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福洪 【摘 要】成人,一般都要从事一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是否能称得上人才,人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官阶与职称、荣誉称号等三大社会规范来评价,但标准却不统一,在不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经常发生变化,这不利于中国社会文明建设,也不利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让型升级,社会风气的好转。 【关键词】人才标准 职业操守 专业能力 敬业精神
人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代中国人才标准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操守、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即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品行端正,清正廉明;要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业绩;要有敬业精神,对事业充满热情,忠诚于组织。 能够称为人才的人,不能仅仅是学术水平高,技术、工作能力强。
一、良好的职业操守,品行端正,清正廉明 1、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操守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它具有“基础性”、“制约性”特点,凡从业者必须做到。 职业操守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将一事无成。 职业操守的底线包括:诚信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确保组织利益安全、诚实地报告工作、不泄密等。 职业操守的基本规范还包括:文明礼貌方面,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办事公道方面: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遵纪守法方面,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遵守组织纪律和规范。 良好的职业操守最低的底线是对人类有益性。如劳动产品必须是对人类有益无害的,像药品的副作用,在不可排除的情况下,必须明确注明,防止对食用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如新闻、小说、图画、影视等作品,对受众必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等。产品质量必须是高品质的,在经济利益与质量需要权衡情况下,取质舍利即为操守良好。 2、品行端正。品行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行端正,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社会组织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还有一句古训叫做“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说的都是修养、品行端正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没有良好的人品做底子,是干不了大事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的是最高的政治品德”。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 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最终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正直。一个正直的人,会体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字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第二要严谨。严谨是对生活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是遵守客观规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我们修身的更高要求。体现在工作上,严谨是务实、高效、追求完美的一种表现;体现在生活上,严谨是洁身、克欲、自律的一种手段。 品行端正的最低的底线是对美色的追求限于法制规范和道德规范,以及符合当地、民族公俗良习的两性交往与婚姻。 3、清正廉明。清,清白、清楚;正,正直,无私;廉,廉洁,无染;明,光明磊落。清正廉明是指襟怀坦荡,公正无私。一般用于形容领导或是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的人。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们常用荷花来比喻清正廉洁的人。 清正廉明的最低的底线是对物质的追求限于社会法制与财务规范范围内,不贪不占。
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业绩 1、高水平。高水平是指具有道德高尚和才智高深的风格或性质。高水平一般是指思辨力、观察力、分析力、概括力、技术力、技巧和方法等超出同类人处于高端状态。 高水平,是一个相对、比较中的状态描述,它分高端、中端、一般三大类。一国之内的高水平,是国家级最高水平,全人类的高水平是世界级最高水平。国家级和世界级高水平人才称为高端人才;在一定区域内,如市域、省域同业高水平人才称为中端人才;本单位、县域内同行高水平人才称为一般人才。 高端,也体现在所在群体的高端性上,如国家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院、国家各行业研究所,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顶尖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师等,既是本单位的高端人才,又是国家级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又分为学院型和实践型两大类,学院型偏重于理论研究与学科规范,实践型偏重于工程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如科学院院士是学院型,工程院院士是实践型高端人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也分成学术型和技能型两大类。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行业不同,对专业能力要求也不同,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就不能承担并做好某一职业工作。 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两个方面。专业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策划、制定方案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方面,专业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与实际运行的效率、效果方面。 3、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往往称为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是指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学习练就的超过一般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技巧,以及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 4、业绩。业绩是指最近及以往在专业领域内所做出的成绩和成果。 5、良好的业绩。良好的业绩是指最近及以往在专业领域内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和成果,而且是在一定区域内同业岗位比较排序中是良好以上的好成绩或成果。
三、敬业精神,对事业充满热情,忠诚于组织 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指专心致力于职业或工作,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中枢神经的永久持续状态、精神境界。其本质是奉献精神,也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低层次的敬业精神是功利目的的敬业,由外在压力产生;高层次的敬业精神是发自内心的不计成本的投入,把职业当作人生舞台、事业来对待。 敬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立业意识、职业信念、从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六个方面。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要达到的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能引导从业者高瞻远瞩,志向远大。 立业意识:是指确立职业和实现目标的愿望。其意义在于利用职业理想目标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从业者的奋斗热情并指引其成才方向。 职业信念:是指对职业的敬重和热爱之心,表示对事业的迷恋和执著的追求。 从业态度:是指持恒稳定的工作态度。勤勉工作,笃行不倦,脚踏实地,任劳任怨。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包括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2、对事业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热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有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强,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并能摆脱单纯追求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狭隘眼界,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的精神,把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看作无上光荣;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认识,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3、忠诚于组织。忠诚是指人的言行诚信、守信和服从。即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也称效忠,效忠的对象有国家、人民、事业、上级、服务的组织机构,效忠的自然人有朋友(盟友)、情人(爱人)或者亲人(亲戚)等。 任何人从事一种职业,除个体职业劳动者外,一般都要参与一个组织,服务一个机构,对组织机构的忠诚,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对组织机构的忠诚,包括对组织领导者个人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职业的忠诚三个层次。对组织领导者个人的忠诚是低层次忠诚(因为领导者个人有可能犯错,甚至品行不端),对事业的忠诚是中等层次的忠诚(因为事业有兴衰),对职业的忠诚才是高层次的忠诚。 忠诚,一般体现在被管理能力上,被管理能力,是指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前提下,能够长期、稳定地得到上级和各方面领导层信任的程度。信任度高的人,就是被管理能力强;信任度低的人,就是被管理能力低。领导对下属中信任度越高的人,越是容易被管理的人。这样的人,就容易得到领导的重用和提拔。 被管理能力强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当自己的意见与领导不一致时,仍然竭尽所能把领导下达的任务做到令领导满意。任何一位领导,不愿意重用一个很不好管理的人。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的暂时选择。 一个只能在优秀管理者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人才,实际上价值有限。这样的人只能说明他的管理者有价值,只能说明他的上司是管理人才,而他自己再有才,也不是很有价值的人才。因此,被管理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有用人才,若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勤于思考、吃苦耐劳的人,才是高价值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