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让产品具有成本竞争力。从螃蟹图上面两个大钳子来看,最重要的就是研发和采购。在研发里有一句话,成本是“设计”出来的,容易造成一个误解,成本出了问题,研发的设计部门要背锅,
今天来探讨一个问题:研发的成本管理,是不是都是设计部门的锅?
最后,关于如何做好研发成本管理,我想分享三个实战建议。
壹、研发成本陷阱之“过设计”,客户不愿意买单的设计
01 质量“过设计”
这是一家著名的轮胎厂商,他们有一款旗舰产品,专门用于长途货运的重型卡车,5年前就已经是行业冠军。
近3年,却意外跌出了行业前10,问题出在哪里?
论质量,它是行业最牛的;论成本,大家认为这么好的质量确实比对手也高很多,高30%也是正常的。为什么销售额却出现这么大的下滑呢?
经过进一步探究发现,这五年来客观环境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路面慢慢变平了。
我们会发现,第一代买车的司机都是修车高手,因为路面不平,车颠着就颠坏了。
然而,中国拥有着“基建狂魔”的美名,近几年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马路好很多了,很少看见坑坑洼洼的烂路。
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轮胎来说,从以前非常容易磨损,到磨损变小。用户不需要非常耐磨的轮胎了。
第二,政策的变化:超载。
中国道路损坏的第一原因是超载。
政府发现,如果再允许超载下去的话,路受不了,因为你超载,或许能收点过路费,但最后路被压坏了。
所以国家颁布了严格超载的规定,由此,司机也不大超载了。
当路面从颠簸到平整,当国家开始严禁超载时,客户对轮胎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司机来说,我不需要那么好的轮胎,也能够完成我的工作啊。
恰好这时候,竞争对手就推出了一系列更适合市场的轮胎,有的价格甚至比开头这家公司低50%。
因为卡车行业是个纯粹是讲究性价比的,而不是讲究体验的,从性价比角度来说,大多数司机最后更愿意采用那种便宜点的轮胎。
这时候,从前是“好设计”的产品,随着时过境迁,就变成了“过设计”。
02 性能“过设计”
这是一家国内领先的灯设计公司,由于国内早期的灯有较多质量问题,所以经常需要换灯泡乃至换灯。换灯其实对大家是一个负担,老百姓一直是期望能够用的时间久一点,不要换灯。
所以这家企业也一直在灯的使用寿命上和质量上性能上下功夫,现在,他们的灯已经突破了15年、20年的寿命极限,做到了行业的领先。
由于尝到了甜头,他们继续投入重兵去研究质量更好的灯,要达到25年乃至30年的性能设计。
在了解“过设计”的陷阱后,这时我们可以审视一下, 投入15年以上的设计有意义吗?
在进行用户洞察后,我们发现:
一般来说,家庭装修的平均间隔是10年,有较长的是15年进行一次翻修整修,或是重新装修。
在这个过程中,灯通常都会被换掉。
原因是,灯具它也是一种家庭装饰件,随人们的审美,灯具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寿命的灯泡可能会在一些特殊的领域比较吃香。但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更多的需求在于样式。比如我在夏天装修时,希望换个更漂亮、更护眼的灯。
这时候,产品的长寿命是一个卖点,但它不是消费者会买单的卖点,老百姓可能会想,15年后我肯定看腻了,换一个新的样式多好。
所以这时候,设计15、 25年以上灯的研发人员,也可以攻克这一部分的技术服务。但更重要的,研发人员还应该是面向消费者最需求的进行设计。
这个技术研发出来后,消费者会愿意买单吗?
03 什么是好设计?
分享了两个“过设计”的反面案例后,我们来聊聊“好设计”,这是一款2021天猫618亲子热卖品牌排行榜Top1的产品。
三个不同大小的孩子,分别代表了0~6个月,6~12个月,以及12~24个月的宝宝。
这家公司这么设计,相当于只有三个SKU。
除了奶粉容量的区别外,它们的奶嘴也不同。
- 小孩0~6个月时,要模拟在母亲怀里吃奶的感觉,对奶瓶的要求是“特别软”。
- 到了6~12月, 乳牙开始起来了,小朋友要改掉“咬”的习惯,奶嘴就做小了,在不破坏牙齿的同时,也慢慢地朝第三阶段“吸”的动作发展。
宣传时他们说,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小孩出现龋齿、凸嘴的可能性。
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孩子如果因为用了错误的奶瓶,会变得嘴型不好、牙型不好,要耗时耗力地去整牙,甚至还可能留下终身的缺憾。
在看过这篇软文之后,试问哪对父母会不肯为了孩子正常的牙齿而买单?
