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公司,到底谁才应该为质量问题兜底,为质量问题的好坏负责?
谁该为质量问题兜底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有这么一家企业,他有一款产品,涂层脱落问题很严重。
而且这个问题持续了三年都没有解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公司内部没有人为质量问题兜底。
市场分析之后,把问题踢给了研发,研发分析之后,觉得是采购的来料问题,采购分析之后,又认为是制造问题。
问题又被踢到了制造那里,制造也觉得自己没问题。
来来回回,反复拉扯,耗费了大量精力。
最后,整个公司又把质量问题的锅甩给了质量部。
缺乏话语权的质量部,也就背了这个锅。
但是,质量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再看另一个例子。
2019年,某制造企业一批次产品召回率高达20%,这么高的召回率,问题出在哪里?
追责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研发部抱怨,采购部对供应商管控不够;采购部抱怨,设计容量不够……
最终的结果,还是质量部“背锅”,责令质量部加强质检。
为什么背锅的总是质量部?
在一家公司,到底谁才应该为质量问题兜底,为质量问题的好坏负责?
质量管理,是一把手工程
在一个企业,谁的业务决策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简单来说,质量管理,其实是一把手工程。
因为管理者担任着企业里,指明方向和目标的角色。
管理者的要求,员工一般会去执行。而且权力越大,提出的要求也就越管用。
但是,反过来说,权力越大,对规则的破坏力度也越大。
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领导们的讲话,要重视质量,把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
但是,这些话真的能代表他们的质量观吗?
看最高管理者是不是重视质量,不是看平时怎么说,是看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做。
当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的决策,才是管理者的质量观。
举个例子,产品马上就要量产发货了,还有一些质量问题没有解决,一旦发货可能会影响客户体验,所以就去请示领导,要不要按期发货。
有的领导可能会说,竞争对手也要上市类似的产品,市场要紧,先发货,后续再迭代改进。
那员工就会觉得,原来质量第一,你也只是说说而已。
一旦管理者做了一个违反规则的决定,下属就会做一个判断,这个领导可能不是真的重视质量。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员工就会上行下效,毕竟领导也是这么做的嘛。
所以说,管理者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破坏者,而且权力越大,对规则的破坏力度就越大,对质量文化的破坏力也越大。
管理者的质量观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管理者对质量的理解,和随之形成的质量价值观,是质量管理的关键。
在我们以往做企业调研和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的质量结果和质量目标,偏差很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
通过分析发现,其实是因为公司的某一项制度,或管理规定不符合质量管理的原则。这些不符合原则的制度,很多情况下,是高层领导的要求,因为领导个人对质量的理解是有限的。
比如,A公司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所以老板特别希望大家能高度重视质量,要求凡是出质量事故的,要受到处罚。
但是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最容易受到处罚的,其实是出货量大,业务管理范围最多的领导。
做多错多,费力不讨好。这也不是老板想要的结果。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对质量这个话题,每个管理者,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可能深入学习过,有的可能只是凭直觉,也有的人确实是一知半解。
这样一来,管理者在做质量方面的决策时,就会导致决策质量参差不齐。
怎么办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质量方面的管理武装自己。
首先要清楚,中高层管理者,在大多数场景下,不需要去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要从“系统”上找原因。
制定流程,选择合适的人员,以及提供合适的资源。同时给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
质量相关建议
第一、找到质量管理环节的“加速器”。
最高管理者要挑选合适的人做质量VP,也就是公司质量负责人。
来做什么呢?代表最高管理层,行使质量管理职责。
我们知道,信号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不断减弱,一句话从第一个人传到最后一个人,就会变成两种意思。
怎么确保信号传递不会减弱呢?
最好的方式,是在中转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放大器,确保最后的人,收到的信号和开始时一样的。
战略的落地也是如此,怎么确保质量目标和结果一致呢?
在企业内部,中高层领导者,就相当于信号放大器。中高层要用适当的方式,确保信息传得快,传得准。
举个例子,公司的质量目标是,三年内,要做到行业内质量第一。
中高层做什么呢?
就要去分解,要做到行业里质量第一,要做什么,比如,第一件事是什么,第二件事是什么,第三件事是什么。
所以,中高层“加速器”和“放大器”的作用,就是确保战略的快速落地。
很多企业理念很好,但就是迟迟没法落地,直接原因就是中高层没有起到加速器,放大器的作用。
质量目标要和KPI考核挂钩,KPI不能只是说说而已,管理者的考核,要和对应组织的KPI关联起来。
就是质量做好了,那你的KPI打分就高,就有奖励。
如果没做好,KPI打分低,就要惩罚。
单纯的奖惩机制还不够,还要建立质量红线制度。
什么是质量红线?就是设置一条不能碰触的质量底线,必须要遵守和执行。
一旦碰触质量红线,就要被问责。
严重的还要下岗,末位淘汰。
碰红线的处罚越大,质量的定位就越高。自然企业的产品质量就越来越好。
对质量严重的问题,要彻底回溯,找到问题的根因,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制造,测试,开发,还是设计?
同时找到为这个问题担责的部门,部门的一把手,就要为犯的这个错误,承担管理责任。
第三、建立逆向纠错机制。
关于质量问题,必须建立逆向的纠错机制,让问题只能出现一次。
无论是因为知识不足、缺乏经验,还是疏忽大意,在研发系统中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对我们来说出现问题不可怕,而对待问题不正确态度才是可怕的。
出现的问题怎么办呢?
首先要解决问题,使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再继续扩大,然后就消除问题,把这个问题从系统中去除,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步,是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消除它,使问题不重犯。
所以,就需要构建质量改进机制,通过质量回溯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通过质量工具科学地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出现一个问题,消除一类问题。
另外,从管理者自身的角度,也有几个建议:
第一,掌握本质有效解决问题。
能清楚地判断,解决问题方案的优劣,以及实施后会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长期实施后,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抓住“七寸”,高效解决问题。
就是选择的方案,能高效务实地解决问题,不绕弯子。
要彻底理解,质量管理的七寸在哪里,然后适配业务,抓住问题解决的牛鼻子。
第三,开放学习,创新解决问题。
问题常出常新,所以需要在质量方法和实践的“货架”上多囤货,多学习标杆企业的做法。
第四、做事情要贵在坚持。
很多企业,从质量工作的第一阶段问题驱动式,走到第二阶段过程规范性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困惑期。
如果在做过程预防,做流程建设、标准建设时,效果不太明显,要保持定力,要长期主义。
很多优秀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几年以后就会见到效果,效果是长期性的,且是恒定的。
第五、管质量要抓好度量。
为什么我们的感知会跟客户不一致?
是因为没有做好度量。度量是质量管理的作战地图,是评估自身质量水平,找到质量改进机会、工作优先方向的利器。
度量工作一定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是数据获取通道的建设。
第六、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从管到理,明确奖惩导向,解决驱动力问题。要让大家重视质量,并且敢在过程中暴露质量问题,而不是藏着掖着,到最后产生巨大的不良后果。
来源/ 乔诺咨询;撰稿/ Lisa;编辑/ Jeff,Flor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