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制定计划之前,我们常会憧憬诗和远方,制定一个高远的目标。
高目标本身是一种战略思维,强调以终为始,对准未来打现在的思考路径。如果目标不清晰,就陷入对目标的苦思冥想,更别提如何去达成;若目标基于“延长线思维”,只能平平无奇,无法脱颖而出。
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一年,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寒气。
在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后,华为仍坚持“多产粮食,做强根基,投入未来,为客户及伙伴创造价值”,多次强调要在寒气中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这就不得不提到——战略意图。
什么是战略意图?
举个例子,目前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日本队在小组赛力克德国和西班牙,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晋级,虽然与超级足球大国还有一定差距,但16强的成绩已经非常难得。
这一光景,在日本1983年推出的足球漫画《足球小将》中,就有相似的情节体现,影响了日本一批又一批80、90后足球人,作为梦想促使着未来成功的发生。
在足坛上,冲向国际成为头部,就是日本足球的战略意图。
1989年,Gary Hamel和C.K. Prahalad发表的一篇标题为《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的文章,激起一次战略观念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Hamel和Prahalad为战略意图所下的定义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宏伟梦想,是企业的动力之源,它能够为企业带来情感和智能上的双重能量,借此企业才能迈上未来的成功之旅。
因此,战略意图应该表现出一种迎接未来挑战的张力——当前的资源与能力不足以完成企业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把战略体系架构比喻为企业的大脑,那么战略意图就是企业的心脏。
一家企业之所以能赢,除了成本、质量、营销等形成的优势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战略意图的定位准确。
好的战略意图,具有三个属性:方向、探索和使命——
一、方向感(Sense of Direction)
方向感,指的是企业对于构建今后十年左右的市场和竞争地位的观点。它是企业对于未来的看法,先定目标,再去做事。
过去20年中,达到世界顶尖地位的公司,最初都有与其资源和能力极不相称的雄心壮志。
1999年,马云在阿里初创期的第一次会议中,就动情地讲道:“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在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我们后面所看到的阿里,从淘宝的C2C,到天猫的B2C,再到支付平台的孵化、购物节日IP的打造、阿里云的迸发等,每一个动作都在回应着当初制定的方向和目标,并持续动态地更新迭代。
企业经营就像下棋一样,会不断地把企业朝更好、更新、更宽的赛道上去推,同时也在认定的方向上,不断地去布局棋子。
二、探索感(Sense of Discovery)
战略意图要能够于各种资源、能力中区分出:着眼于未来的独特竞争能力。它能够带领企业员工,去探索新的竞争天地。
比如我们熟知的腾讯,成立之初以即时通信工具自居,但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社交网络、娱乐、媒体、电子商务等新的领域。如今,腾讯月活跃用户群体已超越18亿,成为年营收超5600亿的世界顶尖科技互联网巨头。
然而,目前的腾讯仍不断加大对数字化的投入,夯实数字化技术的底层能力,推动产业互联网的探索更加深入。
保持探索感,是企业具备竞争力创新的动力。
三、使命感(Sense of Destiny)
战略意图还有一定的情感成分,它能够让员工感知到其内在价值。不仅如此,也应包括企业对社会、对消费者、对合作者和股东的责任,这是企业的使命感所在。
马克·扎克伯格在创立Facebook的时候,表达了Facebook的使命——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他在分享自己创业的心路历程时说到:“2004年我创立Facebook,是因为我觉得能在网上和人连接是非常重要的事,每个人都想跟他们的朋友和家人联系。当你有使命,它会让你更专注,更自豪。”
企业有笃定的使命感,能为企业确立一个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它不是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更是一种经营哲学,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和思维。
战略意图:定位决定地位
企业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有了“诗和远方”,才有未来。
任何行业,任何公司都不缺机会,缺的是牛人思维和雄心壮志。因此,战略意图不仅仅是一个想法,一旦确定后,就要基于自身机会、能力、对手、环境等因素,完成从宏观愿景、到里程碑、再到近期目标的分解。
对于企业的定位,我们可以从其愿景、使命、价值观三个方面,所表达出的战略思想中窥探一二。
以华为为例——
一、愿景与战略
愿景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的未来的样子是什么?企业未来的定位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能成为什么。而不是你能成为什么,所以你想成为什么。
华为的愿景历经了三个阶段:
创业期阶段是“三分天下,产业报国”,即追求扩大份额、追求扩张。在这期间,扩张是优先于利润的,背后的认知是:企业没有做到一定规模,是没法做强的。只有先做大,才能做强,这是华为战略洞察的结果。
发展期阶段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即全领域通信解决方案,主打全球化。
随着华为意识到,人们买手机的目的不再是打电话为主,更多的是丰富沟通和生活。
于是,成熟期阶段的愿景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现在的通信领域,包括IT领域,简单地解决生活问题已是基本需求,重要的是通过人工智能体系解决效率和运转的问题。比如物联网产生的芯片需求、5G网络连接.......
华为的愿景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每个企业都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与之匹配的愿景。
二、使命与战略
使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承担什么责任?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使命是原生驱动力,是企业在洞察了客户的价值转移趋势后,所承担的责任。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驱动,使命需要帮助客户提升竞争力,并帮助客户创造价值,这才是使命的真正意义。
华为对使命的描述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基于使命的驱动,华为的产品都有“准生证”,产品经理需要对客户的痛点和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如果不讲清楚这个价值呈现,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或产品方案的立项是不能被通过的。
可见使命与战略是一体的,把华为各阶段的战略连接起来,就可以看到华为的使命所在。
三、价值观与战略
价值观是组织的黏合剂、团队共通的信仰。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佳经理人”的杰克·韦尔奇,就非常重视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在他2001年卸任通用电气CEO的演讲上谈到4种经理人类型:
第一类,既认同公司价值观又有业绩,给他们升职;
第二类,既不认同公司价值观又没有业绩,炒掉;
第三类,认同企业价值观,但还没有业绩的,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第四类,就是不认同公司价值观,但却有业绩的,绝对不可以出现在这里,这样的人会吸干任何组织的活力。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在此基础上,对于价值观的描述有“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华为的光辉由数千微小的萤火虫点燃”、“开放进取”等......
这些价值观拆分至每一句来看,都是常识或大白话。但背后,是经过多次讨论而达成的共识,并且在不断地解读中融入机制。
同时,任正非一直带头践行,让价值观不只停留在“墙上挂着的标语”,从而连接了组织,帮助组织承载战略的落地。
在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指引下,企业可以很好地确定每个阶段性的战略节点,匹配相应的战略目标,去规划以什么业务来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包括当下的业务和未来的业务,形成自己的业务组合,从而赢得市场的增长机会。
战略意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和员工要达成共识,并自愿为战略意图付出努力。
只有“力出一孔”,企业的“诗和远方”,才有机会成为可能。
来源/ 乔诺咨询;撰稿/ Criss;编辑/ Jeff,Cr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