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
具体来说,九个方面体现在“刘老根大舞台”这一项目中分别对应:
1、价值主张(VP):“绿色”二人转,将二人转打造成为大众皆宜的快乐产业
2、目标客户(CS):中低消费阶层、以北方人为主、辐射全国、二人转爱好者、赵本山粉丝、游客群体
3、分销渠道(CH):复合式分销的渠道售票
a)直接分销(大舞台售票亭、电话)
b)间接分销(为主):①→网络经销商(大麦网);②→票务总代理→零售商。
4、客户关系(CR):在客户识别与分析端差强人意,客户首次获取方面做得很好(网络订票和确认订单),在客户维护和二次开发环节基本缺失
5、业务体系(KA):演艺为核心,配合产业链人才培养、演出平台搭建、市场推广、内容建设
6、合作伙伴(KP):经销商、代理商、网络经销商、媒体(电视台)、大专院校
7、关键资源(KR):后备人才队伍和关键的高管层(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本山传媒的高管背景还是不错的)构成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良好的政府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硬通资源比如很低价格租来的国有文化场馆、品牌资源
8、成本结构(C$):演员培养、场租、人工成本、演出其他成本、衍生产品制造
9、收入来源(R$0:“大舞台”演出收入、输送人才、演艺经纪业务、衍生产品……
用一句话来概括“刘老根大舞台”的商业模式及其在各业务板块中的定位,那就是——作为本山传媒旗下人才培养的中转站和加速器来获取资源、提高影响、带来现金流,未来依靠演艺人才水平的提高,依托本山传媒体系内平台的转换与资源配置获得“造星”的超额收益。
简言之,不论是“栽(培)人”还是“造星”,本山传媒也好还是刘老根大舞台也好,赚的其实是“卖人”的钱!这几乎跟很多演艺经纪公司的本质一样。
上述分析难免给你学院派的印象,笔者梳理了一组数据,可以提供一个量化的感觉。如果说“刘老根大舞台”为核心的驻场演出,是本山传媒主体的业务收入来源(收入2.2亿,净利润怎么着也能达到30%吧,即6000万),那么,影视制作其实是其另一个现金牛业务。我们来做个粗略的测算:
本山传媒每年平均自制或参投的电视剧大概在3部左右,由于他们参与的片子普遍没有大腕级演员,而且演员多是自己旗下的而且是现代农村戏,因此单部制作成本不会超过3000万。以平均每部片子本山主投50%计,一年在电视剧上的投资总额约4500万,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导致首轮发行多在央视或二线卫视,发行总体收益上不去,年化估计在50%左右即2000-3000万;加上东三省地方政府的各类补贴,估计每年本山传媒影视制作业务的净利润在5000万左右。
对于本山传媒不论作何评价,大舞台和影视剧两块业务加起来,每年可以贡献一个多亿的利润。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本山传媒在商业上是成功的。
然而,“卖人”模式是否给本山旗下的独立艺人实现利益最大化?众所周知,本山旗下的演员和艺人团队已经初具规模然。但同驻场演出相比,这些艺人外部巡演的收益水平其实是比较低的。笔者毫无贬低赵家班之意,盘点一下这些艺人的演出场合就不言自明,这一策略跟本山传媒的整体定位有关。老赵的几番带团亮相,目的也仅仅是赚个名气,从单个艺人角度来讲,名气最大的小沈阳都达不到办专场演出的级别,“串场”仍是主要形式,剩下的演员独立营收能力更加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