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对于中国企业而言,2022是艰难的一年,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断供、管控、消费力下降,不管我们是选择了艰难前行,还是怨天尤人,365天终究是如期过去了,时间没有停下来等任何人。
作为咨询公司,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看到不同企业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让企业活出了不同的样子。
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对比和总结,得出了十个建议,献给有追求的中国企业。期待我们的2023年,一起变得更好。
01 用外部的力量牵引内部的有序
企业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因为疫情,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开始枪口朝内,大家的精力开始内耗,这是企业最要警惕的现象。
越是危险的时候,越要把员工的精力往外放,把重要的资源往客户界面放,企业才能保持活力。
内部永远有很多问题,你把毛细血管打开,用放大镜看,永远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越要找到一种平衡,不是内部高低的平衡,而是要找到客户的主要矛盾。
此时客户更关心什么,我们就在什么地方下功夫。比如产品稳定性,比如现金流上……要站在客户视角去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用外部的力量去驱动组织内的一种平衡。
就像一个人,憋在家里天天照镜子,只会越来越糟糕,但是如果他向外打开,对外有了更崇高的梦想,并开始追求,整个人就鲜活了。
所以,一定要用外部力量来牵引内部的有序,而不是为了让内部有序而变得有序。
一个组织,要坚持“外部思维”,要坚持多在外面寻找机会,寻找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去让客户满意。
02 在共识上多花一点时间
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南辕北辙。这几年环境变化特别快,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往往到年中就作废了,到年末更是面目全非。这么看起来,做战略好像没那么重要。
其实不是的,环境变化越是快,我们越要审视,制定战略的过程是不是科学?有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大家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
战略规划,最终是为了执行。
好战略和坏战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好战略是除了有口号,有方向,还能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有详细的落地举措,对应的责任人,与之匹配的考核和激励,这才是好战略。坏战略就只是一句口号,每年都提,但每年都做不到。
一个战略想落地,一定是卷积了各个单元,一定是破坏了原有的利益结构。
因此,它需要有很强的推动力,并且挣脱很多力量的束缚。员工思想的统一,对数据的统一认识,对客户需求变化的统一认识,对当下发展瓶颈的统一认识等等,这种共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资源在武装的过程中,是需要跨部门协调的。这些资源如何有效链接,在战略落地上也要取舍很多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共识,我相信战略非常难落地。如果落不了地,又何谈战略呢?
所以我们主张的是,企业多花一些时间去共识,去进行思想的battle,去拆数据,去争吵。你会发现,战略越辩越清,战略越辩越可实现。
PDCA和SMART这9个字母太伟大了,它真的是让一件事情变得具有可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所以我们要争取做到,每一个战略举措,都能够符合 SMART原则,真正能做到PDCA循环。经营分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PDCA,但是99%的企业把它开成了汇报会,而不是问题解决会。
03 CEO和高级干部花更多时间经营人而不是经营事
中国很多企业家非常勤劳,在事情上乐此不疲,他们愿意花很多时间研究一个具体的产品,具体的营销打法,甚至是广告费投在这里值不值,事无巨细,决策非常多的事情,但却忽略了这些事情背后的人,这些人的心态是什么样子,能力什么样,他有没有被公司赋予崇高的使命和追求,他有没有被明确的要求等等。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只是雇佣了员工的双手,而没有雇佣这个人在岗位上的思想和智慧。一个公司最大的浪费,其实是这些智力资产的浪费。
我常常发现,很多领导自己也热衷于比下属在事情上更专业,导致下属有点半躺平,表面上很积极,但实际上问老板的第一句话永远是“领导,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一个组织领导人,只有1/N的时间在研究单件事情,而你的下属和他的团队几乎是100%的时间,都在研究他的专业领域。他如果还问你该怎么办的时候,我想这就出问题了,他理应比你更职业、更专业、更懂业务。
问题出在哪?出在我们对这个人的要求清不清楚?对岗位和角色的要求清不清楚?对他的赋能够不够?对他的权责利赋予够不够?对他的信任度够不够?以及给他的鼓励够不够?甚至给他的压力够不够?
