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本运作专家郭彧在国家核心期刊《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上-总第384期发表文章《构建文化产业全方位投融资体系》引起文化产业巨大反响,全文如下:
构建文化产业全方位投融资体系
最近,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持续盘整、欧债金融危机尚未平息、我国实施保增长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传媒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及信贷融资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从传统文化产业到新兴文化业态,从国有文化企业到民间文化资本,文化传媒企业在快速发展中愈加彰显资本扩张的力量。
一、文化传媒企业IPO融资实现新的突破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融资是成熟文化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文化企业可依托上市搭建的融资平台获得持续的资本金支持,还可实现资产价值增值、公司形象提升,并为并购重组等后续资本运作提供便利。
2011年我国共有16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与2010年数量持平。上市企业中,凤凰传媒等12家企业为IPO上市,浙报传媒等4家企业通过借壳上市。IPO以其直接融资功能及广泛市场效应成为文化企业的主流上市模式,其中,光线传媒等7家企业在境内上市,共募集资金79亿元;土豆网等5家企业在美国上市,共募集资金12亿美元。从境内IPO上市的情况看,除凤凰传媒外,其余企业均在深交所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体现了文化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规模特征。
2011年上市文化企业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浙报传媒成为我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淘米网是首家上市的儿童娱乐和媒体公司;姚记扑克被誉为A股市场的扑克第一股;凤凰传媒募集资金44.79亿元,超过去年中南传媒42.3亿元募集金额,成为A股市场迄今规模最大的文化企业IPO项目;新华社旗下新华电视亚太台通过重组香港上市公司进业控股实现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登陆,迈出了国资背景文化企业海外拓展的新步伐;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百视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借壳上市,开创了主流广电系统新媒体企业上市先河,成为2011年文化企业上市的收官之作。
对于文化企业而言,上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上市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不能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全部问题。特别在改制上市过程中,文化企业可能面临的一系列规范运作问题,如业务独立性、资产完整性、土地权属、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以及盈利能力、募投项目可行性、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等其他潜在问题都必须予以合理解决。因此,文化企业只有在清晰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依托成熟商业模式的支撑,妥善设计上市方案,合理把握上市节奏,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步入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股权投资基金成为文化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中“文化”题材备受关注,一批文化产业主题投资基金相继成立,比如,中央财政注资引导设立的有: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的有:上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海峡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天津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南京文化创业投资基金等;由金融机构牵头发起的有:建银国际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有:腾讯影视投资基金等;以及具有外资背景的大摩华莱坞基金、华映东南文化产业基金、无锡华映文化产业基金等。其中,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主题投资基金,被视为创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深化文化投融资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回顾我国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历程,上世纪末以来相继经历了门户网站、户外媒体、网络游戏等几个热点主题,近两年来,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领域相继获得各类PE的青睐,在文化产业股权投资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在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领域,小马奔腾获得了建银国际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7.5亿元的融资,超过了华谊兄弟和保利博纳IPO募资金额;金石投资等创投机构投资新疆广电网络,将资本触角延伸至内陆地区;云锋基金与新浪、丰德丽以4.9亿港元入股香港寰亚传媒,支持寰亚传媒全面拓展内地传媒娱乐市场。在新兴文化业态,软银以2.5亿美元注资PPTV网络电视,成为中国网络视频行业最大规模的单笔私募融资。
另外,一些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细分行业也开始受到PE资本青睐。北京市民营戏剧团体戏逍堂宣布获得2亿元风险投资,用以支持其戏剧院线建设,被誉为我国话剧行业风投第一单;杭州“音之舞”舞蹈培训全国连锁机构获得了首轮风险投资,在全国舞蹈培训行业成为首例。此外,篮球文化产业推广机构北京明日阳光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乐器直营连锁企业南京乐博乐器有限公司、湖南本土演艺企业“琴岛演艺”也分别获得了首轮投资,进一步拓展了PE投资机构的投资领域。
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PE投资机构在文化产业资本运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成为文化企业上市的重要推动力量。2011年IPO上市的文化企业中,包括国有文化企业凤凰传媒在内的10家企业在上市前均获得了私募股权投资,比2010年进一步提高,表明股权投资基金对上市文化企业的渗透进一步加强。另外,此前获得PE投资的文化企业也陆续步入解禁阶段,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相继迎来了收获期。
三、各类金融产品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
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国开行编制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发展规划》,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已超过1000亿元;工行将中小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要方向,计划“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农行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北京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营金融服务中心;中行开发了动漫形象质押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率先为动漫形象“张小盒”提供质押贷款;建行开发了“文化悦民”金融品牌和“文保通”金融产品,多角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民生银行筹建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1.5亿元贷款创下国内银行对单片贷款金额的新高;2011年,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暨上海迪斯尼项目银团贷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12家银行联组银团、逾200亿元的贷款金额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迄今规模最大的项目融资。
据央行统计,2011年3季度末主要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2.4%,高于工业中长期贷款11.7%的增速。同期,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贷款同比增长67.7%,远超人民币贷款15%的增长幅度。随着贷款规模的增长,产品创新的深入,专营机构的设立,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虽然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看来,当前业务仍主要集中于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等领域,在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在深度还是广度都还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可提供贸易融资、出口信贷安排;在推动文化产业完善产业链、做大产业链的过程中,可提供产业链金融支持;在推动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实现文化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可提供财务顾问、并购融资服务;在推动文化企业面向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过程中,银行业可提供债券承销支持。
2011年,新华传媒、中文天地、凤凰传媒、华谊兄弟等文化企业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主体及融资规模再创新高。其中,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等企业均为首次发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了西北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历史突破,深圳华强集团成功发行20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成为深圳重点文化企业与深圳金融业代表企业强强合作的典范。因此,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也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领域、优化业务结构提供了契机,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过程中,蕴含众多市场机会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挺进的新领域。
四、构建文化产业全方位投融资体系
近年,中国文化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资本之旅,文化产业在与金融资本交融中实现了新的提升。但也必须看到,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源的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是在金融业及文化产业都相对发达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也仅为1%。金融资源进入文化产业的程度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不匹配,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因此,应进一步细化有关配套措施,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组合拳”,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健康、快速发展。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文化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完善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文化企业信贷支持;建立上市扶持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优质文化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鼓励PE股权投资引导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税收减免,推动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直接投资;借鉴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作法,划拨专项经费,实施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项培训工程,推动企业优化治理、改善经营、提高投融资水平。
总之,要充分发挥金融、PE等各类机构资金的杠杆效应,以及财政、税收等政策的调节作用,构建起差异化、全方位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不断拓展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运作空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