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变革推行后,一下子成立了不少的跨部门团队,“团队多”;一下子增设了不少流程,“流程多”;很多事情不再是提交领导审批,而是要“上会决策”,“会议多”。
这就是所谓“三多”。
于是,大家担心会不适应,觉得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效率,还不如以前的模式效率高。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
目前,中国规模企业的运行模式,基本是职能式的。是有端到端抓项目的项目经理团队,但很弱,都谈不上是弱矩阵,说是职能式会更准确。
但是,一个业务要成功、要高效率地成功,必须是跨部门地运行,必须是并行工程。并行工程就是各专业职能部门要在一开始就介入研发活动,提出需求,验证需求。
IPD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研、产、销的协同问题。这就需要公司业务运作模式从职能式转变为矩阵式,业务主导组织从原来职能部门迁移到重量级团队。
重量级团队的运作载体主要是会议。从全生命周期看,通过集体决策,业务成功率更高,效率其实是更高的。否则,低价值需求会无谓地消耗研发资源,研产销的不协同也会拉长产品上市的周期。
IPD变革后,特别是乔诺强化推进的“大IPD”,会非常重视需求、路标、立项等前端活动的质量,因为这对产品的开发质量和商业成功至关重要。所以会把前端活动“打开、打开、再打开”。
拿立项来说,就是要把行业洞察、需求分析、竞争分析等几个专题打开,才能做透,才能指引产品定位、价值主张、关键特性、投入策略、开发节奏,才能真正做好立项,单纯头脑风暴是难以突破固有认知的天花板。
另外,变革期间,旧有的运作模式要保持,以维持业务的连续性,新的运作模式要导入,要启动很多跨部门的会议,加上变革期间的各种变革会议,业务主管确实需要多投入:既要参与内部改进,又要保证见客户的时间、做业务的时间。
这是变革的代价,需要公司管理层多投入,这种投入,应该会超过“996”。但是,只要顺利度过转轨期,一旦新的模式建立起来,我们的工作就会渐入佳境。
总体上来说,IPD变革推行后,增加的虚拟团队、增加的集体沟通、增加的结构化流程,都是在保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是在提高效率,而不是降低效率,这也为标杆企业的实践所证明。
信息来源:乔诺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