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30年,中国企业多多少少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华为作为国际化公司,在20年前,就已经冲进美国市场。
20年期间,5场大的遭遇,华为是如何一次又一次从容应对,穿越危机的呢?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发展好的企业,其实都是和下围棋一样比气,看谁的气更长,活的更持久。
当一个重大危机到来,意味着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的到来,我们大多数的企业会恐惧、不知所措,甚至消亡。
但优秀的企业深知,机会其实就藏在危险和不确定性中。
它们会拼命寻找并抓住机会,不管怎样都会努力让自己持续活下去。当其他企业消亡后,就有机会获得空出来的市场份额,挺过危机,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企业的管理体系,一定要构筑在生存的基础上,确保自己能持续地活下去。
接下来分享一下,历史上华为应对危机时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90年代,国际巨头太强大,该如何竞争?
信息产业是中国最早全面开放的产业之一。趁此机会,国际的一些巨头们凭借着巨大的资金与管理优势,早早的就占领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等城市等等。
在信息产业方面,留给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机会基本没有,当时大家都普遍认为,中国是没有办法追上西方的。
然而华为却不信邪,在危机下做对了如下3个关键点,硬生生让自己有了站起来的资格。
1.开发农村市场,赢得第一桶金
90年代,华为刚好碰上了国家的村通工程 ,就搭上了这个顺风车,决定去到广阔的农村发展。
农村当时的话务量非常小,可能一个乡镇才几部电话。在这样的地方去发展业务,成本和地域的广覆盖等等问题,都是必须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如此艰难困境之下,华为硬是找到了机会,在农村市场淘得第一桶金。
2.推出了商业网解决方案
然后大概到96年之后,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市场,被西方公司经营很长时间了。
一个后来者,凭什么能够在城市市场立足呢?
当时的交换机是点对点的C2C通信方式,于是,华为就搞了一个商业网的解决方案,类似现在很多企业里的800电话。实际上就是在交换机上做了一个业务平台。
华为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错位竞争,随后大举进攻城市,抢占了大量市场。
3.推出了边际网解决方案
华为大概在1999年左右,就已经做到了交换机国内市场的第一名。
当时的城市GSM网络,基本上已经被摩托罗拉这些巨头全部占领。
华为要进军移动市场,势必会跟西方的巨头公司激烈竞争。困难也是非常巨大,核心网有爱立信,基站有摩托罗拉。
此时华为发现,城乡结合部的那些地方,打电话老是信号断掉。虽困难重重,华为在那里还是找到了机会,决心大力发展自己的边际网。
所以,从90年代华为的成功可以看出:
不管是农村市场,还是商业网,还是边际网,本质都是找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频道,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这样企业才能够生存得更好。
2000年,建设高潮退去,能力和资源该何去何从?
在2000年左右,中国通信市场迎来了建设高潮,华为忙得不亦乐乎。
当业务高潮到来的时候,作为企业家的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很多企业家会很兴奋,总认为这个高潮可以持续很久。
而当时的任总却很担心,担心这个建设高潮过后,低潮来临时:
·我们在高潮时建立起来这种能力,资源,该何去何从?
·我们该怎么给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找出路?
所以2000年开始,要求我们这些干部反复学习:“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
到2000年底的时候,号召广大干部员工奔赴海外,去开拓国际市场。
因为高潮过后,国内市场饱和,我们只有到海外市场去,才能创造持续的商业成功。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西方公司在海外耕耘那么长时间,我们去开拓海外市场,那不就变成同台竞技了吗?”
然而这是华为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
我们去海外,面临着非常非常大的困难。
西方公司提供的通信设备,还有他们的品牌、技术、市场份额都比我们好,根基非常的坚固。
那华为到海外去,该怎么找自己的生态位呢?
别人提供的是产品通信的解决方案,华为则提供从土建,到铺光缆、到设备、到交钥匙的全案解决方案。
没有办法,为了获得客户的认可,那些辛苦的工作我们必须都得做。
然后经过了三四年的努力,到2004年左右,华为在海外基本站稳了脚跟,海外的市场份额大概能占到整个华为业务的50%了。
所以,高层的领导者要有先见之明。
趋势不是最主要的,大家都能看到。厉害的企业家,一定是能看到趋势的转折。因为只有看到了趋势的转折,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光看到趋势是没有用的。
2003年,IT冬天,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这一段时间,正是华为IT的冬天,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
1.第一个打击:与小灵通失之交臂。
华为当时处在W-CDMA,认为小灵通是落后的技术。所以当中国电信大力建设小灵通网络的时候,华为与小灵通失之交臂。
此时正是IT冬天,西方公司都在拼命地裁员,很多泡沫都破了。在这种情况下,华为是怎么解围的呢?
