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商业市场教育的炼金石?》
王石婚变一事激起千层浪,也让长江商学院成了无故“中枪”之所,从学院logo到学员群体的分析,商学院瞬时成了名流交际场的热门代名词。在拨开舆论的迷障之后,商学院在定位为培养商务人才,培养适用当代商务理念的经济人才为主教育机构,在MBA课程大热和教育市场竞争林立的环境下,品牌口碑,服务质量,教学环境等等都是评定一个商学院的标准。
借不久前香港亚洲商学院年会召开之际,笔者采访到了香港亚洲商学院内地负责人与部分学员,从管理者的经营之道和学员的实际学习经验,从而“探秘”商学院的教学实质。
程耿敦:“实用为王”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程耿敦,香港亚洲商学院内地负责人兼教育总监,东莞市亚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记者:商学院的性质与其他培训类的学院相比,有什么区别?
程耿敦:商学院,有的也叫管理学院。我认为简单的说:商学院就是培养商界管理人才的学院。和其他培训类学院相比,商学院更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记者: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培训市场上MBA课程大热的现象?
程耿敦:我认为MBA课程大热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了MBA确确实实可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员了解清楚之后就选择学MBA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士图MBA的名声,拿个MBA为自己的仕途增加砝码。因为MBA的功能效用逐渐升华成了品牌效用,所以MBA课程比较受市场的欢迎。
记者:香港亚洲商学院是几时在东莞设立招生分部的?
程耿敦:香港亚洲商学院是2005年5月开始在东莞设立大陆第一家分教点的。
记者:香港亚洲商学院是东莞目前为数不多的商学院之一,为什么选择在东莞设点?东莞的生源主要是本地人么?
程耿敦:其实目前在东莞招生的商学院也不算少。我们选在东莞设点,主要是看重东莞是世界的加工厂,制造企业数量非常巨大,但是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有较大的培训市场。我们的生源主要是在东莞各类企业任职的职业经理人,其中90%以上不是广东本地人。
记者:香港亚洲商学院与其他的商学院相比,最突出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程耿敦: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亚商教育实用为王”,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收费标准、售后服务都是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而制定。我们最大的特点是学员入学后可以终生免费参加我们任意教学点的MBA课程学习,不像其他培训机构快餐式的学习。
记者:贵校一般的招生对象是那些群体?报名有没有什么样的条件规定?
程耿敦:我们目前的招生群体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报名亚商MBA要求本科学历五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大专学历八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管理工作经验是最硬性的入学条件。
记者:远程课程和面授课程,这两种授课形式各自的优点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远程与面授课程的价格定位?
程耿敦:远程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受地域的限制,学习时间也更灵活。面授学习的优势就是有更多机会现场向老师学习、与同学交流。因为讲师的课酬、上课的场地等费用较高,所以面授的收费标准要比远程的稍高一些。
记者:贵校目前的师资和收费是什么情况?
程耿敦:我们目前的师资是国内MBA的一流师资,其中30%学院的教授和70%实战派的资深讲师,保证学员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学习需求。2013年的MBA面授班的费用是20800元RMB/位。
记者:香港商学院在内地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有其他发展计划?
程耿敦:我们的MBA招生项目在内地运作8年,目前在东莞、深圳、佛山、重庆、西安、宁波等城市设有分教点。我们将逐步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设立分教点。除之前专注的MBA培训班外,我们还将开设EMBA和DBA培训班。
记者:现在的商业培训,多数会采取加盟以及招商的项目,你觉得这些商业成分的运行,对教学的质量会不会有所影响?
程耿敦:我们也采取加盟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增设教学点,但我们的每个教学点只负责招生,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毕业考核、售后服务都由教务管理中心统一安排,所以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罗向东:MBA教育热,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现实的刚性需求的反映
(罗向东,职业经理人,目前在百花集团从事管理工作)
记者:你之前接受过哪些其他的商业课程培训? 罗向东: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连锁经营管理培训、物业管理培训等。
记者:你是怎样看待现在大热的MBA课程的?
