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拜访了很多企业。经常会遇到企业说,经营目标没有达成,但是年初定的预算却花光了。或者是在开展经营的时候,看到一个新机会,但是没有预算去支持抓住这个新的机会。还有的企业战略做得很不错,业务策略也很清晰,但是到真正开始打仗的时候,发现部门之间根本无法有效协同,一线呼唤炮火,却总也呼唤不来。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尝试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跟大家解读一下。
预算:让战略和经营有迹可循
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容易出现走到哪儿滑到哪儿的现象。
要想避免这个问题,企业就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来保证日常经营管理的有效运作。
那么,开展年度预算的正确姿势究竟是什么呢?
一、经营管理的核心——预算要算
有些公司做预算时,经常自下而上先报一版,高层觉得不满意再打回去;
有些公司做预算时,上层会提前输入一些要求,但仍不够明确,导致上下对不齐。
需要注意的是,年度预算编制时,需要经营策略作为自上而下的输入,明确传达出公司的战略意图与经营改进诉求。
首先,年度预算要体现战略意图。
比如公司今年的战略是聚焦主航道,在核心业务上,明确要“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突破”。
在做预算时,公司需要采取压强策略,资源预算82开,在几个优势区域,投入绝大多数资源进行饱和攻击。
同时非核心业务的投入,也有两个核心原则:
1、必须能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比如弥补供应链或关键技术的欠缺,或在客户界面有协同效应;
2、以利润为中心,把投资回报率作为重要指标来管理。
在这样清晰的原则指引下,团队会更清楚如何开展工作。在做业务拓展的过程中,也会守住这条原则。
另外,年度预算要体现经营改进诉求。
举个例子,如果按惯性经营,大部分公司会倾向于哪家客户喊得多,就服务谁更多。但惯性经营并不能导向最终的价值实现。
因此,每个利润中心要落实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经营策略。特别强调的是,要将优质资源投向价值区域和价值客户。
每个公司都在做预算,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预算要算。因为如果预算不算的话,就不能紧密结合具体业务,那么,所有的管理动作都是空谈。
二、预算制定——承接公司的战略解码和战略投入
预算要分为两类,一类经营预算,一类战略预算。
经营预算对准的是本年度经营目标,主要用于经营工作开展的必需费用,比如客户界面投入、运营界面投入等。
一般来说,经营预算是根据经营计划,按照固定的比例进行制定,与经营计划紧密相关。
战略预算需要单独预留,对准公司长期战略投入,比如一些变革项目或者开发新产品。
如果年初做预算时,没有单独保证战略预算,最后的结果基本就是谁着急谁先用,预算自然而然地就投到短期经营去,长期的战略投入就往后放了。
所以在预算编制时,我们就需要提前把经营预算和战略预算分开。
三、经营管理: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
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做年初目标和预算时,业务老大拍着胸脯说,今年我们要做多少多少目标。等一两个季度过去了,复盘时发现目标没完成。业务老大说是疫情的原因、竞争的原因等,说了一大堆理由。作为预算管理的财经人员听得迷糊,也没办法甄别。
为什么财经和业务之间对话这么难?因为双方的语言不一致。要解决语言一致的问题,做年初目标和预算时,业务就不仅要提供单纯的预算表单数据,更要提供对应的关键假设和业务计划。
数据不是管理抓手,数据背后的支撑才是抓手。
有了前期输入,复盘时才能甄别:
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到底是什么原因?
市场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包括背后的业务计划,我们对价值区域、价值客户、标杆项目的定位等等,都是后续经营管理中,要持续跟踪的内容。
如果不跟踪这些事项,仅仅就数字谈数字,永远也谈不清楚,也永远没有抓手去管理。
因此,好的经营管理一定是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只有紧密地结合业务动作,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经营管理。
四、自下而上卷积做预算
有了自上而下的输入后,在具体的预算编制上,要自下而上地卷积。也就是具体的预算编制,要从最基层的、颗粒度最小的单位开始。
比如说ToB的行业,可以以一个一个的项目作为最小的单位,拉通从机会点到成交的链条,核算明年的存量项目、增量项目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再往上分产品线、分区域/大区进行叠加汇总,最终完成全公司的预算。
而ToC的行业,销售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参考公司过去的一些数据,比如流量数据、转化数据等,同时结合行业竞品的信息,从SKU到系列产品,到产品线,一层层叠加汇总。
只有这样,年度预算才能既支持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又有充分的可预见性和可落地性。
核算权就是企业经营的指挥权
先来看三个问题:
公司的预算超了,找得到人承担责任吗?
公司的经营报告准不准?
公司的经营报告能否看到最底层的东西,看到每个产品、区域、项目的进展?
