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增长,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2020年全世界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只有中国,GDP同比增长2.3%;2021年上半年中国 GDP的增长更快,同比增长12.7%。
这意味着大量的企业达到了这个平均数,甚至超出了12.7%的增长,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掉队,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有输出年度的供应战略吗?
我们回头看一下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或从市场着手,洞察后,打开行业、区域的突破口,打开天花板;或从产品着手,基于客户潜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规划出创新的产品;但供应链战略却往往被忽略了。
比如,近两年的宏观环境,美国提出了要搞大基建,结果美国缺钢材;欧洲缺树脂;全球缺芯片,缺物料的环境从去年到今年,甚至可能延续至明年。在此情况下,保障供应对企业增长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但有一家光伏龙头企业,却清楚描述了供应链的增长战略,对硅料、硅片、玻璃、组件等物料,以及供应制造等业务进行战略整合,与供应商、客户的协同很好,最后实现弯道超车。
未来在大消费、医疗、科技这些领域中都会产生许多机会,新的龙头企业的诞生,供应战略必不可少。而如果构建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交付与服务的供应链策略将会助力企业获得良好的增长。
所以,企业可以思考,在增长战略中,考虑供应链条上复杂性,我们有输出年度的供应战略吗?
还在等靠要?
供应体系要主动出击
除了战略上统一认识外,供应体系还要主动出击,而不是等靠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从早年间供应不足的经济时代转变成饱和经济时代;在市场上,也由只要生产出能够满足基本功能的产品就能打遍天下的增量市场,转变成需要在存量上下功夫,在增量上提创新,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产品的市场;同样在运作上,不再简单的以产定销,更多的要产销协同;在业务的管理中,随着几十年的管理改进,很多的企业都越来越重视精细化的管理,更加深耕细作。
可以说,我们已经由以前工厂被动等待着市场给需求,向主动型供应链管理转变。
但随之而来的,很多企业开始有成百上千的SKU,不断地设计新产品,也因此给供应链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产品未能真正面向客户,出现大量呆死料等。
其实,华为早年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2000年,华为研发了很多产品,但是长尾效应,真正能满足市场的就只有5%~20%的产品。当时,华为召集了全国几千的研发人员,开了一个“呆死料大会”,给所有的研发员工“发奖”。
“奖品”就是把在仓库里面研发做出来的呆死料,甚至还没有机会形成产品,只在图纸阶段的图纸发给研发人员,把这些“奖品”拿回到研发员工自己的办公位置,在工作时看一看,反省自己设计出来的产品,对供应、交付和公司有什么帮助。
通过这次大会,研发体系从上至下都感受到,需要从开发阶段就考虑好如何构建出可供应的能力,逐渐地打通从研发到生产到制造的约束,也要求供应链能够向前端走,而不是简单在后面等。
供应链不再只是围绕着生产的一个后端支撑部门,而是要面向客户,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平台组织。眼界打开了,它的思考就不再只是满足生产的均衡,而是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当年华为公司有这么一句话,这也是对供应链的一种鞭策“只有市场签不下的合同,没有供应链交不出去的货。”对供应链部门提出了很高的挑战,需要打造出一个主动型的钢铁供应链,能够满足公司的各种场景需求。
为了实现钢铁供应链,通过和研发一起在平台化方面改进,提出 “六标四免”的供应设计标准化。在销售侧,在合同中考虑可交付性,签“好合同”保障交付。通过与外部的协同让供应链不掉链子,保障整个供应体系的顺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其实,在业务机会和风险并存的情况下,机会总是留给这些有准备的企业。华为在做供应内部策略和备货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思考。
时间回到1999年,中国移动通讯刚刚起步,1G(大哥大)开始向2G变革。当时华为无线产品线发现了机会,一方面研发在设计下功夫,同时供应体系也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机会。思考后进行决策,进行战略备货。
