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有赵普盛赞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数千年科举中论语是必考之书,凡能识字者必读此书。而今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警句,如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等都出自于此。
可惜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异,后人的篡改添加,致使孔子的思想被扭曲误解,著名的五四运动喊出口号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打倒就是对吃人的伪儒教思想无情的控诉,而救出孔夫子就是要归本溯源,重新了解先秦儒学的真正思想对人生的指导之道。
北宋的程子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手舞足蹈者。其中的差异在于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应该如何正确的阅读论语呢?那就是三个注意,三个角度。
三个注意
1、注意不要断章取义
论语中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一般的理解是做事情要慎重考虑,谨慎行事。而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季文子做事顾虑太多,孔子认为没有必要反复纠结,考虑两次就够了,因为机会都是转瞬即逝的。
再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是不能离开去太远的地方。而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可以理解为方向或方法。子女为了求学工作离开父母是可以的,但要有清晰的目标和适当的方法。当年慧能为了求法千里迢迢从广东来到湖北黄梅县五祖弘忍处,经师父点拨开悟,才成为了禅宗六祖传人。
2、注意汉语古今字差异
论语的汉语属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诸多不同。
比如劝在现代汉语有劝告的意思,而在古代有鼓励的含义。有句话是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歧视女性。而在古代汉语女和汝是通假字,在里仁第四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此处女就是你的意思。
在论语中女和汝的通假处有19处,18处都翻译为汝,唯独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直译为女,实在不合情理。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汝子,指孔子的几位学生朽木不可雕也,和小人一样。
3、注意标点断句的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书断句成为秀才的基本功。大家熟知的一个典故就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的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意思。
论语第八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可以让他做事情,但不要让他知道原因。也被认为孔子鼓吹愚民思想。如果重新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会做,就放手让他去做事。不会做,就教会他做事情。意思完全是不同的。论语中许多读法断句。现在依然还有大量的争议。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三个角度
01.从历史的角度读
论语子路篇,鲁卫之政,兄弟也。为什么孔子要讲这句话?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旦,卫国是康叔。他们是亲兄弟。
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对这句话一定是一头雾水。再比如论语中出现的诸多人物,如季文子,臧文仲,蘧伯玉等,在(国语)中记载,季文子是非常节俭的,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我们只有对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社会环境有着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的领悟真意。所以在读论语的同时,还需要读(国语),(左传),(诗经),(战国策)等辅助书籍。
02.从环境的角度读
述而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在读诗,读书,举行仪式的时候,都是说雅言。那究竟什么是雅言?周朝西周国都当时在陕西,雅言就是官方普通话,如同现在的北京话被定为普通话是一样的。而孔子是山东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家乡话,他在教书祭祀的时候用的是陕西话。这就是环境的因素。
03.从人物的角度读
为政篇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对子路说:对待学习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为何孔子要主动向子路讲这番话呢?因为子路性格争强好胜,孔子担心他为了不甘落后,而不懂装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颜回问仁,回答是克己复礼。司马牛问仁,回答是其言也讱(说话缓慢谨慎)。司马牛性格多言而燥,往往口不择言。
所以孔子提醒他有什么想说的,先忍一忍,想下这些话是否合适恰当,不会伤害他人,这就是仁者的表现。也是孔子因才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风格。
读《论语》,读的是百味人生,学的是通达大义。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只有勇于担当,才能主宰命运;
不知礼,无以立:只有克己守矩,才能获得大自在;
不知言,无以知人:只有心眼明亮,知言知人,才能通达立世。
一部《论语》,蕴含了多少大智慧,包藏了多少真见识。我们读懂了,也就读懂了人生的意义。
我公司特意邀请拥有世界五百强实践管理经验(飞利浦,大金制作所),被国家电网,贝尔大学等单位特聘国学应用管理专家周让老师,为大家带来论语的智慧系列课程。
本课程根据孔子的思想及先秦儒家学说,集合齐鲁,古论语之汇总,以宋朱熹,清刘宝澜 民国钱穆注解为参考,结合当下现状,从修身素养,礼仪之道,人际关系,领导艺术,沟通技巧五个版块阐述孔子智慧与借鉴之法。
欢迎使用微信直接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