罗向东:我认为现在大热的MBA教育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现实的刚性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MBA教育从国外大规模引进中国大陆,媒体大炒特炒,片面夸大它的价值和作用。高等院校为经济效益大干快上,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质量,疯狂开班,培养的MBA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对企业不起作用或甚至起反作用;职业经理人甚至一些在校大学生盲目听从,报名上学,企图走一条事业成功的捷径;企业迷信MBA,凡高管必MBA,结果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导致整个MBA教育引起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反感,MBA被戴上华而不实的帽子,社会和企业对MBA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从此,正规的和不正规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只要是MBA就都被企业和社会打入冷宫。近五六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对MBA的刚性需求逐渐显现出来,企业、高等院校、职业经理人开始重新评估MBA的价值和作用,对MBA的认识和理解也逐渐成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才不约而同地重新选择了MBA教育,特别是最近几年,MBA教育才重新开始大热起来,所以,现在所谓的MBA教育大热,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现实的刚性需求的反映。
记者:你在香港亚洲商学院学习了多久(多少个课程)?
罗向东:从2009年接触到香港亚洲商学院以后,一直在参加香港亚洲商学院的课程学习,完成了香港亚洲商学院的所有课程学习,并在2010年获得了香港亚洲商学院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记者:你在亚商学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罗向东:我在那里系统地学习了MBA全部的课程教育,获得了MBA的知识结构,提升了自身的企业工商管理理论素养;通过与老师和学员的互动,加深了对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了企业工商管理的实战经验和能力;接触了优秀的老师和学员,开阔了眼界,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网络。
彭庆华:亚商学员多为70后
(彭庆华,总经办高管,拥有20年大、中型制造业管理经验)
记者:你是怎样看待现在大热的MBA课程的?
彭庆华:是必然趋势,虽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整体好的且有可喜可嘉的好趋势。
记者:你之前接受过哪些其他的商业课程培训?
彭庆华:从新世纪(2000年)以来我每年会投入一部分宝贵时间、精力与资金去接受系统的培训。在亚商之前接受过:体系管理(ISO9001/14001)、职业经理人、TQM、TPS以及职业策划师管理方面、沟通方面的培训、执行力培训等高业课程培训。
记者:你在亚商学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彭庆华:带希望而来,带满意而归。最大的收益是:在老师与学长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下,我毕业了,我深受亚商文化的影响成了优秀学员,且广交了一批优质的且极具极大潜力的职业经理人同学群,每当想到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在课中聆听老师上课的如饥似渴的感觉,以及课中课后互动的事件,令我总有一种感动,特别是老师们与同学们所体现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我想,亚商老师是用行动用心在教,亚商学员是用行动用心在学,育人与学习,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师生们是国家栋梁,是民族希望,学生们其比重由60后为主转向更多的70后为主,并开始将有80后新生代加入,在这里能分分秒秒感觉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记者:你在香港亚洲商学院学习了多久(多少个课程)?
彭庆华:按我的辅导老师王老师原计划是希望我18个月左右完成学业。我每天花二小时以上如同应对高考一样认真对待学习,每次老师的课堂作业与各种课件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课中笔记,课后复习,专注的原因是之一,加上老师们以及一些学长们的辅导,事实上,我只花了一年时间且大都是优秀通过(在我们同学中相对不多,由于工学矛盾,且学校要求较严格,大部分应是一年半左右毕业)。学习课程是16科,选修课是5课,必修课是11科(包括论文)。当然课程学习是其一,主要是活动很好,能提升凝聚力与战斗力。同学之间互动沟通的方式也多,从中也得悟到学到一些知识与理念。
但严格的讲,香港亚洲商学院的交流与学习强调是终身学习。每次学习会见到一些被邀请的老学友参加活动与一些新增的课程,更何况就是同样的老师,同一个课程,温故知新,每听一次感觉与感悟不一样。这知识更新较快的知识时代,这模式尤显重要与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