彼时华为无线业务还很小,很多人担心成本能否承受。但华为却无惧风险,而是从业务机会能够被抓住,兼顾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进行备货,分析其中的关键风险,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商讨,如何进行原材料的储备来减少风险。同时还建立快速撤离的通道,形成业务的闭环。
经过半年左右的运作与优化,整个业务流程逐渐固化,这也使得华为的无线产品稳步发展,并成为后续华为发展新的增长极。
3阶5步保障供应安全
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如供应、过程、需求、管理、环境等一系列的风险,但如果仔细地分析,对策就逐渐清晰。
应对风险,我们采取的动作是:3阶5步的业务管理。
在业务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打铁需要自身硬,供应能力如何能够快速的提拉或者有柔性,供应链的内功要强。
其次,提前规划,提前洞察未来,预见未来,做好的供应布局。争取不要生病,能够提前防范。
再者,计划不如变化快,面对突发的异常因素,构建快速响应的能力。
01、实物流上下功夫
我们的大部分业务都离不开实物,比如制造设备、物料。但在采购追料、精益制造和物流方式上,却往往存在基于订单驱动的中短期行动。
在采购追料方面,以前大家都觉得采购去追就行,其实追料应该分层分级,把所有的欠料按影响和风险程度分等级。比如:
· 严重的,对于产出会有5天或者一周的影响,由采购履行的领导去追,通过日常业务运作有一些相应的关联手段去影响;
· 欠料上升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动用更多的筹码时,需要商务谈判、涉及价格,由负责商务的主管追料;
· 更严重的时候,就由采购的主管,甚至更高的VP负责追料,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拿着现金去找供应商,到供应商工厂进行谈判。
在精益制造方面,如何把浪费减少,让流水线从头到尾没有等待,这是大家都在改进的地方。我们手机产品基本实现了一个流的运作,从头到尾的上千种物料能够在一个线上高效的运作,整体的制造周期更短。
在物流方面,中国的物流业比较发达,网上买东西,次日就可以到达。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到全球来看,全球的物流并不是那么好。比如2021年3月23号,一艘轮船堵到了苏伊士运河,全球物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同样的,每个国家又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巴西,因各个州之间税率不同,每经过一个地方就要重新去计算税率并开票,需要货物与发票同行,实物流运转慢。欧盟却是欧洲各个国家希望打破之间的壁垒,拆除各国边境,让货物能够快速地流转。
此外,物流运输在国际业务中需要有很好的设计,要考虑清楚国际的物流网络以及不同方式的费用,在运作的过程中还要管好一个指标,那就是空运比例。
可以说,在实物流的业务过程中,核心是供应链周期,也就是内功中的采购周期、制造周期和物流周期。供应能力强不强,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看供应链周期水平,如果能够把周期压缩,表明供应链能力在改进。
在业界模型里面也有描述,在SCOR模型中的业务执行层,每块能够做好,对整个供应链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02、用好计划这根指挥棒
光有实物流运作改进还不够,我们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好计划这根指挥棒。
很多企业初期,没有所谓的计划部门,没有计划专职的岗位,有的企业甚至让领导兼任了。
比如,手机行业的一个Top企业,在初期的时候,每个礼拜,企业的几个高级主管,包括董事长,每周在一起就讨论生产会,讨论未来三个月到底需求怎么样,订单如何,生产计划该怎么排。定下来之后签字,供应链就直接执行。计划的职能就是由这几个主管兼任。
但是当企业越来越大,SKU成千上万,产品系列复杂,各种逻辑关系也比较多的时候,领导没有办法关注那么深,就开始成立专业的计划职能组织,指导采购、制造、交付的计划,订单与物流和客户的安装服务业务,以及最后跟财经的业务协同,甚至于人员组织能力的计划,相互配合。
在计划层面需要统筹,比如,安全库存的设置、产品替代的策略和在产能方面的削峰填谷都需要提前规划;集成分配功能,若出现异常,怎样分配给客户,对公司的价值是最佳的。通过成本和收入的模型测算,通过一定的算法、规则,而不是简单的依赖个人来拍脑袋。
在这个阶段,计划指挥棒通过规矩、通过算法完成80%确定性的业务,剩下少部分的业务才是人为调整。业务的重心也能从追料和精益生产,走向更高层次的业务指挥,成本效率更好的优化精进,通过更高层面的优化来有序的推动业务的执行。
可以说,计划是供应链的一个引擎。
03、需求管理是源头
很多企业一谈供应链都只讲供应,经常忽略了需求。其实,所有的业务都来自于需求驱动,而在需求驱动里最难做的其实是需求管理。
当年中国的三大通讯公司,为了降成本,巨量降价,采用集采模式,把所有的设备商拉到一起进行统一招标,不让各个省、市单独招标。统一招标后,让各个区域按照这个大方案去执行,但却在需求把握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在此过程中,华为内部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就是自我批判。当年出了重大的事故之后,引起了三大运营商的投诉。中国区的主管发出了一个公开的检讨,在内部总结了很多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没有管好。
