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濡山,公众微信账号:2820879943;欢迎浏览“江濡山时局观察”:手机下载“搜狐新闻”—进入“财经”搜索下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策略地”回避了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而国有企业的内在特质及生存发展机制,与市场化规律有“天然的”矛盾及冲突;恰恰是整个国有经济体系的诸多障碍和顽疾阻碍着“市场化”改革进程。比如:垄断问题、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不公问题、腐败问题、既得利益集团问题、不公平交易问题、人为做大改革成本问题等等,无不滋生于并寄生于日益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之中。但是,已经坐大并严重畸形的国有经济承载着大量的就业和财政收入,支撑着金融运转,控制着国家各个领域的战略产业,因此,国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已经“催肥”的各大既得利益机构及个人,其利益深深根治于国有经济体系,如果改革新政一开始就直接拿国有企业开刀,显然会担心强烈而尖锐的利益冲突引发经济及社会动荡。
由此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形态,与整个国有企业的经济形态“一脉相承、血肉相连”,这对于执政党及政府而言,首先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其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安全问题,然后才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问题。或许并不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刻意”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彻底破解这道难题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
综上所述,我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国有企业的问题只能在改革进程中渐进化解,甚至可以少说多做;二是国有企业的命运,最终还得由市场来敲定,有些矛盾终究是回避不过去的,但目前看不见的这只市场化的手的能量还十分脆弱。可能性较大的策略是:“温水煮青蛙”---不断加热“市场化”改革这口大锅,用温水渐渐煮透国有企业这只大青蛙,最终由市场来敲定国有经济的命运。如果决策层真是这个意图,那么,可行的有效策略和招数应当是:
第一、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政府权力对市场的干预,以此给国有经济“釜底抽薪”,给市场经济“釜底加薪”,逐渐排除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毒素。
第二、通完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行政制度及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第三、停止并斩断对国有企业的特殊的财政、金融及特权保护,并逐渐中止对国企的超国民待遇特殊资源配置,使其市场化的竞争能力逐渐发展;
第四、通过推动国有与非国有经济市场化条件下的资产融合,既弱化和“消解”国有经济臃肿的资产,又实现国有资本的资产化管理及公平收益。
综合来看,在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市场化机能的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将会通过金融资本市场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逐渐予以化解,而目前尚无万全之策,也不是过度加力破解这个问题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既然任何政治集团及个人,根本无法改善目前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那么,破解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很多诸如国有企业之类的经济矛盾,务实理性的态度和稳健的策略,要比浮躁的责备和激情的勇猛重要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