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业培训网 > 管理学堂 > 经营管理 > 创造惊喜的6条方法论 |
创造惊喜的6条方法论 |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16-1-25 12:58:34
|
|
作者:李笑来
许多年来,“惊喜”一直是我最痴迷的概念。 科学史上充满了惊喜,阿司匹林、微波炉、X光透视,都是惊喜的产物。再比如,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甚至没有就绝对不行的一种物质,玻璃,也是惊喜的产物。 我有个朋友,闫文闻,一个连续创业者,最近的一个创业项目是音乐笔记,一个手环,可以纪录肌肉电,在弹琴的时候自动生成“音乐笔记”,这可是能让音乐教育发生惊天逆转的事情。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说一次: 哎,这好事儿怎么总发生在你身上呢? 或者换个说法: 哎,你咋总能摊上这好事儿呢?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第一条,就是—— 1.你必须相信自己是好运的 至于那好运是什么,不知道,但它就是会发生的,这事儿你必须提前知道。 在 28 岁之前,我没啥太多的好运,甚至厄运连连。 出生就营养不良,乃至于后面几颗牙齿都发育不全; 上学没多久,滑冰栽倒,脑震荡,后遗症就是原本很会唱歌,结果那次之后就开始五音不全; 初中的时候,晚上回家写作业趴桌子上睡着了,结果三叉神经麻痹 —— 就是面瘫; 又过半年,骑自行车被大卡车从后面“追尾”整个人飞出几米之外; 高二的时候,在一场能决定是否保送清华的计算机竞赛中,我的名额被老师换成了他的侄子; 高考前的三周,急性阑尾炎入院手术……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笃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好运的呢?是大学认真研究概率论的时候。 如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而有些事件是好的,有些事件是坏的,那么无论我现在遇到过的坏事儿有多少,好事儿还是会出现的,大小不同而已,早晚而已。这是多简单的道理啊! 果然,26 岁之后,我的倒霉事儿开始少了起来,幸运事儿渐渐开始多了起来……这就是乐观,这也是乐观的力量。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态度。 2 .保持开放 不要给自己建造围墙。 围墙的作用除了可能提供一些庇护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让别人走不进来、也让你走不出去。 我在 Twitter 上 Follow 了 18,000+ 账户,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觉得预先筛选信息对我有好处。而且从逻辑上看,我们明明要的是信息,却通过人来过滤,这是效率相当低下的方式。 迄今为止,别人能看到的,在我身上发生的最大惊喜,就是比特币。 我怎么知道比特币的啊?这并不完全是意外,一定程度上,这是我特有的方法论的结果。就是因为我 Follow 了那么多人,我才会有机会“随便扫了一眼,看到一个惊悚的新闻标题”: “这个虚拟币价格超过了一美元!” 有些东西、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从此装作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这个东西去了…… 可问题是,如果我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给自己建个围墙,提前过滤了很多信息,只关注自己觉得重要的人物,那么我估计早晚也会知道比特币的 —— 许多年后呗。 开放(Open)就是可以创造好运和惊喜的,无论在哪个领域。 3.持续学习 学习,从来都是创造惊喜、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每个真正习得过技能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发出惊叹:真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用上!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教我,说,你看: 这么厚厚一本书,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讲的都一样,无非是,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其实这段话,也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不就这点事儿么! 我小时候学习真的很好,但我也确实从来没有像知乎上的人描述的那样,白天当着同学的面拼命玩,晚上回家熬夜死磕…… 我只是在开学的时候,拿着新书回来,花上一小会的时间,把新书里的那十来个概念先死记硬背下来。 虽然先是死记硬背,一个字不落地死记硬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我脑子中就会发酵。上课的时候虽然总是自顾自地在下面玩,偶尔听进去的只言片语可能已经足以让我把那些概念深入了解下去;随便做几道题,也可以达成同样的效果…… 所以,学习真的很轻松。 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若是你脑子里有用的概念寥寥无几,他们之间有什么连接价值啊?就算有连接,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呢?这道理是不是很浅显? 所以,学习的定义,在我的操作系统也是不一样的—— 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4.创造更多的连接 只有节点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出现。概念如此,那么,掌握概念的人们更是如此罢。 认识很多的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或者即便有,也是过时的操作系统。认识他们没用,因为你在耽误自己可能的效率。 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 长期以来,我发现外界的定义都是没用的,学历、身份、地位等各种标签,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没用的东西。到最后,只有一种方式有用:交流。 可能是坐下来喝茶,也可能是读对方的文字,更可能是长期观察。甄别出那些有属于自己的高效操作系统的人,甄别出那些愿意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遇到了,必须马上连接。 5.保留适当的随机 因果思考,是人类固化在基因里的一种思考模式。随机就是不讲究因果的,所以,这样的事情需要千百年才能形成学科,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刻进人类的基因。 所以,即便是现在,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操作系统里,依然运行着这样的方法论:“万物皆有因果”。 事实上,宗教之所以长存,依赖的也是这个方法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都是完全基于因果的世界观。 可是,一旦概率论确立,这世界上开始有一些人能够理解随机的概念,开始明白:这世上有些事儿是不讲因果的。 你抛一个硬币,结果是正面,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是反面呢?不是因为你抛了一个硬币,也不是因为你上一次抛硬币的结果是反面…… 没有原因。 反过来,当你抛出一个硬币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那是随机事件,所以我们也知道那结果不是正面就是反面,至于究竟是哪一面,概率是 1:1 —— 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的结果,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可能性。 对,在一些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因果思考与判断,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多一点随机性,就是创造惊喜的方法论。在我们所创建的社群中,因为我们刻意创建了更多的连接,所以就更有机会随机地去认识一些人。 6.多管齐下 齐头并进 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不要做一个低级的单任务操作系统。 我特别讨厌别人跟我说:“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儿”;我觉得这样的人很笨。我也特别讨厌别人说我,“笑来你做的事儿太多了,不够专注”—— DOS 是没办法理解 Uinux 的。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多任务操作系统,我们的输入设备那么多,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不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如何处理? 从小上学,就是第一节课语文,下节课数学,再下一节课生物……我们从来都是一天里处理很多事情,面对很多领域的,你什么时候见到一个学校这样安排课?第一周只学语文、下一周只学数学……就这样一路读到博士,竟然写篇论文说切换任务浪费时间降低效率,这也太过份了吧? 通过恰当的统筹,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而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也是创造惊喜的好方法。理由很简单,效率高了,成果就多了,这些成果本身也是节点,它们之间也会产生连接,最终一样产生聚变,至于能够获得什么,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一定会有所获得。 其实,这六点都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在说这么几件事儿: 逻辑很重要、概率学很重要、统筹学很重要。—— 这些明明原本就是应该在学校里就搞定的事情,却基于种种原因,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误解了、稀里糊涂地放弃了而已。 |
 |
版权声明: |
1.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 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 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