之后,中国区就形成一套如何进行业务计划和预测需求管理。围绕这个业务的过程,从前端的技术引导交流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开局验收。后来发现在前端真正的业务集成好,后端的交付约束少了很多。
整个需求管理包含了预测加交付,从潜在需求到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头看到尾,按照项目的运作方式开始管理起来。
通过这一次的集采,其实把很多业务壁障的打深打透,并且把它拉动在一起,最后用一个量化的结果来衡量,也会对需求的偏差予以容忍,控制在30%左右,追求适度的需求准确度,并不是要求100%。因为100%准确的要求是很难,是高成本且不可信的。
04、以年度规划驱动供应能力的准备
真正的需求管理,不仅是近处的订单,还要洞察更远的未来。
众所周知,供应能力实际上是相对稳定的,增长变化是缓慢的。比如芯片涨价,一讲就是芯片生产能力要提升,其实两年三年才有可能把工厂建好。不仅仅芯片、光伏、家电很多领域的制造供应产能,都会面临着需求的快速变化和供应能力滞后,这两者之间有时间差上的矛盾。
所以说需求是什么,要把眼光从一楼只看当前,变为站在6楼甚至100楼来看,才能看得更远。
而提升看远的能力,怎么去看远,是不能靠个人英雄的。我们发现以前做年度战略规划时,BP中是没有关于物这一层的规划。结果吃了很大的亏,总是在最后才发现供应能力不够。
因此,在后面的运作过程中,在年度的SP/BP中,专门增加了“管理物的规划”的流程。
在BP中,从业务的机会点到订货,到底该怎么去采购、生产、交付,从头到尾把这个流程嵌入到了BP里面。
它包含了几大部分:一是年度的要货预测,由销售组织判断。第二是分析与决策,按照需求结合新产品的规划,还有供应能力,找出规划的重点。此外,还要跟经营联系在一起,要与财务预算挂钩,作为年度预算的输入一起进行评审,通过后才能批准这个规划。
这个规划包含要发多少货物,每个产品发货的规划;包含了采购规划,特别描述清楚其中器件供应风险和策略,该储备什么东西;包含了加工制造策略、年度物流的规划,以及存货的预算,还有各个产品营收的拉通验证等。
05、突发事件是对供应体系的考验
计划不如变化快,在我们实际的业务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异常情况。这些突发的事件也是对供应体系的考验。
在通讯行业或者电子行业,我们最担心的几个点:
一个是台湾的地震。台湾虽小,但却集中了台积电等高科技公司,供应了整个半导体的60%份额。所以说台湾只要一动,整个电子通讯行业都会很受影响。
在2016年2月6号(除夕的前一晚),台湾高雄发生了6.7级地震。看到这个消息后,很多公司都很紧张,因为这个地震会造成600多颗芯片元器件的供应风险。
基于相应的应急预案,我们马上成立了工作小组,把所有涉及产业链里面的物料,包括台湾买的,甚至是某一道工序中涉及到台湾产的物料,都进行了理清:
首先先搜了一轮VMI中东西,把所有的VMI中的物料,当天完成转库;同时又紧急再追加订单。在地震的时候,采购的主管直接就飞到台湾去,第一时间抢占先机。
这些工作都是由业务部门先按预案完成,然后再给领导们进行汇报,所以在业务流程中有授权很重要。
除了地震风险,第二块就是一些地缘政治风险,如美国对华为的打压。
美国的出口管制法中,里面规定了很多的管制规则,其中有个25%的微量原则,即如果一个产品源自美国的技术少于25%,就可以不受“实体清单”的限制。
当美国制裁下来时,根据美国法律,华为不断尝试把订单中产品进行分析,安排物料的删减或者替代,想办法压在25%的制裁线以下。经过一阵子折腾,发现居然还可以活下去。
到了2020年5月16日,看到25%的标准压不住华为,美国竟然修改了法律,不再设置百分比,直接说只要用了美国的技术及产品就需要审批,也就是相当于直接把从美国获得产品和技术的这条路给堵死。
在这样的恶劣情况下,华为就如何进行相关的演练,相关的授权,能够快速地去运作这件事情,逐渐形成自己的这种思考,总结出了一套打法。
比如说突发事件的预案,以及相应的连续性业务计划。这些计划就像大家看到的防火救灾,不能等到出事的时候再去做,而是每年要定期的进行一些演练,相应的演练模板、文档以及授权决策机制,还有一套组织运作流程,应该不断地进行刷新和迭代,每年进行相应的预案的编制和调整。平常多做准备,到了真的见证真章的时候,马上拿起来就能用。
这些突发的事件是对于供应体系的一次极端考验,供应的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经受住这种挑战和考验的话,其实就意味着供应体系的构建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总之,面临增长的环境,要想保障供应,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
· 一方面是在战略上统一认识。在公司战略中是否有考虑供应链的能力,真的把供应当回事。另外就是供应体系要主动出击,不是等靠要。
· 另一方面在战术层有方法,围绕着风险制定措施(三阶五步)。
希望此次分享,能对企业的供应保障给予帮助。
▪ 来源:乔诺“年中十讲:给中国企业下半年的十大建议”直播第十讲——《持续高增长下,供应不断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