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那些搭上时代快车,抓住大趋势的企业,现已成长为巨头,如国外的微软、谷歌、Facebook,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等等。但是,近年来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走下坡路。就阿里而言,2020年阿里的市值一举突破了8000万亿(美元);不过从这以后,阿里的市值便开始走向下坡路,2021年市值降到4000亿,2022年市值又降到2914亿,再次回到了初始水平。
同样的周期循环,在绝大多数企业身上重演,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战略:因为昨天的成功≠今年的成功≠未来的成功。一家公司要想长期保持成功,就要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想要提前看到未来、预见风险,就必须借助战略的力量。
很多公司在做战略规划时,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战略全靠老板拍,员工只是执行工具人
机会看不见,关键问题无法解决
上下对不齐,左右拉不通
战略无法落地,悬在空中
面对这些问题,大部分人会拿出战略无用论,认为战略太虚了,根本解决不了业务痛点。有这份时间和精力,不如拿出来干业务、跑客户。这种情况并不是战略没有用,而是没有用正确的姿势、方法打开战略。
下文将展开,战略制定时应思考的四个关键问题。
战略到底是谁的责任,如何有效参与战略?
场景1:每到年末,老板都会闭关一周,在办公室中创造出全公司的战略规划报告和年度经营计划。老板很兴奋地在全公司进行宣贯,但是基层人员听得云雾缭绕,听完会议后思考不明白,又回到了原有位置,仅考虑自己当期的工作。战略变成了老板的独角戏,员工变成了旁观者。
场景2:全员参与做战略,战略任务层层下发,董事长下发总经理,总经理下发各个事业部部长,事业部部长下发小组长,小组长下发给组员。最后,最基层的员工做最顶层的战略,既没高度又没思想,并不能指导公司长期有序的发展。
这背后是,从上到下做战略,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从下到上做战略,无法体现高度、发挥战略的真正威力。那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1.一套流程——DSTE
一份好的战略形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员贡献自己的智慧。而组织全公司一起制定战略,就好比导演一部电影,成功的前提是一本足够精彩的剧本。
在剧本中,我们要给每个角色清晰的定位、职责、工作内容等,每个人物要有明确的先后登场顺序。
这就是DSTE的作用,它给每个员工写好了脚本,设定了上场顺序,用全员的智慧来形成高质量的且有共识的战略。
2.两个兼顾——SP指导方向,BP保证落地
战略的制定要把握好SP与BP的关系与重点。
有些公司写的SP报告多达上百页PPT,其中涉及的内容时而很长远抽象,时而很具体,整体听下来不知道是在讲未来,还是在讲眼前,完全模糊了SP报告的主要职责。
SP和BP理想的平衡,是SP指明方向,BP承担落地性。这样便兼顾了战略的高度及可实施性。
3.三层战略——公司、业务、职能
战略的形成需要采取分层分级的方式,公司战略先行,接下来是业务战略,之后是职能战略。三层战略要相互配合,采用V字形的规划路径。
V字形规划路径的起点从愿景开始以行动结束。这种规划路径一方面保证了SP能够高瞻远瞩,发挥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力量;另一方面让BP做得更为扎实和详细,是指导本年度业务成功关键。
战略没有方向感,总是看不清、摸不透?
场景1:无处下手,战略从何开始?
第一年做战略规划,会出现三多:要搜集的信息多、涉及的产业多、关注的重点多。最终导致战略没有做透,很多事情没有想清楚。
接下来每一年做战略规划,又按照上一年的过程跑一遍,发现年年看到的机会和问题差不多,战略变成了每年机械地跑流程,没有真正的解决业务问题,变成了低水平的重复。
场景2:战略起点的3大误区,你踩过吗?