事实情况是,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报告都回答不了上面的几个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完善的核算体系,无法做出精准的经营分析报告,那预算计划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没有核算,就没办法对产品或项目投资收益进行精准地衡量,那业务的投资、再生产就无法做出正确决策;
没有核算,就没办法对组织内的经营成果进行衡量,无法有效衡量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吃大锅饭,做得好的回报高不到哪里去,做得差的回报也低不到哪里去,最终影响了组织活力;
没有核算,大量的职能部门就没办法被卷入整体的作战体系中来,职能部门与业务团队的关系只能不断被拉扯,而不能统一呼唤炮火。
所以很多公司在经营体系还不完善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优先搭建核算体系,甚至不惜花上几年、数千万的费用来建成一套核算体系。
没有核算体系的经营管理,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危房,没有支撑,摇摇欲坠。
针对经营核算的问题,我们有几个建议。
一、提前规划和设计分析报告体系
报告并不是凭空出来的,也不是凭空能层层打开挖掘的。
很多时候,公司有好几条产品线,定期做经营分析报告时,很多营销费、运营费没办法精准拆分,所以就通过各种形式、套各种逻辑进行分摊。貌似也出了经营报告,但质量非常堪忧。
各种分摊逻辑把业务的本质掩盖了。可能有一个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因为没有准确的核算,导致费用被其他项目承接了。这个亏损的项目,就被掩盖了。
所以好的经营分析,要想支持打开打开再打开的话,一定要提前规划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想看什么看什么。
而不是突然想看了,第二天让财务拿给你看,财务拿的东西虽然给你了,可能内容却是不准的。
二、要做好报告体系,最基本的颗粒度要打通业财流程、系统和数据
举个例子:比如To C的产品,要看到是什么样的人群购买的。如果不给客户打上标签,在源头没有数据,后期也是不可能分析的。
我们需要分析什么样的维度,一定是源头有这样的信息,然后从源头跟随的交易,一步步生成,汇聚到财务的报告系统里面。这样才能及时准确高效地产生经营所需要的各种报告和数据。
三、谁受益谁承担成本:有预算就有粮食,通过结算呼唤炮火,核算权就是指挥权
企业里一定是,谁受益谁承担成本。
为什么一线能呼唤炮火,是因为一线有预算,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利润中心,有预算就可以呼唤中后台的部门支持。
所以有一句话说,核算权就是指挥权。
我同意你结算进来,你才能结算进来,这样整个公司的力量都会往客户前端汇聚。
弹性预算:确保执行过程中投入与产出联动
很多公司一套年度预算,能从年头管到年尾,而不管市场环境是否发生变化。一些公司响应了市场变化,经营目标做出改变,但是资源预算没有调整。还经常会出现时间过半,预算过半,但任务没过半的场景。
这些都是因为公司内缺乏弹性预算的体系。
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分为战略预算和经营预算。
企业每个月要滚动地去看,今年业务到底能达成多少。如果发现业务发展跟原来的预算差异很大的话,就要启用弹性预算机制。
那弹性预算机制是怎么生成的呢?
一、战略预算
战略预算用于支持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某项先进的预研项目、某款战略级新品的投资、某个山头市场的突破等等。
战略预算一般是专款专用,不做弹性预算,该花就得花。即使部门里把这部分预算省下来,也不能计入部门的利润中去。这就保证长期战略投入,不被短期的经营成果影响、打断。
二、经营预算
经营预算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客户界面的投入,包括客户的开拓活动、营销相关费用。
“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保证在客户界面的投入。
比如从新一轮的业务预测来看,今年全年收入只能完成90%,对应的客户界面费用,也要弹性调整为90%。
但如果你只花了80%的预算,节约下来的10%能算进团队的利润里吗?
答案是不能计入。
这就要求团队,在客户界面必须保证投入强度,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轻易削减。
另一类是运营界面的投入,主要用于内部的运营管理。
这部分的费用也是随着计划刷新、弹性调整的。
另外,运营界面的投入是需要不断优化的,也就是说,节约下来的部分是可以计入利润的。这样就可以鼓励团队不断追求更高的人效、坪效。
通过这样的措施,保证了预算实施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联动。不会出现有的战略项目因为得不到预算支持,导致项目投不了;也不会出现,经营过程中预算大大超支的情况。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计划-预算-核算
今天简要介绍了经营管理体系的闭环,从做年度预算开始,到做好经营核算,再到弹性预算的运用。
我们会发现,经营管理绝对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真正需要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才能为企业业务的成功保驾护航。
最后想送给所有读者朋友们三句话,这三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经营管理的本质:
计划是效率的源头:只有真正认真做预算,才能穿透迷雾看清本质,才能一点一滴挖掘企业效率提升的空间。
预算是腐败的天敌:做企业不能迷迷糊糊。有了好的预算管理体系,才能知道该花多少、花了多少、产出了多少,才能杜绝公司内部的腐败。
核算是战斗的指挥权:用清晰的核算体系来划归费用,才能真正调动起大后方的力量,“响应一线的炮火”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姚雨,乔诺战略与财经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