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毕殿龙
个人角度很容易说清楚:年龄大了些,事业上想出头的名利心少了,公益心就多了,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如果国际上不流行中国一样的一直要延迟退休年龄,毕某10几年后就能顺利退休。提前投身公益,届时就会有一个很充实的退休生活。
自己从事的媒体职业,让自己对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了解,对各个机关的运作方式都有一定的熟悉,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深入系统的经历,在媒体组合和传播方面,又有很深的体会和精准的把握。这些优势应该更早一些运用到身边的公益事业中去,发挥自己小小的作用。
而谈到爱好,长期以来自己一有时间和闲钱都会做一些公益性的实践和探讨,比如如何让学生的假期和课外活动更充分发挥作用的,服务性学习的探讨实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门课程而标准化、综合化加以推广等。尽管断断续续做了十多年,但要系统和更多的地推动,就是要从今年开始了。
从社会方面说,人们对公益和慈善的理解存在着不少的偏差。对慈善公益的理解尽管并不整体影响人们对公益慈善爱心的奉献,但因为缺少之间的有明晰的认识,有的人就认为,慈善和公益是富人和有钱人干的。这让很多人将自己排除在参与公益活动之外。其实也许慈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公益活动和力所能及的爱心奉献,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
慈善的目标和对象一般都是穷困和危难的弱势群体,一定要低调才好。有故事说,纽约冬天十分寒冷,经常积雪盈尺,可公立小学却照常开课,有家长质问学校为何如此。校方说:停课的话,很多穷人孩子就不能享受暖气和免费午餐,回家会挨冻挨饿,所以不能停课。家长说:那只接送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不就行了?校方说:不行,我们不能在帮助孩子同时践踏他们的尊严。也正是缺少这样的概念陈光标在台湾的公益大把撒钞票才有点水土不服。给人居高临下、施舍的感觉。
慈善多数应该低调,公益活动本身和对慈善家的宣传不妨高调。因为高调才能树立标杆示范,让更多的人追随,让爱心传递得更远。所以,公益活动不但只出钱就可以,还要用心,这就是大型公益活动一定要经过策划。
同样是对濮阳市黄河滩区的贫困学生捐书活动,有的公益组织仅仅将书捐了,就认为大功告成,而有一个组织,则要求学生捐书时候,制作一个个性书签,要写上自己看这本书的感悟,给受捐的小朋友。并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附上5个粘贴有邮票的信封,半年内至少有五封信的往来。假期还要组织捐书的孩子,到受捐的滩区和那里孩子开办读书会,露营、篝火晚会并体验农村生活等。显然,这种经过策划的公益活动效果会更好,对捐助者和受捐者是一个双向的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不但需要策划,还要懂得和善于策划。某奶业集团砸3亿多人民币,独家冠名第二季《爸爸去哪儿》,无论是从形象打造、产品营销、公益活动等角度研判,显然都不是很好的性价比。如果用两亿在教育部门配合和行为学、心理学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在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建设童子军(夏令营)基地,用一亿元征集更好的活动方案和电视和多媒体制作传播,不但自己是节目的主动掌控者,而且其收益的人群已经不再是有限的明星爸爸和儿子,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留下一大批有形和无形资产,夏令营(童子军)基地本身,还能够良性循环,让自己起初投入的广告费有自我升值和无限延伸的作用等等
也许是因为邵逸夫先生逝世给人的思考和启示,人们对公益事业关注得空前多了起来。日前任志强在微博里调侃潘石屹,说老潘做公益只出钱不出力。这种玩笑话不管是否精准概括了潘石屹的公益活动,但无意间揭示了几个问题:公益活动要出钱,也更要出力。出力不一定要自己出力。譬如潘石屹,与其让其仓促整出个蹩脚的策划方案,还不如让其用那个时间、精力,多挣钱,奉献出来委托专业的人士和机构来策划实施更有成效。
公益组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公开和公信力,公益活动策划的原则应该将公益性、新闻性、和捐助单位和个人的整体要求完美统一起来,再通过有效的媒体组合起到广泛地进行传播。许多单纯的广告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实施,不但造福社会,也能够有更好的关注度。经过策划的公益活动,不但可以避免公益资源扎堆、不能全覆盖浪费的问题,也能够让爱心得到更多的延伸和褒扬。陈光标的确为慈善公益做了大量的奉献,但其模式都不是一个值得师法的方向,只有好的策划才既能满足陈光标那样个人的需求,也能够让社会观感更舒服一些、捐助的效果也才会更好一些。否则,其即便捐的钱比邵逸夫老先生多,也成为不了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