有些公司是从讨论目标开始的,只讨论目标就会陷入空对空的讨论,最后发现讨论目标变成了数字游戏。
有些公司是以市场洞察(机会驱动)为起点。但是发现仅仅讨论机会还不够,因为当前业务上就有一些组织能力上的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看到了机会也抓不住。
有些公司避开了从目标和市场洞察开始的误区,选择从差距(焦虑驱动)开始。但是,从差距分析开始就会陷入惯性思维,一头扎进对当前业务的分析,无法识别到产业环境的变化和新机会,只在原有业务上做相关分析。
如果战略的出发就带着盲目性,必然会陷入茫然。因此,战略的开端需要一份战略指引来牵引。
战略指引是整个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指引中包含了高管们在本战略规划周期内最关心的问题、关键性的业务问题,以及上年度战略规划遗留的问题等方面。一份好的战略指引会让战略有方向感,是我们形成SP的指南针。
如何形成战略指引,分为四步:
第一步:关键问题的搜集
高层和周边访谈
关键洞察发现
战略健康度审视结论
重要遗留问题
其他相关问题
第二步:明确本周期的核心战略问题
示例:某房地产公司关键战略问题
规模如何从1500亿增长到5000亿?
如何在下行周期逆势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
如何有效降低负债率,保障现金流,抵御政策不确定性?
第三步:确定业务指导原则
战略方向
强调机会对公司发展的驱动
基于优势选择市场
投资选择
搭大船、过大海,大平台持久规模投入
聚焦XX细分市场持续领先
产品vs系统集成方案
业务节奏
抓住新能源的发展契机
先生存,后发展
保上市,还是先转型?
第四步:正式下发战略指引
自上而下:从集团开始下发战略指引
分层制定:各个层级制定分别制定战略指引
层层承接:各BU/FU/产品线承接集团战略指引
系统回答:BU/FU/MU系统性回答战略指引中的关键问题
开了这么多会,为什么还是无法共识?
场景:每年的战略规划周期很长,要召开的研讨会很多,而老板总是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全程参与。到业务人员进行战略规划汇报时,变成了老板的舌战群儒,导致“老板不认可业务人员的对新一年的机遇判断”,“不认为这样的业务策略可行”等问题的出现。过程中,各部门的意见不同,也会增加制定难度。
最后只会有一个结果,战略规划报告无法通过,只能全部推翻,重新制定。老板痛苦,业务人员痛苦,战规人员更痛苦。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企业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步:设计关键节点和会议形式
标杆企业第一阶段碰撞机会、研讨目标、对齐策略,第二阶段分解落地,第三阶段决策。
可以看到,“决策”是基于前期深入讨论、充分调研、严谨的分解做出的,而不是前期完全不给老板输入,最后需要资源了再拉来老板做决策。
第二步:用拧麻花的方式达成共识
拧麻花的艺术,是建立平衡当下与未来的规则约束。
1.绩效考核
高管绩效=当期绩效+三年投资收益+任期
员工绩效=大组织绩效+本组织战略目标+个人绩效
2.投资机制
线性预算VS投资组合+生命周期管理
3.决策导向
面向未来的中长期决策VS关注当下的短期决策
第三步:目标互锁
互锁目标经常是需要花费最多时间,也是每年各个部门争论最激烈的地方。为了跳出不断争吵没有结论的困境,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解决:
1.建立统一的商业逻辑:聚焦市场
机会点
格局
目标
2.信息同步
现状与格局
竞争态势
机会点
竞争力路标
挑战与诉求
3.背靠背卷积
分区域
分产业
分机会点
4.目标互锁
建立统一的数据基础
机会点对齐
目标共识
诉求与承诺
5.分歧决策
在平行组织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向上升级,直到最终争议解决。
枪声一响,作废一半,战略为什么总是不落地?
场景:完成了战略制定,接下来就要进行战略解码,把关键任务分配下去。
如果是某个业务的新机会点,往下分解时会发现无人承接,甚至找不到对应的组织。
面对无人负责的任务,我们是选择放弃?还是硬分配给相关的组织?
标杆企业往往会把这部分工作进行单列,形成年度的重点工作。以项目组的形式运作,并邀请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项目Sponsor,以协调各方资源,保证人财物的投入。
如果想要提升公司战略水平,我们可以这样做:
建立适合本公司组织形态的战略管理流程
抓关键:从大而全,到关键问题+关键人物
学标杆:引入→适配→优化
总的来看,战略是全员的责任,必须在统一的战略管理框架下有序展开。要找到战略的方向,就得明确核心战略问题,自上而下发部战略指引。同时,在关键会议里,掌握“拧麻花”的艺术,实现目标互锁。最后,做好战略解码,扫除执行盲区,统一战略落地与KPI考核。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吴筝,乔诺战略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