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企业培训网!本站提供优质培训课程和培训服务!
免费注册 | 会员登陆 | 将本站设为首页 |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比起招人,更应建立人才策略

近期,各个大厂可谓是开启了“抢人大战”:

字节跳动提前批发放4000多份offer,几乎和腾讯去年校招的总数持平;

美团定下新招6万人目标,计划在一年内完成;

华为201万再招“天才少年”;

小米也不甘落后,成立11年以来首次进行大规模校招,招聘人数达到5000人;

……

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人才的竞争。

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一个组织内部需要充满“又红又专”的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长盛不衰。所以,比起招人,企业更应该建立自己的人才策略。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有没有相对确定性的规则应对人才问题的不确定性?或许《规则》一书中,华为的六条管理经验和智慧能够给你一二启发。

用干部培养干部

知识从哪里来?如何培养人才?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同样也是硬道理,企业如何发展,发展什么样的东西,关键在于公司的战略诉求。

企业培养的永远是员工在业务发展方面的能力,换言之,即根据劳动者需要劳动的内容来发展其相应的能力,并进行培养。

比如就人力资源主管而言,企业需要的是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而不是销售的能力,也不是市场开发能力。

企业员工首先需要适应岗位需求,在适应公司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做精,做专,才能实现自我提升。这个过程,也是把知识进行价值变现的过程,价值变现就是实现绩效结果。

既然人才的发展,就是知识变现的过程,那么知识从哪里来的?华为认为,首先要上溯到劳动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并非某个具体的时间段。

也许知识是劳动者在学校中习得的,也可能是在实际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但知识的储备越多,变现的机会也就越大,在职场中能爬升的高度也就越高。

华为在建立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遇到过最棘手的问题,是公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华为从起步到发展,从不到一万人发展到八万多人的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任何高速发展的企业而言,员工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剧烈地冲击企业文化。

在这种冲击下,不仅要避免原有的企业文化被大规模的新员工异化,还要用原有的企业文化同化新员工,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华为这个巨型企业,在快速的发展中,有很多干部都是85年以后出生的。这些85后的手上,掌控的业务当量,有的会超过几十个亿美金。

一般的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么被员工牵着鼻子走,要么牵着员工的鼻子走,基本上都会是“死路一条”。

但华为却化危为机,趁势建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发展路径。这背后,即是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既保证了企业文化的不变样,又助力员工在一个又一个的岗位上获得成功,而且还能够活得更好,活得更久,有更好的未来。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称霸之前,颠沛流离,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在流亡楚国的时候,保证若日后交战,必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即退兵九十里)。

四年后,两国果然交战,晋文公遵照了之前的约定,退兵九十里,但是这看似认怂的表现,却让敌军麻痹大意,以为晋军不堪一击,敌军轻敌深入,却被晋军反戈一击,大败而归。

这个军事事件也造就了后来的一个成语——退避三舍。通过这个例子我相信读者朋友应该很容易理解格局这个词的意义了。重耳的称霸看似偶然,实际蕴含着必然性,流亡之时,便已为未来布局。

这就是华为非常重视的全局观——就现代企业而言,全局观更为重要,只有站在全局观的意义上才能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局部利益最大化。

如果晋文公并未退兵九十里,未必能是楚国的对手。但退兵九十里,又是局部利益的丢失。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能否忍受一城一地的丧失,从而完成最终的整体利益,其实看的还是各层干部的格局。企业的格局越大,就可以走得越远。

很多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都可以习得,但是格局却是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与父母的影响,长期内化而建立的,很难通过后天的一朝一夕培养起来。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员工能达到的最终高度,这是真理,也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

领导干部的格局,不仅体现在知人善任,还要有足够的胸怀去组建团队。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能包容与自己性格脾气迥异的成员,接受并且公平公正地评价他,给他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这是领导格局的体现。

但任何组织都不能用格局来要求组织中所有的人。于是,如何用人以及用什么样的人,就成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者们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用干部培养干部。在很多企业和组织中,我们经常听到领导说没有时间去培养接班人、发展干部。但在华为,这种“领导没有时间”的情形就是干部的渎职。

华为的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参与相应的赋能和发展项目,在华为大学一年数次的高研班级中当老师,这是华为高层领导基本的职责和责任要求,也被纳入到考核中。