如果员工没有成长,组织没有成长,那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其实就是虚假的。但我们也不要着急,而是一定要多关注人的成长,思维的进步,能力的进步,组织协作状态的进步。
这些进步,会让企业真正意义上更进一个台阶。
杰克·韦尔奇在他自传里提到,他之所以过去把通用电气(GE)带到如此出色,那么多跨领域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有75%的时间用在人身上,他认为这就是一个CEO应该做的。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人成长了,企业的成长才可持续。
04 坚持对干部有更高要求
很多企业老板是老好人,甚至热衷于被评价为老好人。但日子不好过的时候,老好人就开始吃亏了。
一个企业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应该是全员投入战斗,每一个高管都更应该充满力量,都应该有更大的担当,才能带领企业度过难关。
但是你会发现,很多企业不是这样的。高管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他有无数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看同行在下滑,我还在保持”、“我天天在忙业务,哪有时间关注变革,哪有空去搞人力资源,哪有时间把账算清楚”、“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实际上,整体结果是很糟糕的。
我们去看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比如华为,对产品线总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又要还要,除了对经营结果负责,还要对组织能力,对流程体系,对独特竞争力负责。
很多企业觉得业绩没有比同行下滑得厉害,好像就很优秀了。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除了要保证公司商业组织活得好,还应该要让他活得健康,有大量的人才涌现。而不能因为一个维度比同行好一些,就夜郎自大。所以,一定要明确对干部的要求,而且是高要求。
对内的仁慈,可能就意味着对客户的伤害。
有位同事跟我聊天,他说他恨他过去的领导,我问为什么,他对你那么好。他说就是因为领导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荒废了自己两年时间。当然了,他有自己的问题,不应该去怪罪别人。但这对老板们是一个警醒,我们对员工的低要求,带来的反而是员工对你的负面评价。
05 质量问题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竞争更加惨烈的状态,因为空间没有增加,产能还在增加,竞争就会越来越惨烈。
而这种惨烈之下,客户会更加精挑细选,企业已经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机会,再去一次一次地为次品买单了。因为质量问题会被放在放大镜之下,并且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产品的一个投诉背后,可能有10个客户都拿到了次品,只是9个人选择了“沉默”。这9个人虽然没有投诉,却已经开始传播,向自己的朋友、亲戚、同事。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质量黑洞,让很多看不见的用户,不再选择你,而去选择竞争对手。无论你做再多营销上的努力,打多少广告,都不再有任何作用。
2022年,我们调研了一些企业的产品直通率和产品返修率,结果是触目惊心。恰好印证了克劳士比的那句话:一个企业轻轻松松地浪费了15%-20%的营收收入,在质量成本上,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还有些企业,高管们为了质量问题发火,争吵得面红耳赤,但吵完好像就结束了,因为并不知道如何系统地去解决,最后不了了之。质量事故永远是不定期地出现,甚至爆发。
产品质量的好坏表现在产品上,但背后却是企业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需要谁来塑造?需要公司的最高层,他们要高度重视,还要有配套的管理措施、考核措施来监督执行。
或许以往,质量是我们可以不面对的一个隐形挑战,但今天已经不再如此。
06 重视品牌建设,给产品装上放大器
让全世界用最短的时间认识你
我凭什么选择你这个品牌?过去媒体简单,客户简单,竞争简单。因为某一款酒特别香,你就能获得满街人的关注。但今天不是这样。今天媒体已经越来越分散,还会更分散。
因为通信的发达,各种触达客户的方式越来越多,APP也好,大屏幕小屏幕也好,越来越多元化,企业触达消费者的路径也变得复杂了。
如果你不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清晰的品牌主张,将很难在这个时代被客户看见。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放大器。
你的品牌主张要足够清晰,苹果的think different ,华为的Make it Possible,从产品、到品牌、到价值观,一脉相承。
因此,产品除了是一个可用的工具以外,某种意义上在深度反映你的价值观。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完全奏效,我们今天的每一款酒不仅都要香,更要学会用品牌武装它,让全世界认识你,时间越短越好。
我们过去理解营销,就是投广告,或者是一批销售人员去找客户,把产品卖给客户。但今天的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功能价值,还要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甚至还要满足炫耀价值。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仅仅凭在门店的交易瞬间来打动客户是不够了,客户需要海、陆、空全范围的影响,需要先影响最高精尖的一群消费群体,他们帮你去游说中间层,帮你去游说跟随者,从而带来大量的购买。
随着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交易其实也在变得复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客户界面制造的声音,不再是单一声量,而是立体声量,是集公司之力,形成的立体影响效应,才能够称之为有效的营销。
你会看到有些产品的出现,眼睛可以看到大屏,耳朵能够听到广播,商店里推销人员有训练有素的话术,全部都在强调它的高性能、独特卖点或者价值主张,这都是有预谋的,都是通过有计划地营销,影响消费者心智。
产品营销已经变成了一个立体的行为,它必须是集公司之力,穿越了产品,Marketing,销售,服务,在每一个环节大家集成协力,发出巨大的声量。
现在消费者在家就能做出购买决策。不管你去买手机,买衣服,还是买一款汽车,可能心中已经想好一个型号,你到了现场,交易时间变得极其短暂,因为大量的事情都已经前置。
我把它称作,要学会为产品装上放大器,集整个公司的力量把产品价值主张放大,把产品的性能、卖点、独特性放大,让消费者感知到它。
07 坚持不懈构建极致的成本能力
过去中国企业在全球崛起,是因为我们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但我们千万不要过于自豪,我的制造成本最优秀,所以我的成本能力最强,这是大错特错的。
一个企业的成本,最核心的空间在哪里?在研发、在创新、在设计。
当产品可以做到归一化、平台化和规模化的时候,产品的成本自然而然会降低,而且是一个巨大的量级,不是几个点,可能是几十个点。
今年特斯拉给很多企业上了一课,它每一台车的成本不是以几块、几十块钱的方式在下降,而是以几万、十几万在下降。我们很多人看到目瞪口呆,美国公司怎么有这么强大的成本能力?
