务部门说,要我增长,那得把人和资源给我配齐呀。很多老板一寻思,只要业绩能增长,人多加几个也是可以的。
“增长目标”、“新业务”,就成了涨人数的通关密码。
于是,这家企业的营收增长了40%,但人数也翻了个倍。
到年底计算奖金时发现,明明业绩还不错,怎么分钱的人那么多?
您的企业现在有多少人,近几年增长了多少?
第二,业绩持续高增长
砍人数,不招人就是最优解法了吗?当然不是。
所有的招人,对准的都是市场机会,是业绩增长。
例如,互联网企业处于风口时,飞速扩张。因为彼时,只要加人,就意味着营收增长;往这上面砸钱,准没错。但风口总会过去,近两年的“毕业”潮也是对粗放型人才策略的收敛。
业绩增长,是企业活下去的前提,是涨薪酬的前提。
每家企业都有这个诉求,但整体上很难实现这种持续增长的能力。
很多企业说自己已经增长了两三年了,但你的企业能否持续增长5年,或增长10年?
第三,薪酬感知
人头也控制了,业绩也有增长,员工对于收入的感知就强了吗?不一定。
一家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劳资的分配比例是有差异的。
比如,一些重投资的企业,早期资本投入非常大,甚至早期的时候,连续几年公司都是亏损的,这个时候资本做了大量投入,却没有回报。
而我们的员工,也就是我们的劳动者,其实仍然获得了收益。同时,为了吸引关键人才,企业的福利和激励的配比会非常高,员工的感知度很好。
但到了后期,企业越过爬坡阶段,公司的整体收入,分配给资本的占比会逐渐加大,分配给员工的比例变少,虽然员工的薪酬也在增加,但员工对于收入增长的感知,反而是实打实的更弱了。
这便是薪酬顶层设计没有管理好分配的结构,员工对于薪酬的感知,是企业的增长和我自身收入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
钱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你的企业真的想清楚了吗?
短短8年,人均薪酬翻了3倍,凭什么?
华为的个人薪酬十分可观,但万丈高楼也从平地起,华为起初的薪酬竞争力其实并不强。
2012年,华为人均薪酬4.9万(26.7万人民币)美元,其竞争对手三星、诺基亚和爱立信的人均薪酬都在8万美元以上。
在高科技行业,如果没有强竞争力的高薪,很难持续吸引行业精英人才。
但到了2019年,友商三星、诺基亚与爱立信的人均薪酬依旧在8-10万美元徘徊时,华为的人均薪酬已然上涨至10.6万美元(69.6万人民币)。
短短8年翻了3倍,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背后,华为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增长解决大部分矛盾
华为每年战略方向的第一条是什么?是必须增长,而且必须是有效增长。只有增长,才能解决激发组织活力的问题。
2012年,华为营收2202亿元;
2018年,华为营收7212亿元。
人均薪酬翻倍的背后,华为的营收增长了3倍有余。
只有增长,才能有足够的钱给员工加薪和激励;
只有增长,才会让组织长出很多岗位,为员工产生足够的机会;
只有增长,才不会落后于竞争对手,具备持续的行业竞争力。
第二,控制人数
那么,在高增长的前提下,第二个关键点就是控制住人数。业绩增长,但人数不能无序地向上增长。
例如,业绩增长20%,那薪酬总包也增长2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头的数量增长控制在4%以内,人均薪酬就有了15%的增长。
但就像上文提到的家居企业,为什么人数就是压不住?高速增长的代价,一定是人数暴增吗?
不一定,在人力资源的人数政策上,有时是没有方法,有时是不愿意面对矛盾。于是慢慢地,队伍扩张,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分到的钱越来越少。
华为在2001年的时候,就引入了工资包管控的政策。
工资包管控实际上就是管人头,在做组织预算时,通过人头预算管控工资总量,控制人数发展。通过对组织的“人均销售收入”指标,将人数管控压到每个组织。
“人均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提升,带来的“高薪酬和低劳动成本的最佳状态”,其实都指向一个公式:人均薪酬=总薪酬包/人数。
用尽可能少的人,赚取尽可能多的钱。因此我们说,薪酬规划的本质,是效率规划。
第三,薪酬是规划出来的
华为在薪酬分配上有个很简单的机制,叫做跟随业务。只要业绩上来,薪酬总包就上来。
但是,薪酬包如何向下分配?
第一,明确定位和结构:工资要有一定竞争力,控制刚性,增加弹性,营造饥饿感,才能导向员工向需要打赢的仗去冲锋;
第二,明确分配策略:在不同业务发展阶段调整劳资分配比,明确人力资本的增值优先于财务的增值,薪酬包增长与业绩增长同频,奖金与业绩线性相关,牵引人效持续提升;
第三,做好薪酬顶层设计:建立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整体回报体系,让“获取分享”植入员工的认知中。
薪酬规划的本质,是效率规划
在华为,任何的人力资源变革,最终都导向3项结果:1,减人。2,增产粮食。3,人人多分钱。
最终,用3个人,干5个人的活,分4个人的钱。
那么,对效率的追求,是否只属于少数顶尖的头部企业?
先来看一组数据:2002-2021年,上海市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在7%-19%波动,事实上,10%左右的涨薪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对照我们自身的企业:
我们能否靠10%的涨薪,留住关键人才?
我们能否靠10%的涨薪,构建起企业的人才优势?
对于华为来说,如果业务板块的增长率低于10%,那么这块业务就该考虑减人了。因为10%只能满足现有人员薪酬的平均增长率。
很多企业说,这个要求有点苛刻,增长10%的情况就要减员,可究竟怎么减呢?减了之后上哪儿招人呢?
但社会和商业的竞争就是这么简单激烈。你的效率改进是否快人一步,决定着能活多久。至少,要比友商更快,因为比不上就意味着淘汰。
可能对于员工而言,过程很痛苦,但是最终结果是好的。升职加薪,哪怕跳槽也是履历闪光。
但很多企业的管理,让员工过得舒服,结果却平平无奇,最终,企业难以维系,无法创造更多新机会,而员工薪酬、能力依旧原地踏步。
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和一流的企业竞争,只有远超于竞争对手的效率优势,才能处于市场领先。
对你而言,更希望在哪一种企业里呢?
来源/ 乔诺组织活力产品线;作者/ 顾君
【相关课程】
【相关文章】
·如何利用有限的薪酬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大厂薪酬奖励背后透露出哪些规律?
·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设计及分析
·薪酬体系中的福利那些事儿
·薪酬设计好,员工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