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劳动价值是以亚当?史密斯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学派首创的。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大卫?李嘉图发展了史密斯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可分配的只能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三个部分;而马克思马克思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批判了其中不彻底的地方,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而使用价值则是社会的物质财富,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他说,“如果供求调节着市场价值的偏离,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着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差不多同时,但却是各人完全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以此作为一种新的静态微观经济学的基石,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边际革命”,它是价格理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三个人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在曼彻斯特、维也纳、洛桑那样很不相同的文化气候中从事研究,竟然会想到同样的概念,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一概念的意义。“边际革命”派把对财富,价值的理解和效用,稀少性加以结合,而且正是基于效用和稀少性这两个概念,边际学派对财富的思考就不是停留在商品的量上,而是认为一定量的商品对各种人的效用是供给稀少性的函数。于是,对财富和价值的思考就自然转化为怎样用最小的代价,并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即经济效益的思考。进一步的发展,必然用供求论、平衡论来说明价值。庞巴维克是边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把价值和人类福利联系起来,认为一件物品要有价值,不仅要用,而且要稀缺。这里所讲的稀缺,不是绝对稀缺,即相对于该物品而言的稀缺性。庞巴维克所说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福利或享受对该种物品的依赖程度。
“价值最大化”强调的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最大满足,由此带来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个商业模式能否持续赢利,是与该模式能否使客户价值最大化有必然关系的。一个不能满足客户价值的商业模式,即使赢利也一定是暂时的、偶然的,是不具有持续性的。反之,一个能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即使暂时不赢利,但终究也会走向赢利。所以我们把对客户价值的实现再实现、满足再满足,当作企业应该始终追求的主观目标。
反过来说,客户价值最大化究竟是企业相比较竞争对手而已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竞争手段呢,还是真的认为企业就是社会的重要器官,不管有没有竞争对手,都努力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极端一点讲,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没有替代品,也就是独家垄断的市场,会关心客户价值最大化吗?可见,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间竞争的手段和结果,社会,竞争对手和企业,客户共同平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