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茂中
《大数据,大影响》的报告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
在零售业正在发生变革、新型营销理念异军突起的今天,数字化营销、个性化市场营销模式崛起,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个性市场的需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增长在放缓乃至衰减,随着多网融合,大数据正在将传统渠道的数据融合,由此形成的“数据为王”的营销格局。
不难看出,大数据营销是未来营销的主战场。
大数据这个概念如此火爆,但其中装的有多少是概念,有多少又是群起的炒作,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大数据的意义,我们全在雾里看花。
大数据当然很大,但大并不代表一切。在数据统计里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1936年总统大选时,美国著名期刊《读者文摘》以全国各地的电话簿为参考,发出了1000万份读者调查表,最终回收了200万份,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一次有可怕数据量支撑的调查。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共和党的兰登将以57%对43%的绝对优势战胜民主党的罗斯福。结果呢?罗斯福以62%的支持率得以连任,《读者文摘》也由于这次惨败于1937年被迫停刊。
原因很简单,1936年正值大萧条时期,那些装得起电话的都是有钱人,而偏偏是那些装不起电话的中低收入者和失业者,都是罗斯福坚强的后盾。以电话簿为参考做调查,即使数据再大也是无用功,因为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有可能会犯70多年前《读者文摘》的错误,我们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强大和数据的海量存储就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相反,手中掌握的这笔庞大的数据反而可能使我们变得盲目和愚蠢。
大数据的大的真正意义在于,人们有能力掌握宏观资料,去进行交叉融合的综合分析研究,使之产生乘法效应。
一个人在网上只买过验孕棒并不会使塔吉特为其推送婴儿产品,相反,一个人在网上买毓婷也不代表她不需要尿布,这是一个道理。只有对综合的、细颗粒的、微观的数据进行有逻辑的相关性分析,才能发挥大数据的核心价值。
比如,我们追踪一位女性顾客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追踪其购买服饰的价格带、品牌喜好,更应该与海量的周边信息进行关联。比如下单时间、浏览时间,甚至她喜欢的零食、书籍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果之前看青春小说现在看科特勒,是不是意味着她已经开始步入职场?那么她的浏览时间段有变化吗?这对于主打职场服装的品牌是否意味着推广机会?还有哪些数据可以为这一点作证?进而是否可以分析出她具体进入了什么类型的公司?担任什么职务?有没有必要为其推荐笔记本电脑?
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个远景客观的项目。
大数据的完美应用,正像我们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做的那样,接收无数的信息,从中剔除或者暂时存储低级别信息或者无用信息,然后与目标相关的高级别信息进行运算和处理,最后得到结论。
很可惜,我们无法存储海量的信息,而丢失信息和误存储信息的比率又大得惊人。在现实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正是目前大数据研究的要点和难点之一,如何在几千几万种看似不相干的数据之间,找到之间可能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这事没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大数据、大营销,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最终技术和数据,只是服务于营销的一种新手段,究竟深刻的洞察、精准的定位、与创新的策略还是成功营销最根本的要素。
当无数人把产品做的越来越复杂时,乔布斯创造了极简的IPONE;当无数大企业迷信市场调研的时候,乔布斯的名言却是“谁说我不去问用户?我常问用户,每天早上起来我就对着镜子问用户:你要什么?”
好的产品,必然来自细微的生活观察,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所谓的市调数据分析。当然,也不是说数据无用,市调只是数字而已,就像法律法规都是一成不变,任何人都可以参照比对。但作为一位好的律师,却可以根据事情的不同做有利于自己的解读。
观察用眼,洞察用心,我们往往需要再调研的基础上,加入人性的理解。因为数字的本质是人,数据挖掘就是在分析人类族群自身。
最后,叶茂中这厮提醒大家:别陷入大数据的迷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