设计师曾经给我们分享过他的一个设计,一开始其实是人们反馈说:外国的奶瓶太硬了,小孩吃奶都吃的满头大汗,吃的不好,父母就很担心。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但是随着深入挖掘机会,发现除了显性需求之外,其实可以有更多隐含的需求,像这种龋齿突嘴等等。
不仅做了表面上客户的需求,还做了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样的产品一出来就是爆品。
通过深入洞察客户使用场景,做对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减少“过设计”的浪费。
04 “过设计”的Top3根因
第一,客户场景洞察不足。
我们前面讲的两个案例,不论是轮胎,还是灯,都是客户的场景。
客户的需求和我们做的设计中间的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差距, 洞察就是不足。
第二,开发部竞争感知弱。
为什么会出现洞察不足?我们再往下深挖一层。
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时,竞争对手或者行业的标杆也跟着变,然而,我们却毫无意识,他变任他变,我还是做自己的设计。
这很可能是因为“栽花效应”:因为这个花是我栽的,我就觉得这个花好。
因为我以前的成功是靠轮胎抗烂路,所以我觉得好轮胎一定要抗烂路。
所以就很难转身,没有站在消费者角度来看。甚至竞争对手变了,都难以感知。
第三,其他部门卷入不足。
通常,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是销售:哎呀,东西不好卖。
卖不动,就是销售最大的痛点。但销售的声音没有在产品中得到体现,设计没改。
这说明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其他部门的要么卷不进来,要么卷入不足。
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做错产品的成本。
浪费了研发的人力物力,还生产了一堆物料,最后卖不出去;营销成本、渠道成本全部都铺上去了,最后没产生盈利。
减少 SKU,是整个研发为了避免“过设计”的最大要求。
贰、研发成本陷阱之“欠设计”:后端成本激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01 欠安装设计:螺丝归一化,成本却更高了
这个案例叫高处不胜寒。
高塔上的室外型系统的设计空间,对研发要求很高。
设计阶段为了归一化,就把螺丝做成了同样大小。这种设计,在实验室的外面、楼顶上装时,都挺好装的。
但是我们实际去塔上安装时,才发现爬高塔是不一样的:
第一,安装工人爬上爬下,特别费时间。
第二,风吹塔动,在上面安装非常不容易。很可能原本在楼顶安装只要半天,到高塔就要整整一天。
爬塔是高危行业,基础费用就挺高的。
而安装是按天计费的,半天有半天的价格,一天是一天的价格。
我们做了归一化设计,省下了螺丝成本。但是在安装过程中,在塔上的厂家很难安装,最终造成整个安装成本很高。
“捡个芝麻,丢个西瓜。”
通常,我们给的报价是包含安装成本的,虽然你的设备成本不高,但是最终的成本是很高。
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安装成本不降低,所以说,降本不能只降看到的本,而忽略了后续的成本。
这也不能怪研发,因为研发实验室环境是不可能模拟塔上的环境,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到他头上去。
02 欠维护设计:小小粉尘,也来添乱
左边这个产品,设备、线路板都设计得都漂亮,也不便宜。但后来有用户投诉,说老是坏,坏得很多。怎么回事?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的粉尘特别大。
但是设备已经发出去了。
客户说,由于你们的失误,我们损耗了大量的备件,那么你就要承担费用。
实际上,我们承担了接近10%的费用。
这样的费用就是在维护阶段发生的,粉尘也不是一天就可以造成的问题,它是被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你也不能说研发的锅啊,研发说我也不了解,第一次卖到这种类型的地方。
再比如说,当年公司做了很多产品,到沿海地区特别容易被腐蚀。因为盐雾挂上去,整个设备就容易腐蚀。
当年为了应对,有很多产品召回或者是在现场刷漆,维护成本十分昂贵, 最后就重新设计产品了。
03 “欠设计”的Top3根因
第一,其他部门卷入不足。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除非你是特别牛的人,已经全球各地都跑了一圈,否则研发一般不容易知道各个地方的情况。
比如说中东的粉尘多,比如说印度尼西亚靠海,要抗腐蚀。
那我们靠什么了解情况?要靠客户告诉你,靠当地的销售人员告诉你,要靠你的供应商,靠服务工程师来告诉你。
第二,客户场景洞察不足。
如果产品要卖到一个不熟悉的新区域,那我们会专门去做区域场景的洞察吗?
