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100多年前,亨利·福特问用户,“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几乎所有人都说:“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很多人听到这话,想到的是,怎么帮用户找到更快的马。
但福特没有这么做,他看到了这句话背后,用户真正的需求。
于是有了后来的福特公司,成了世界“汽车大王”。和其他汽车制造业的先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汽车时代。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很多时候,用户说的需求,可能只是我们看到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还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去挖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消费者洞察。
用户说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可能只是想要更快。
用户说想要一个电钻,可能只是想要墙上的那个洞。
用户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你发现了吗,古人很早就会做消费者洞察了。
你看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这两个词,就特别有意思。
都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
比如,雪中送炭,讲的是下雪天这个场景,天寒地冻的,给人送炭,帮人解燃眉之急,不感动才怪呢。
锦上添花呢,是说在色彩斑斓的丝织品上,再绣一朵花,已经很绚烂了,你添不添花也无所谓。
送炭这件事让对方感动,是因为选对了场景,如果选错了场景,也可能变成“锦上添花”。
而添花这件事选对了场景,其实也可以有“雪中送炭”的效果。
所以,一个服务或者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找到用户需要的场景,都只是锦上添花。
对用户来说,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大概率不会买。
怎么办?
那你就要找到那个“雪中送炭”的场景,识别在这个场景里用户的痛点,帮用户找到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
比如,华为的智能手表。
就是精准识别了运动这个场景,你运动的时候,大概率会有一个痛点,就是带着手机非常不方便,怎么办呢,带一个运动手表吧。你看,华为就是帮用户找到了一个必须要买的理由。
比卖点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动机
营销大师戈德曼说:“营销的秘密不是别的,是我们不在销售‘产品’,而在销售‘利益’。”
所谓的销售利益,可以简单理解成,是满足用户的买点。
买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买点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是买粽子,老王可能是为了送礼,小王可能是为了节日仪式感,小李可能只是饿了,想买来自己吃。
所以买点,可以理解成是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点。
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是卖点。
但不同的用户就有不同的买点,有的人出门旅行,他更需要的是便于携带的瓶装水,有的人是想家庭用水,价格优惠的桶装水可能更合适他。
发现用户的买点,不是看这款产品有多好,而是用户有什么需求,你的产品和服务,怎么差异化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帮用户炫耀,他就会帮你传播
失败的产品,都是在炫耀自己,成功的产品,是在帮用户炫耀。你只有帮用户炫耀,用户才会帮你传播。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不能陷入“我做了一款伟大的产品,我的产品很厉害”的思维里。
得去关注,你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用户使用了你的产品后,能发生哪些变化。
比如,用户买了一款相机,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可能不是颜色或功能。
他最关心的,可能是用了这款相机后,促成了哪些变化。
他的朋友们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是不是因此变得更好了?
所以,一款产品能不能持续成功,最重要的是发生在用户付款和使用之后的事情。
你只有帮他炫耀,用户才能帮你传播。
越缺什么就越炫耀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些想要炫耀的东西,只是不同的人,炫耀的东西不同。
每一种炫耀情绪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服务和产品。
有的人,可能炫耀美貌,要漂亮且光彩夺目。
有的人,可能炫耀资源,炫耀家庭幸福,婚姻美满。
有的人,炫耀金钱和消费。
有的人,炫耀品格,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很多产品就借助炫耀的点,实现了品牌溢价。
比如,奢侈品。不买最好,只买最贵,满足的是炫耀金钱和消费的心理。
比如,钻戒。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背后的逻辑,就是满足安全感,炫耀家庭幸福和婚姻美满。
比如,华为手机的人物摄影,满足的是一种引领潮流的审美和品味。
与苹果的竞争,也是对高富帅、白富美的争夺
什么意思呢?就是产品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PK。
你质量好,我要比你还好,你性价比高,我要比你还高,你功能强大,我要比你更强大。
而是去看,这些产品背后的人群,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如何,态度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只有去洞察产品背后的人群,才更有可能做出超越对手的产品。
比如,和苹果竞争,就要去洞察苹果的用户,他们的品味是什么样的,他们喜欢什么,然后去创造性地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所以我们说,和苹果的竞争,其实是对苹果用户的争夺,比如,高富帅和白富美。
用户说想要电钻,可能只是想要墙上有个洞
你可能听过这个故事。
100多年前,亨利·福特问大家,“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几乎所有人都说:“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很多人听到用户这么说,想到的可能是怎么找到更快的马。
但福特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去找到更快的交通工具。
于是有了后来的福特公司,成了世界“汽车大王”。和其他汽车制造业的先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汽车时代。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很多时候,用户可能有一个需求,我们要看到需求背后的动机。
用户说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可能只是想要更快。
用户说想要一个电钻,可能只是想要墙上的那个洞。
用户会不会产生购买行为,不是需求决定的,是需求背后的动机决定的。
节日消费的本质是文化和情感的消费
每一种消费方式背后,都有它的逻辑,节日消费的本质,其实是文化和情感的消费。
比如,平安夜要吃苹果,寓意平安,中秋节要吃月饼,期盼团圆,端午节要吃粽子,快乐安康。
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情感和文化。
所以月饼很好吃,苹果很甜,这些都是基础。在中秋节和平安夜,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是在这些特殊的节点,月饼和苹果被赋予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只是因为好吃,你可能就不会在平安夜,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个苹果。
能不能在节日打动消费者,质量是基础,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在情感和文化上建立联系,打动用户。
做营销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做营销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比如,一个产品,你哐哐哐列了十多个卖点,用户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他可能会想,你到底想说啥,太多了,记不住。
一款手机,为了突出拍照很厉害,说一堆专业术语,用户听不懂,也记不住。
那怎么办?
