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业培训网 > 管理学堂 > 战略管理 > 德国制造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借鉴 |
德国制造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借鉴 |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14-3-4 11:42:11
|
|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丁兴良
差距一:性格决定成败-一切源于德国人的性格。 借鉴:“工作是工作,酒是酒”让德国制造成了“经久不衰”的代名词。 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只是一字只差? 这源于其对标准的狂热追求。德国大概是世界上标准最多的国家,著名的国际ISO标准就是参考有近百年历史的德国工业体系标准设立的。光滑度、瑕疵点、环保要求等形形色色的标准无不表现出特有的德式严谨,伴随标准而来的各种精密测量仪器,如扳手,更是德国造车工人必备的工具。 一个剖析德国人性格的经典案例 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在展览会上见到一种稀罕的鱼,日本人问:“请问,这种鱼可以在日本繁殖吗?繁殖它需要什么条件?成本贵吗?”德国人问:“这种鱼在动物学上属于哪一类?它的学名和俗名各是什么?”中国人问:“这种鱼好吃吗?是清蒸好呢,还是红烧更好吃?” 这个小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几个民族的性格特点,日本人的问题活生生地展现了其敏锐的经济眼光,而德国人感兴趣的是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点儿僵硬的学究气。中国人的问题显然更务实。 差距二:“零缺陷”的完美距离 中国制造借鉴点:需建立一套有特点的质量改进体系,注重预防、过程控制,通过改进和优化工艺,减少产生缺陷的可能性。 “德国制造”最推崇质量持续改进(QC),他们建立了一套很有特点的质量改进体系,注重预防、过程控制,通过改进和优化工艺,减少产生缺陷的可能性。 持续改进涉及到全体员工、所有产品、过程、流程和服务。在改进中,大众公司注重与配套厂商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使配套厂商也积极地参与到改进工作中来。 案例:德国“大众”与“奔驰”的“零缺陷” “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是上海大众追求全过程零缺陷的质量原则。”上海大众公司技术专家葛然说,“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极其小心地避免不犯错的话,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产品奥地特”(以顾客立场检验质量的控制系统)是上海大众的另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指标。葛然说,经过专业培训的审核员,依照德国大众的标准和要求,以一名挑剔顾客的眼光对上海大众生产的产品进行评价,对每个被发现的缺陷根据严重程度用数值来衡量。每年,上海大众都会制定各个车型和发动机的“奥地特”目标,并根据目标建立相应的改进计划。 奔驰汽车实现“零缺陷”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完善每个环节和部件的标准。以电子系统为例,“一辆装备齐全的奔驰汽车可能就有五六十个控制单元,这些单元在交互协同工作的状态下则大概会产生2000个电子接触点。”奔驰公司柯德斯说。 奔驰公司电气电子系统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斯逖芬?沃夫斯说,“传统认为软件不可能没有错的观念是错的。如果把所有基本电子器件的标准综合起来考核,涉及到的所有部件都将会有保障,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通信工具或其他界面。” 从这个思路出发,可以为奔驰汽车制定出多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现在,这样的主动标准化工作从项目一开始就着手进行。不仅能够提高可靠性,而且足够明确的要求也让供应商得以大规模生产配件,降低成本。”斯逖芬?沃夫斯说。 差距三:煮一枚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重量 中国制造借鉴点:制定清晰的目标。尽量事前花时间去反复验证新产品的品质和设计科学,而不是在行动之后,焦头烂额地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德国人凡事都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以善于安排、崇尚理性、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讲究精确而闻名于世。据说在德国,家庭主妇煮一枚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重量,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在德国,家里和办公室一样,都会收拾得井井有条。如果说一个德国人是哲学家的话,那么你在街上看见三个德国人聚集在一起,肯定是在举行某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了。 德国企业人的规划 30岁前成为优秀的经理人,培养一支优秀的团队,35岁前成为父亲,40岁前成为某钓鱼俱乐部成员,50岁前……通常,这是一个德国经理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可见,规划--是成功的德国经理人自我设限的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在德国的很多企业里,有时一个字段就会讨论两个星期。通常,新产品或新版本的诞生,需要走六道“工序”,这就是产品的规划阶段、需求形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和技术支持阶段。 事实上,这六个流程并不像一般硬件产品的流水线那样。这六个阶段或者交叉,或者平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统筹项目。落到实处,这些项目需要“德国工程师文化”的支撑。 德国人的严谨与务实的精神体现在这些工程师身上。在SAP,工程师们不惜花大量时间去反复验证新产品的品质和设计科学,严谨的德国人对于写软件有着比打造精美工艺品更细腻的心思。 所以,世界人民观察到的情况是:在没有十足把握出产品的时候,德国企业通常绝对不会做任何宣传。 差距四:良好的企业内训机制 德国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非常成功,这种成功多少来自于德国人的这种性格,性格决定了德国企业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是:德国并没有世界上最知名的商学院,但德国企业内部却有着最好的内部培训机制。德国企业培养管理者的方式,是提供给每个人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位工作的机会,即所谓的轮岗制。 中国德国商会执行总经理JuttaLudwig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成为工程师之前,有很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中。我们称之为双轨教育。学生们必须同时在学校学习理论和技术,同时还要在企业中实践不少于4天。 此外,德国企业军事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风格对于机械生产来说,是非常高效的组织方式。这种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而且每一个等级都有非常严格、清晰的职责规定。 丁兴良:工业品营销研究院院长,中国工业品实战营销创始人,中国工业品营销资深咨询专家,开创国内专业研究工业品营销的先河, 15年工业品营销研究的专业背景,13年工业品营销专业咨询与培训经历, 200多家工业品营销咨询项目经验,1000多场的营销培训经验,出版工业品营销专业书籍68本。 |
|
版权声明: |
1.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 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