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乔诺拜访了几家企业的高管。其中,某设备制造企业 4 月国内业务下滑了 70%;某服装头部品牌,五一大促期间同比下滑了近 50%;某大家居品牌,三四月份月均下滑超过了23%。
市场的剧烈波动,让整个团队的声音变得更加复杂,危机之下,企业该如何应对?
是裁员,降工资,还是打价格战?原定的新品还要不要推?原计划要投入扩张的渠道还要不要扩?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损失可能会最大。为什么?因为企业的策略很可能会反复动摇。
不仅如此,整个市场在三重压力的叠加下,客户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端更加不稳定,竞争也更加激烈了,大家都在为生存而战。
这么多变化,年初制定的计划很难得以有效实施,该怎么办?
商场如战场,不确定性有很多。所有的企业仿佛都在黑暗中前行,漫天的黑夜,一定要有人站出来行动。
就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中所述——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的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我们的企业里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的文化里允不允许这样的人站出来?
下一步会走向哪里,什么时候“战争”会打完,什么时候黑暗会结束,没人知道。
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今天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困境,都曾经有人遇到,并且成功地解决过。所以,面对困境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抄作业”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为什么要“抄作业”,如何“抄作业”?
遇到困境,不知所措、闭门造车明显不是明智之举。牛顿曾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参考以往的成功者做法,从类似场景中,直接挑选、套用最好的成功办法,跳过前人踩过的坑,事半功倍。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把最优秀的做法,总结提炼复制给所有需要的人。华为通过“对外标杆学习+对内复盘改进”,不断提炼,造就了如今的国际地位。
某快时尚鞋服品牌有一位超级店长,有着极致的细节管理,在实际的店面管理中,该店长做出了3 个月翻 3 倍业绩的成绩。
很多企业问,这样的成功经验能复制吗,该怎么复制?
是否可复制,要看“抄作业”有没有成效,也就是店效和客户反馈。如果做这件事,店效提升,客户反馈变好,那就是有效的,有效就坚持下来。
100 个细节支撑了该门店的 3 倍店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测试,有效就坚持,有效就固化,无效就要调整。
另外,“抄作业”要一分为二看。
毫无疑问,这个超级店长本身就是零售的天才,对细节的敏感性远超一般人。所以不是说完全按照他的做法,就能跟他一样厉害。
做法可以复制,不过效果可能会打折。
我们可以将他的做法拆解成每一条,比如倒水、送客、导购的话术等,这些都可以标准化,吸取主要经验,复制和培养所有的店长。
也许在结果上,做不到所有的店长都这么厉害,打折 70%都可以,3 倍店效打个折也可以提升 2 倍店效。
二、为什么“抄作业”总会抄偏?
抄作业就是向顶级标杆学习,但会抄作业、抄好作业的很少。
很多人在学华为,但好像没有第二个华为。为什么这么多人学,但还是学不出第二家,究竟是老板的决心不够,还是企业的资源不够呢?
关于第二家“华为”,其实并不能说没有。比如,双胞胎相当于他们所在行业的“华为”,雅迪正在成为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华为”。
华为学美国学了 20 年,很多企业学华为才学了 3 年。所以,我们必须要理解——
首先,学标杆是一个慢变量。如果因为没有立竿见影,就直接不学了,这个决策跟企业管理层的认知有关。
其次,学标杆本身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比如学战略,拿着模板直接套,一定是假战略。愿景使命价值观都没有理顺,怎么可能执行得下去。
如果没有认识到变革的高难度、长周期,不能忍受滞后效应的话,肯定学不好。只有坚信长期主义的企业,才能够学下来。
所有的变革,都意味着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意味着不舒服。在深水区,还涉及到利益分配、流程组织再造等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下去。
三、标杆学习——战略究竟该怎么做?
战略要自下而上,让基层员工参与最高战略,才能够更好地执行下去,可是,具体的流程是怎样的,每个流程又该哪些人参与呢?
很多企业的战略,是老板在做,或者是老板带着高管团队做,执行层没有参与过。制定战略和执行战略的人被割裂,这是做战略最大的忌讳。
第一,老板和高层做战略的优势是,站在山顶上高瞻远瞩。劣势是,他们并不那么了解实际情况,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自身组织能力的理解可能都有偏差。这种上层制定的政策,到山脚下就很容易行不通;
第二,即使老板不官僚,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做出来的战略也得不到保障。因为广大的中基层干部和员工没有参与进来,没有参与就不理解,不理解就不认同,就不可能创造性地把战略执行好。
当然,华为的战略也是以高层为主。但是,每一个层级都有 2-3 个代表,原因是要看到这一层的声音和困难,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比如,一个新员工视角如何看待战略,如果没有这些代表,这些声音,那战略决策就很可能会有失误。
所以,要力求有更多不同层级的声音。
没有中基层参与的战略,仅仅依靠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战略宣贯也没有用。总裁对着全公司成百上千人覆盖战略,要确保中间不走样是非常困难的。传递的规律是,每次传递至少损失 30%,两层传递后信息就所剩无几了。
只有战略是广大员工提出来的,企业才能真正创造性地执行战略。所以,战略一定要让一线的人参与进来,让战略有广泛的共识。
这样就够了吗?
经销商、供应商如果不理解我们的战略,仅仅在公司内部对齐是不够的。比如,企业说要增长50%,那经销商答不答应,有没有对齐?因此,除了内部对齐,还一定要跟产业链的上下游同频战略。
如果没有共识,再好的战略都没有用,发挥不了作用就产生不了价值。
也就是说,做战略的方式决定了战略的生和死。
当今的世界巨头,很多都是在危机中脱颖而出的。像雅迪、方太等,都在市场的变化中,抓出了大好机会。
因此,我们要抓住机会并上下共识。形势的剧烈变化,正是优秀的企业和组织胜出的机会。
其次,在实践操作中,要基于对机会的寻找和共识,重新审视当下的关键战役和资源配置。
做好这两点,在关键时刻,企业就能重新点燃整个团队的雄心壮志。
顺境之下,我们要学习标杆。逆境下,我们更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历练团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抄作业,度过危机。
来源:乔诺战略与财经产品线;编辑: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