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志刚
按:从本质上看,课程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体系化和结构化过程,其中涉及到知识的获取、知识萃取、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表达,是知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1、在企业内部,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都能够设计成课程,也并非所有知识、经验和教训都有必要设计成课程。课程是传递知识的表达方式之一,只有对于那些需求数量(人数)足够多、频度足够高的才有必要课程化。
2、一个人会做某事情,但并不一定掌握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所以这个人只是自己会做。如果想要跟别的人说明白如何做,能够指引别人做,还需要促进这个知识的“成熟度”: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哲学上讲叫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从知识管理角度讲叫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3、某个人的经验不一定是对的,也可能是谬误和误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课程被人质疑的原因:因为许多企业内部设计出来的课程内容(互联网上也有不少这样的东西)大都是个人体会、总结甚至臆想。并不是说个人的东西一定不对,而是从知识管理角度言,知识有其客观性和正确性。内容需要验证,可以是企业内部不同专家的验证,也可以是互联网上的验证。
4、如果知道第3条,你就明白要少用“最佳实践”这个词:这个实践是班组的最佳方式还是公司的还是全国的还是全世界的?
5、知识分层次,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人需要不同的知识内容。对于专家,看到一条新闻也能发现微言大义,而对于新手,你告诉他流程、步骤外还要告诉他注意事项、相关工具、常犯的错误。在设计课程时要明确要跟谁说、该说到什么程度:知识点、知识体系、知识图谱还是应用场景?
6、人都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你不能只说你想说的知识,还必须考虑将背景知识也说出来:否则他听不懂的课,而且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听不懂;而你认为说的够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不懂?
7、最理想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你在某个专业有了足够多的积累,有去分享和表达的冲动:告诉别人,自然地流露出来。但问题是,许多人积累太少就奢想去流畅的表达,学多少技巧都不可能做到。所以真正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是设计一门好课的前提。
8、怎样才算真正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就是当你往最前沿前看时,已经没有系统化的东西是你不了解不知道的;当你环顾四周(你的领域)时,你知道大家都在说什么、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的,你都能很容易的判断。你搞清楚了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并能将这个体系与你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在一起。
9、“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你认为你知道了并不一定真的知道!如何衡量是否真正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呢,最简单的衡量方式:你要讲的内容能不能用一页纸表达出来(无论多少页ppt),让普通用户能够明白?如果能表达清楚,基本上就掌握的差不多了。
10、设计课程不是“炫”知识,你再牛如果用户不需要他们也不关注。所以你的课程要从用户需求入手:既符合当前和潜在的需求又能适当引领。那用户需求是啥?我也不知道,你只能老老实实从用户角色、工作任务、问题场景、信息和知识需求模型开始,一项项分析,知识缺口自然会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