那这个时候靠什么呢。你要靠客户告诉你,靠你的销售人员告诉你,甚至要靠分包商、工程师来告诉我们。
我当年去海外的时候,到了第一个地方,我们的分包商就说:“你们的设计,估计会出问题。”
他带我看了我们边上的那个友商的老机柜,这个机柜用了5~10年,一打开柜子,里面的热交换器的金属部分快被腐蚀成渣子了。
非常震撼。研发拿到照片,一下子就明白了。
第三,开发部门竞争感知弱。
如果我们要开发某一个产品,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竞品做了防尘设计,或者竞品在上面刷一层厚厚的漆。
我们当初看到第一个厚漆,还以为是为了保密,把 上面都盖住。直到去了才发现原因,当时没有多问一句,别人为什么这么做。
所以,当我们发现对手做的跟我们不一样的时候,有没有多问一句:他们这么设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叁、如何做好研发成本管理的3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DFX管理,产品设计中植入降本基因。
1. 设计阶段决定了各领域成本属性。在做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把所有周边部门影响成本的要素,都收集起来,放到研发的设计里面去。
2. 非研发功能域的早期介入,而不是后端介入。
3. 全场景测试验证,是成本最低的投入。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构建场景库,构建测试验证体系。
也许一个新的设计师并不了解所有的历史中碰到的问题,但是他经过我的测试场景库的时候一测就是暴露出来。
这就是我们说的DFX(即“Design for X”),其中“X”代表产品生命周期或其中某一环节,如供应、安装、维护、回收、安全、生产等。
我们的企业,有没有专人把这些非功能、非研发领域的成本属性积累、反馈给研发。
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现在能够把这点做扎实的企业很少;而能做好的企业,基本都是行业的领头羊了。
第二个建议,做好研发在成本上的“时间管理“和责任人管理。
如果企业界定成本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它就属于在我们研发时间管理四要素中的重要不紧急。(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研发通常都是任务都很重,如果很多那种重要又紧急,或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占据了研发80%的时间的话,时间管理就出了问题。
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我们有一个诀窍:重要不紧急,如果不管理,就会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
那怎么办?一定要有一个人管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如果随波逐流,最终成为公司的大成本问题。
所以一般公司我们建议有一个小小的成本工程部,至少要有一个成本工程师。
成本工程师定期的把公司所有的成本问题进行收集和暴露,然后带着大家去讨论,最后通过组织长期、定期地进行讨论、运作、决策。
所以我们给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做好时间管理,不要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任它们随处游走,要有专人管理。
第三个建议,目标成本管理。
成本是公司的核心战略,那我们就从战略开始定目标。
· 设计阶段、概念阶段,做好目标定义;
· 设计时,把目标设计到哪里能讲出来;
· 实现验证时,能对目标成本进行核查;
· 上市之后,成本还有进行进一步优化讨论,把所有优化的建议迭代回来放到下一个版本去。
这就是目标成本的管理。
规划上,要持续讨论每一代的成本必须降到多少,并且给出目标,不断迭代更新。
我们看一个用户电路板的案例,这个板占系统成本的50%,因此,该单板的目标成本设计就必须做到极致。
除了当代的产品具有竞争力,要求它后续的每一代产品都要有持续的竞争力。
· 起先,好几块板做一路处理;
· 后来,一块板处理1路;
· 再然后,一块板做到4路接入;
· 慢慢地,演进到一块板可以做8路、16路、32路……
随着集成度越来越高,主动用摩尔定律,让每路成本越来越低。
这就是通过这样的主动成本管理和规划,做好核心部件的降成本的设计,领先世界对手一步。
尤其对于想去改变行业格局的挑战者来说,做好目标成本管理更加重要。
因为常见现象是大家会说,“做不到啊”。这时候,我们要理解目标成本的背后的理论:限制性创新。
就是说,已经限制的是必须达到这个目标,我也不知道你怎么实现的,但是你必须要创新,想办法,达到目标。
如果你没有目标成本,公司往往很容易被“我就只能做这样了“,限制住了想象力。
如果有目标成本,大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打造这么一个目标,这就是目标成本。
举一个经典案例,苹果手机说我不要有键盘,那你就必须创新,开发一个个软键盘,要求就是:只有一个键还没有开关。
由此,你就必须做到软件的创新,快速休眠,休眠之后把电池消耗降到最低等等。
这就是限制条件下带来的成本创新。
来源:乔诺之声;作者:常实,乔诺研发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