选择最核心的卖点。比如,这款手机是跟莱卡合作,用户一下就知道了,因为莱卡是相机中的爱马仕。
卖点太多,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让人觉得很不自信。
不自信的人堆一堆优点,自信的人只会说一个优点。
比如,一款新品,你说了七八个点,用户一个都没记住,还会觉得你没底气。功能不够,外观来凑,外观不够,造型来凑。
总之就是不自信,也就不能打动用户。
高端就是用户觉得贵还要买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你去问苹果用户,对苹果最大的不满是什么?
大部分人可能会说,价格太贵了。
但是,苹果一出新品,很快就被抢光了,手速慢一点都抢不到。
所以高端是什么,就是你觉得贵,还要买。
有人会说,用户觉得贵,那我就降价,可是发现越降价,越不好卖。为什么?
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你降到5000块,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只有一两家,降到3000块,可能有十多家,降到1000块,可能有一群。
不同的价位,竞争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一样,很有可能越降价,越难卖。
价值主张只能被学习,不能被复制
价值主张,可以理解成用户买你的理由。
比如,你开了家水果店,对用户来说,他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你能为他提供什么。
但价值主张,只能被学习,不能被模仿。
比如,京东的价值主张是多快好省,拼多多的价值主张是便宜。
比如,同样是时尚,苹果的主打的是跟随潮流审美,华为是风格高于时尚。
比如,海底捞被大家熟知,是因为它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脱离场景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每一个需求背后,都有特定的场景。脱离场景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比如,用户说,我想要个电钻。
这个需求背后的场景是什么呢,可能是想在墙上钻个洞。
所以用户真正的需求,是想在墙上钻个洞。
所以,最重要的是电钻吗?不。是提供能在墙上钻个洞的解决方案。
如果没有电钻,但是有钻孔机,也能帮助用户解决墙上钻个洞的问题。
打动用户的不是具体的参数而是感性的描述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坐在篝火旁讲故事。
站在用户的角度,感性的描述,比具体的参数更能打动人。
比如,用户说,我想要一个功能强大的相机,想拍出好看的照片。这时候能打动用户的可能不是具体的参数,而是这款相机,在用户需要的场景下,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拍出过什么样的照片。
比如,很多人可能记不住产品的具体参数,但是能记住相关的广告语。
比如,知乎。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比如,联想。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比如,华为。心里的话,用影像说。
国内很多企业过去30年的成长是吃了跟随者红利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可能得先看其他人的反馈怎么样,看看哪些比较好玩,哪些坑,需要避开。
对于那些进入行业比较晚的企业也是一样,吸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就能避免犯错。
在一个行业里,领先的只是少数,对更多数来说,做一个跟随者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三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扮演一个追随者的角色。
但是,外部环境,消费者需求一直在变,领先者不会一直领先,作为跟随者也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比如,以灯泡为例,过去人们希望灯泡使用更久,你可以跟着行业老大做长寿命的灯泡。
但现在消费者需求变了,他可能需要的是,外观更好看,设计理念更先进的灯泡,那你就要洞察消费者的变化,而不是一味地跟随领先者。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Kevin,乔诺战略首席专家,原跨国公司产品线总裁、战略总裁、营销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