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个月,我们在走访企业中发现一个现象,针对前三季度的情况:大部分部门总结下来,业绩很不错,KPI甚至超额完成;但公司整体一看,不对啊,整体的战略目标没完成。
部门“赢了”,但是公司却“输了”。为什么部门的行动,和公司的方向会出现这么奇怪的偏差?
战略落地的两大问题
各部门恪尽职守地去完成KPI,难道是错了吗?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这两个问题:
典型问题一:战略任务责任主体不清
公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的战略规划,枪声一响,全员进入执行;可没过多长时间,因为种种原因,发现执行不下去。这种时候,我们习惯于认为要么是员工能力不行,要么认为是干部执行力弱。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都不是能力和执行力的问题,而是责任主体不清晰的原因。
举个例子,由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有一家企业明确提出降本10%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各部门承接了任务后,纷纷发力:采购部门开发新供方降本,研发部门进行结构设计优化降本,品质部门推进不良改善降本。大家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部门总结都取得优异成效。
但最终却发现,降本目标并没有实现,市场反馈也不好。
打开数据一分析,原来大家改善的都是不重要的产品,大多能快速看见成果。而那些占比量大、但市场竞争激烈的关键产品,因为任务艰巨,几乎没有部门去推进降本。
因此,最初计划通过降本实现市场渗透的重点产品,却因降本不达预期,丢失了部分市场份额。
从这里我们发现,战略方向虽然制定了,好像也顺理成章地“落”了下去。但是,没有真正为公司战略目标负责的单位或主体,最终导致战略执行不到位。
典型问题二:部门目标没有承接战略
另一种情况是,战略规划虽已批准并进入执行阶段,但各部门还是继续瞄准自己部门的KPI开展工作,战略规划最终变成了“锁在柜子里的文件”。
比如,一家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是要强化市场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
但对于市场部/品牌部来说,他们的KPI目标和去年是差不多的,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其关键任务,因此没有里程碑策划,也没有具体目标。
复盘时,老板一问才发现,虽然部门KPI完成得不错,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动作似乎也在做,效果却不如人意。
部门按照KPI开展工作肯定是没错的,可关键的问题在于,部门的KPI为什么没有支撑到公司的战略?
这两个典型的现象,都是战略解码出了问题。
战略解码,保障战略对齐与落地
一般来说,战略规划层面的策略,并不是自然就能落地。比如,我们选择了哪些客户?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我们控制点应该构筑在哪?
这些策略性的描述写的是明明白白,但跟各个部门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呢?到底做哪几件事才能保证这些策略的实现和落地呢?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几个动作:
一、解码关键任务
首先,需要所有的业务部门主管参与,甚至与一些核心专家共创,大家头脑风暴共同研讨,战略执行涉及的每个方向上,有哪几项关键工作必须要做?有哪些事情不做,战略是根本无法落地的?
这个研讨过程,就是战略解码的过程。解码讨论出来的结论,叫做关键任务/中长期战略举措,而且要把这些关键任务识别出来,纳入管理、监督之中。这是战略执行的前提。
二、明确责任部门与KPI
讨论出关键任务后,需要将语文题转化为数学题,即将每项任务做到什么程度,转化为衡量的关键指标和标准。
然后,将这些指标依据职能,纳入到对应的部门KPI,再从部门KPI分解到个人的PBC(个人绩效承诺)。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把战略对齐、战略落地的过程。
通过以上两个动作,来保证从战略规划到解码,再到执行。很多公司就是缺了解码这一环节,战略没有指标,也没有重点工作或项目,自然也就无法管理,只能走哪儿算哪儿。
“真正的”关键任务
战略解码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识别出了非常多支撑战略落地的关键任务。但这些关键任务,都需要被管理起来吗?
也不一定。对于解码出的关键任务,我们要识别出战略落地的“最关键”的工作。
举个例子,有一家制造企业,原来是做ODM(贴牌)出口,现在外贸不好做,所以他们想转型做OBM(自主品牌)业务,把国内市场做强。
他们做完战略之后,也识别了战略落地的关键任务,认为这些事非常重要。看起来,这几件事都对战略落地非常重要。但再细想一下,这些事情真的是我们战略落地的关键吗?
销售要规模快速增长、研发要产品竞争力领先,就算这项工作不列在关键任务里,销售和研发负责人每天做的也是这些事情。
首先我们看一下,对这家企业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1、市场增长,是自有品牌的产品在关键市场(比如在中国市场),能不能突破?
2、过去做ODM,是下游厂商告诉该企业做什么样的产品,但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本身是不知道的。现在转型做自主品牌,有没有“面向客户业务场景的洞察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3、什么样的产品有竞争力?有没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规划能力、商业模式设计能力才是关键。
这类问题,往往都是没有责任主体的,是战略落地的盲区。
也就是说,如果不去管理这些关键任务,放在那里是不会落地的,于是战略就会失败。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没有责任主体的战略盲区事项挑出来,然后先找一个有power的人,先将事牵头干起来。将来,如果我们发现,这件事情具有长期价值,就设立专门的组织职能部门。
在这之前,必须要先有责任主体负责把它落实下去,这样战略才能真正的有效落地。
种种迹象与实践均表明,战略并不能自然落地。
就像老板脑海里的蓝图,不能一键复制到所有员工身上;战略输出的各项策略,也不能立刻指导与牵引每个员工日常的工作与行动。
如果您的企业也有过“部门赢了,公司却输了”的情形,或是一份漂亮的规划最终“脚踩香蕉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很可能是战略解码这一步出了问题。
不妨您尝试分析一下:公司战略任务的责任主体,真的清楚了吗?各部门的目标,真的承接战略了吗?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吴筝,乔诺战略首席专家,13年知名跨国公司工作经验,历任子公司战略规划部部长,产品线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