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业培训网 > 管理学堂 > 战略管理 > 中资横扫全球收购还是悠着点 |
中资横扫全球收购还是悠着点 |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16-3-2 9:17:43
|
|
作者:余丰慧
中国企业不断在海外“扫货”,激进的阵势“吓坏”外国监管机构,使得不少收购案遭遇法律障碍(2月22日 华尔街见闻网)。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又一个寒冬。反映在投资市场就是风险偏好受到抑制,规避风险情绪浓重。股市低迷,债市和黄金受追捧。反映在并购市场就是, 全球并购市场身处“寒冬”,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全球并购交易同比下滑23%至3,360亿美元。然而,中国企业却背离全球大势而为之,掀起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潮。 根据Dealogic数据,今年开年仅两个月,便宣布了102桩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协议,价值总计816亿美元,占全球的24.3%,成为史上最抢眼的开年表现。去年同期仅有72桩案例,价值110亿美元。一些中资大企业斥巨资进行海外并购。例如青岛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中联重科收购美国工程机械巨头特雷克斯公司、清华紫光收购美国西部数据15%股份、中国化工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等。就在最近,海航集团还宣布拟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IT产品服务分销商英迈(Ingram Micro)等等。 中资企业这轮海外并购相比此前有几个明显特点。民企与国企并重,民资企业比重越来越大。中资企业走出去并购还是要以民企为主,国企为辅。毕竟诞生于市场的民企更能适应欧美以及大多数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制度环境。接轨比较容易一些。另外,民企产权明晰,内部治理机制完善,资本、股东约束力强,走出去经营好坏、并购成败,承担风险的股东非常明确。而国企走出去山高皇帝远,管理监督难度较大。以民企海外并购为主正在形成趋势,这是一个可喜现象。 这轮并购瞄准了IT等行业以及新兴产业也是特点之一。比如:清华紫光收购美国西部数据15%股份;海航集团还宣布拟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IT产品服务分销商英迈(Ingram Micro);中国化工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这些也许正是中国企业的短板,也是捷足先登、借力并购赶上新经济步伐的捷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乏有抄底全球的思想。目前一些项目、资本、企业受全球经济寒冬影响,已经很便宜,或是抄底良机。中资企业正好急于弥补自身短板,特别是全球竞争短板,就出现了买买买的全球横扫之收购格局。 不过,目前全球投资市场风险加大,并购同样面临风险。特别是目前并购对象主要在美国企业,以美国企业为目标的跨境交易创纪录高位,全球资本都在加速流入美国。上述提到的五家中资企业收购案例,四家都是收购美国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并购风险似乎更大。 中资企业疯狂在美国收购,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在美国收购的场景和阴影。如今包括房地产、货币、汇率等宏观经济环境,中国与那时的日本惊人的相似。真担心重蹈日本覆辙。 中资企业在海外包括美国在内收购企业顺利的似乎不多,包括联想收购IBM现在看都不能算成功。同时,中资与西方文化、法律等融合都有难度,磨合期非常长、成本很高的。万达收购西班牙大厦正在骑虎难下,就包括李书福的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最终究竟如何都很难说。 特别是与美国打交道占便宜、占上风的更不多。美国对外资收购的法律似乎更加严格。梅麦思律师事务所(O'Melveny & Myers )最近的一份研究显示,大量中国投资者看好美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所以让美国企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其中近半投资者认为美国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但也有47%的人认为美国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收购行动的主要障碍。最近颇受争议的一件收购案例是中国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收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导致45名美国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要求对此项收购进行“全面和严格的调查”。同样在本月,民营企业复星国际与央企华润集团对外收购的两笔交易在同一天受挫。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年度报告显示,该委员会2014年审核了24宗来自中国的收购申请,这是遭到审核的中国买家数量连续第三年超过其它国家。 总之,中资企业走出去要防全球经济衰退大环境、大趋势带来的风险,又要防止“水土不服”障碍。还是悠着点好一些! 与本文同步的《慧眼财经》公共微信开通了,微信号:yfh60716 |
|
版权声明: |
1.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 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