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今日的巨大成功,起始于1989年愚人节那天四位年轻人的“创业冲动”。而要追寻这“创业冲动”背后的故事,则可以用“乱世出英雄”这句俗语来恰如其分地形容。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PC行业大环境生生不息的市场商机让华硕、精英以及早一些成立的宏碁等公司都能各谋发展,而在同样的行业背景下,同样经营主板业的旭青、凌亚等台湾企业却早已破产的破产,衰退的衰退,一一退出历史的舞台。
早在PC刚刚推出之际,行业巨头如IBM、康柏等企业是全部一手包办,从主板、影碟机、一直到整合电脑组装,什么都作。而台湾厂商除宏碁、神运之外(宏碁在IBM推出第一部个人电脑的同一年内,自行开发出“小教授一号”,踏上自有品牌之路,所以采取的营运模式跟IBM等国际大厂比较类似,由自己来开发生产主板),大部分都是从事组装代工业务,专门帮一些市场范围限于特定地区的中小型国外电脑厂进行电脑组装。一开始,大家都是跟着IBM的设计走,规格单纯,主板在多数人眼里还是个没有什么技术性的零件,以采买一般零组件的心态采购主板,然后再把所有零组件组合在一起成为电脑,交货给国外代工客户。
因此,有许许多多主板厂商围绕在电脑系统商之外,彼此共存共荣。
大约1985年,英特尔推出32位元的386微处理器,而微软具有历史突破意义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也开始在零售业市场大量销售,大大提高了电脑操作的方便性。两项因素加起来一下子炒热了PC市场,市场需求扩大后,国际企业委托加工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于是越来越多的代工定单涌入台湾。国际定单的涌入为台湾电脑产业和主板产业带来了大量生意机会,顺理成章地,台湾主板行业出现了不少商机。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1989年,童子贤、廖敏雄、徐世昌、谢伟琦四位年轻的工程师决心离开当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宏碁这棵“大树”,到外面闯一番自己的事业。
于是在1989年4月1日,童子贤、谢伟琦、徐世昌、廖敏雄这四位才30岁左右的工程师一起站在了宏碁施振荣面前,决定要集体出去创业,创立一间名为华硕的公司。面对即将集体出走的优秀工程师,施振荣心里难免有些失落感,但他没有开口挽留,只是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很中肯地告诉他们:“脑袋里的知识和技术是你们的,我留不住,你们就尽管带走吧。但是你们要小心处理公司机密文件以及相关资料,以免日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知识产权上的纠纷。”
就这样,四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离开宏碁,每人出资250万台币,共筹措了1000万台币在台北长春路租下一个35平方米的公寓成立了华硕电脑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四位年轻才俊离开宏碁外出创业时,他们此前在宏碁的顶头上司、当时担任宏碁个人计算机事业处总经理、与他们“亦师亦友”的施崇棠对他们给予了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华硕成立之初,四个年轻人虽然很清楚地看到主板行业的发展前景,看到主板行业需要重视技术和品质,但对于华硕的业务项目的定位还有些犹豫不决。当时,他们甚至倾向于做专业设计公司,为现有的主板制造厂商进行开发设计,收取顾问费用,而不涉足产品生产制造及销售业务,以互补型态与主板前辈们共存共荣。因此,在公司成立的前半年间,他们向外界推销的还是华硕的技术设计理念,外界也都以“主机板事业设计公司”看待华硕电脑,媒体报道也采用这种称呼,报道内容所强调的全部是华硕的新技术。
当时,个人电脑需求快速成长,台湾从事电脑系统组装的有大众、神达、例政、山汶、艾钜等公司,而主板业比较有名的厂商除了宏碁、神运等既做主板又做电脑系统的公司外,专业从事主板生产制造的有旭青、凌亚、精英三家。这三家专门经营主板业务的公司虽然只成立不到五年,却光靠着主板业务就各有新台币30亿元、19亿元、15亿元的年营业收入,这个收入现在看起来大概只能算中小型企业,但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颇具规模的了。
因此,在专业设计公司的定位下,华硕锁定了旭青、凌亚、精英这几家营业规模较大的主板厂商,准备与他们洽谈主板设计的生意。但此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彻底改变了几位创始人的想法,也改变了华硕的命运,改变了台湾整个主板行业市场的格局。
据华硕第一任总经理童子贤回忆,当时的主板市场,旭青、凌亚、精英三家专业主板厂商占据了大片江山。其中,旭青、凌亚营业收入分别在主板业排名冠亚军,精英最年轻,但发展势头最快,只成立二、三年就以15亿元营业收拿下第三名,与亚军凌亚只有四、五亿元的差距。
有一天,童子贤与徐世昌拜访凌亚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希望能从这个主板行业的亚军厂商身上拿到一些技术设计的单子。进了凌亚公司之后,这位主管悠悠然地坐在沙发椅上,在工作时间却只顾全神贯注擦着心爱的高尔夫球杆。童子贤和徐世昌两人当时满脑子都是主机专业常识和主板行业的发展趋势,于是在一旁与凌亚公司的其他一些雇员谈开了,言谈中提及精英公司对市场生意的影响,这时,忙着擦球杆的那位高级主管对两位年轻小伙子的谈话终于有了反应,转过头来问:“精英是干什么的?” 童子贤和徐世昌两个人顿时哑口无言。
对于成立两年多、而且紧追在后的竞争对手浑然不知,这就是10年前凌亚公司活生生的写照,也反映出那个时候许多早期传统主板厂商不把主板当正规产业看待的心态——在他们的观念里,个人电脑需求如此快速成长,凡是与电脑相关的产业,随便做做也有钱挣。做主板就是电子加工业而已,反正能挣到钱,何须强调技术、品质与服务?
而在童子贤、廖敏雄、徐世昌、谢伟琦四位华硕创始人看来,个人电脑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主板产业带来了大量商机的同时,也对主板产品的品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只有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够为市场所认可,占据行业的主流地位,主导主板产业的发展。因此,本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华硕于是放弃了为传统主板厂商进行主板开发设计的计划,对公司的业务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决定设计、生产、销售全部自己来。
如果早年前的台湾主板厂商有些专业概念,如果华硕甘于做个主板专业设计顾问公司,那么台湾整个主板产业可能难以获得如今的巨大发展,华硕自身很可能也难以获得如今的巨大成就。所幸的是,华硕的创始人以其深远的眼光,看到了乱世之中的商机,同时亦看到了商机背后的危机,果敢地踏入主板设计制造销售一体的行业。而确定好了定位与发展方向之后,出身于商机与危机并存的行业乱世之中的华硕开始走上自己的创业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