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和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分别作出了解读。
课程目标:
● 增强党性修养;
● 了解党的历史;
●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 加强自身理论和行为修养,提升个人的能力、格局和境界;
● 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
课程特色:
本党建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结合,融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于一体,有叙有议,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既有利于提升学员的政治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员的理论认知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员的工作热情。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授课对象:中高层领导、各业务主管、人力资源总监、经理、绩效管理经理、主管等
授课方法:理论讲授(70%)+案例分析、小组研讨(20%)+实操练习(10%)
课程大纲:
第一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二、不做正确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 反对本本主义
2. 右倾投降主义与左倾冒险主义的通病
3. 五次反围剿成败得失
三、理论只要掌握群众就能变成物质的力量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的武器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
1)科学性
2)革命性
3)实践性
4)人民性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反对抽象僵化
2.反对经验主义
案例:“百无一用是书生”与“书到用时方恨少”
第二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案例:1939年华北联大的开学典礼
现场演练: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二、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民贵君轻思想的渊源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三、党的群众路线
1.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党的三大法宝的提出
3.工农联盟的历史必然性
4.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
5.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首次提出人民万岁)
案例:人的本性与人民解放自己
现场演练:天津教案带给我们的启示?人民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第三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
1.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2.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批评自我,自我批评)
案例:常言: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究竟苦的是口,还是心?
三、看问题的四个视角
1. 直观—把自己当自己看别人
2. 反观—把自己当别人看自己
3. 旁观—把自己当别人看自己和别人
4. 达观—把自己当成神
案例欣赏:毛泽东诗词欣赏: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案例总结:《念奴娇·鸟儿问答》是毛泽东于1965年5月所做的一首词。
这首诗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词,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
第四讲: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一、谦虚—我党的待人之风
1.谦虚、虚伪、骄傲
2.极高明而道中庸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二、谨慎—我党的处事之风
1.战略上以一当十
2.战术上以十当一
3.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三、不骄不躁—我党的自我修养之风
1.改造我们的学习
2.治大国如烹小鲜(习近平引《道德经》语)
案例:毛泽东说过的那些阴阳话?
第五讲:艰苦奋斗的作风
一、贫穷: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
1.贫而无谄
2.贫而乐道
二、乐观:红军不怕远征难
1.绝望中夺得生机
2.痛苦中抓住快乐
3.压力中摆脱烦恼
4.失败中找到希望
三、执着:宜将剩勇追穷寇
1.行百步者,半九十
2.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3.超世之才与坚忍不拔之志
四、艰苦奋斗,重在精神
1.时代已变人没变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案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集中讨论:自卑、自信与自傲的关系;“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影响几何?
课堂总结: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客观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但是,由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奋斗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会变,也不应当变。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把它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继承和发扬起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联系咨询】
联系电话: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3120125786
联 系 人:李先生 陈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