成本能力,足以帮助一个企业带来世界级的竞争力。
乔诺研究过几十家世界级企业,不管他们多么高利润、多么高端,极致的成本能力是他们的共性,包括利润十分可观的苹果在内。历史总在告诉我们,只有极致的成本能力足够强,才能顺利穿越周期。
那么成本的空间到底在哪里?在端到端的协同。
产品的从无到有,从研发,到设计,包括制造、仓储、物流、售后等,都需要跨部门协作。比如在设计的时候,为了省钱把零件变小,但在售后服务,却需要多花5倍的成本去弥补。那到底是帮助公司省了,还是没省?
所以一个企业的成本能力,不再是某一段的成本能力,而是协同的一种能力。大多数我们辅导的企业,真正在被揭开成本真相时,才让领导人刮目相看,我们也因此出品了不少成本的文章,并形成了杂志。
08 善待供应商,善待产业链
如今在海外做生意的很多中国企业,明显感觉压力变大了。因为在生意好的时候,大家相处还比较愉快。但今年海外生意不好的时候,中国企业就容易自己打自己,尤其在2022年,体现得特别充分。
这其实是我们要警醒和反思的一件事情。
我们经常讲一个故事:欧美人的商业逻辑是,一个企业开了一个加油站,其他企业开一个便利店,再开一个饭店,或者其他配套的,形成一个生态。中国人的逻辑往往是再开个加油站,大家相互竞争有限的资源。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很容易去抢夺供应商,甚至为了在极致的情况下生存,去拖供应商货款,延期付款等等。
有一些当然是合理的,但有一些不合理。我们越在最困难的时候,越要善待我们的供应商,赋能我们的供应商,跟他一起抱团取暖。
在该降本的地方要降本,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是要和供应商形成一个有效的联盟整体,这样我们才能更强大。
今天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你的竞争对手如果有一个合作伙伴,能够提供一个无与伦比的技术,就能让你落后一年,而它被整合之后,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领先你一年。这个时候你表面是在跟这家企业竞争,实际上,是你和你产业链的伙伴,在跟他和他产业链的伙伴在竞争。
美国的断供让很多企业特别难过,我们终于知道供应商如此重要,虽然他们平常默默无闻不作声。
如果你的供应链里,有一个厂家为了追求创新牺牲质量,出现了批量质量事故,而恰好产品配件又被你使用了,这将是多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在保持和供应商友好关系的同时,还要再进一步,再往前去帮助他们。
09 坚持区别对待ABC类员工,区别对待才能焕发活力
管理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伟大创新,就是活力曲线。它在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时代被发展得特别好,甚至被杰克·韦尔奇称为“这是组织散发活力的全部秘密”。
但这样的一个武器,今天依旧没有被大多数企业有效掌握,甚至在错误地使用。
企业如果不能把20%的优秀员工,和10%磨洋工的员工识别出来,区别对待,这是对20%优秀员工的最大伤害,这样的企业是非常难有前途的。
优秀企业,无论多么困难,他们都是力保这 20%优秀员工的既得利益,力保了这20%优秀员工的成长机会,保护了他们就是保护了大多数。
但在过去这一年,我发现很多企业在看起来十分浅显的道理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没有做到。
没有做到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公司最高层对识别优秀员工的底层原理的认识是不够的,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对组织的伤害。
实际上,如果不区别对待,反而是对优秀员工的最大伤害。
10 坚持把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长期变革进行投资
投资管理体系建设,很多企业在日子好的时候,愿意拨一笔经费来慢慢做。但一旦行情不好,他们立马就把这件事情抛之脑后。
其实从中长期来看,那些走向更大规模销售、更高品质、更好盈利的企业,一定是有管理体系来支撑的。支撑它做出一代又一代更好的产品,支撑产品卖向全世界,支撑它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运作,支撑它服务变得更有品质,从而支撑企业走向伟大,而不是依赖于个别英雄。
管理体系是一个伟大又浩瀚的工程,它的建成并不容易,对企业的要求首先就是连续性投资。不能说今年日子好就坚持,不好就立马把它停掉。
任正非先生区别于大多数中国企业家的一个典型特质,就是对管理的投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依旧在加强管理的预算,在变革上,不追求当下即有回报。
他清楚地知道,变革带来的绩效是滞后的,唯有看似无生命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走向长远。
所以,我们鼓励有追求的企业: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要默默无闻地建设管理体系,直到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巨大的鸿沟,竞争对手再想赶上的时候,就只能望尘莫及。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真正的有志之士,总能用自己的热情和点滴的奋斗照亮前程,积跬步以至千里。
希望乔诺在新的一年里,与有追求的企业共同进步,朝着行业领导者的康庄大道前行!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龙波,乔诺咨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