果断把华为电气卖给了艾默生(2001年),获得了65亿的资金,给主业注入了动力。
华为拿到这65个亿,并没有拿来分给员工,反而在这个阶段,开始反周期成长。
到美国等地,用白菜价收购了一些中小企业,一些创新型公司,然后整合起来。
比如光网络,就是在IT冬天期间收购的小公司。后来没几年,光网络就做到全球份额的第一。
所以企业在碰到低潮的时候,要预测到,下一个周期可能就是成长了。
因为不可能一直都是冬天,我们要未雨绸缪,因为能力建设与机会的来临,一定是有时间差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差。
2.第二个打击:跟思科打官司。
思科告华为侵害知识产权。当时的思科在美国的市场,已经占到了它全球市场份额的46%。
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卖数据通信产品,就相当于在思科的家门口,抢他的生意。
所以他要搞我们,就像美国现在搞中国一样。
华为当年很坚挺,派出了一个专门的团队,跟他们打官司,最后官司打了大半年。
本来,打官司是一个坏事儿,后面却打成了一个好事儿。原来华为要在客户面前拼命证明华为行,但客户不信。
打官司之后,相当于免费给我们做了一个广告,全世界的客户都知道:
“中国有一个非常牛的通信公司,叫华为”。
后来我们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都不用我们自己讲了,竞争对手已经帮我们讲了。
3.第三个打击:跟摩托罗拉签约失败。
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的艰难,所以在2003年年底时,华为高层有了一个洞见:
再这样搞下去,华为总有一天会跟西方公司兵戎相见。
·我们能不能够在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矛盾的统一呢?
·我们能不能够带上西方的棒球帽,来开拓海外市场呢?
所以就想到了,把业务卖给摩托罗拉公司。
摩托罗拉的设备更多是基站,缺核心网络,刚好华为是互补的。一百亿美金的生意差不多谈好,准备签约的时候,由于摩托的CEO换人了,结果没卖成。
没卖成怎么办?
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为被逼着只能去开通海外市场了。
路是被逼出来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后来,华为在海外强势崛起,攻城略地,到2013年超过了爱立信,成为了全球第一。
2008年,金融危机,逆势增长成立三驾马车。
到2008年时,金融危机来了。我记得,当时任总拼命给我们打气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华为来说一定是个好事儿。
因为危机,危的背后就藏着机。
果然,2009年中国4万亿投下去,三张3G的牌照一发,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华为的业务是多到忙不过来。
在当时,华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把单核的业务也变成了多核的业务。
原来我们只做运营商网络的单核业务,后来我们成立了三驾马车,除了原来传统业务之外,还有企业网业务、手机消费者业务。
我们三驾马车再加上3G的牌照,对华为业务,算是极大的跃迁。
不过回过头来看,当三张3G的牌照发下来的时候,如果华为事先没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机会可能就和我们无缘了。
事实上,华为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招了5000个大学生,备战3G。
2000年到2009年,十年磨一剑,我们一直等着3G牌照的发放,但是一直等不到。每年都做了资源的预算,结果每年都落空。
3G网络的成功,实际上是把大量的人调到海外去,先在海外开花结果,然后再转攻国内市场的结果。
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我们必须到海外去找,这就叫创造机会。
这就是华为,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危机,只想办法,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总比问题多。
2020年,美国疯狂打压,成立行业军团,主动创造机会
从2020年到现在,美国一直在打压华为。由于芯片短缺的原因,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无法展开。
现在,华为成立了很多的行业军团,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美国疯狂打压下的华为,在生存下的一种路径和选择。
行业军团在华为是一个新生事物。华为历史上的变革,基本上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变革。
行业军团则是华为面向ICT市场、面向未来的一次重大变革,涉及代表处、地区部、BG、解决方案销售、研发、交付等诸多领域。
通过拉通研发与客户端的业务场景,开展解决方案创新,而不是现有产品与合作伙伴产品的简单组合。
2021年4季度,华为接二连三成立行业军团,把各类专家汇聚到一个部门。
这是为了,着力解决长期以来企业BG(Business Group)对行业认知比较浅层、不能深度触及行业痛点,和输出有厚度的行业解决方案的问题。
我们知道,华为5G技术世界领先,但受大的国际政治环境影响,5G在全球市场拓展受限,B2C业务受芯片供给影响,业绩也出现了严重下滑。
在这种双重打击下,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就显得无比重要,而大力发展企业业务,就成了华为最现实的选择。
华为寄希望行业军团能够打破现有组织边界,快速集结资源,穿插作战,提升效率,做深做透一个领域,并对商业成功负责,为华为多产粮食。
在企业数字化大潮下,行业军团将华为ICT、云计算、AI等和行业有机结合。一旦获得巨大成功,其经验就可以大规模复制,并拉动5G流量大规模消费。
一般消费者对5G的消费贡献是非常小的,5G最大的消费主体是各行业企业客户。
打通行业,其实也是打通运营商下游的客户需求,从而扩大运营商对5G网络规模扩容的需求,所以打通行业客户也可以说是一石多鸟。
行业军团变革,在华为历史上,没有经验可以参照。
不可能像华为几大事业群BG(Business Group)一样,对行业军团预设管控,华为一贯的做法是采用“赛马”机制,鼓励他们以结果为导向,闯出一条新路来。
最后的话
其实任何时候,都没有现成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老是讲“抓住机会”。如果世界上的机会都是现成的,那有多少机会轮得到我们呢?
真正的成长型企业,一定是创造机会、引导消费。
最后送给大家,任总说的非常经典的一句话:
“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胡赛雄 乔诺组织活力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