这个动作,一方面可以提升领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让接受培训的人快速理解公司的相关理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奋斗者为本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把做出贡献的人和做不出贡献的人分离开来,把做不出贡献的人清理出这个组织。华为坚持干部每年10%的末位淘汰,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干部做不出贡献但仍然在位,会造成对组织极大的伤害。作为一个管理者,证明自己在组织里面存在的价值和有权威,唯一办法就是能够引领商业的成功,做不到这一点,在管理岗位上是没有价值的。

以奋斗者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以人为本”建设环境,就是为奋斗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为客户和企业创造价值。

无法做出贡献的人,也会需要宽松的环境,应该由他自己为自己提供,而不是企业来提供。以奋斗者为本,通俗来说就是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管理追求结果,用结果来证明手段,而不是以手段来证明结果。之前设定的目标,是管理者想要的结果。任何一个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都需要设定位目标。

根据这个逻辑,能够实现目标、带来结果的人,就是人才。也就是说,人才与性别、年龄、资历、360度评估结果、能力测评分数等等都没有直接关系,只与结果有关。

很多公司体系特别复杂,人才与很多要素建立了关系,反而远离了结果。令人不解的是,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都是这样的,但这是最大的错误。

另外还有很多企业,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新的理念,而员工根本就消化不了,更不用说转化为结果了。在一次企业管理的研讨会上,都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企业最需要哪种人才?答案是第三种人才,那个在“建造大教堂”的人才,因为他的个人目标跟企业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体系,往往在推动员工成为第二种人才,其实这是在为行业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企业培养人才。

华为公司从来不提让员工满意,因为让客户满意才是目的,让员工满意只是手段。很多企业想办法让员工满意,但华为追求的是员工的责任意识。

华为也不追求员工的忠诚度,因为除老板以外,组织中最忠诚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钱给得多的人,一种是没本事的人。忠诚的成本很高,重要的不是员工的忠诚度,而是员工的敬业度和责任意识。

在实战中提拔和培养干部

在华为,人才培养的逻辑是这样的:当某个人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后,把他提拔到更高的岗位上,一方面给他一些知识的培训,一方面容忍他犯错,给他成长的空间。也就是一边给公司带来损失,一边给公司带来利益,同时也成长了。

华为从不做360度评估,因为一个奋斗者应该经常会得罪人的,360度评估出来的都是好好先生。华为当时提拔余承东的时候,很多人就说他不适合做高管。

任正非强烈坚持升他做总裁,因为余承东敢于对结果负责。余承东在手机事业部大会上说,他把华为公司所有的股票全部作为赌注,押给公司,如果手机事业部做不好,自己一分钱不要,怎么进华为,还怎么出去。

这个人把职业生涯和公司的未来捆绑在一起,这样的人不是公司的人才,还有谁是?这样的人不用,还用什么样的人?

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人,是成不了事的。有一次任正非匿名填了一张人力资源部的招聘表,交给了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看了之后说此人不适合在华为公司工作。任正非评价说,人力资源体系看所谓的素质,其实反映不了人才的本质。

在任正非看来,人才首先要是有精神气,有干劲,有冲劲,脑子灵活,价值观与公司一致的人。有人为了钱和职位来华为,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回头就不干,没干劲、没冲劲,这样的人会损害华为。

华为认为,培训提供辅助,并非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华为,知识学习是员工自己的事情。华为员工要学习和提升,参加公司的培训需要交钱。华为的干部自己掏钱参加培训非常多见,也非常踊跃。

任正非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基层管理经验,没有当过工人的,没有当过基层秘书和普通业务员的,一律不能提拔为干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能……

即使学历再高,如果没有实践经历,也会被公司“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蒙混过关”。因此,“从实践中选拔干部”和“小改进、大奖励”是两个相吻合的政策。一个没有基层经历的人被提拔到公司高层,容易头脑发热,这会导致公司生命的终结。

华为对于干部还有一些具体要求:管理者必须要长期艰苦奋斗,要有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五湖四海不拉帮结派,要有开放、妥协、灰度的精神,实事求是、敢讲真话、鼓舞干劲,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化水平,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保持危机意识、王者生存,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华为遵循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既可以从地方官选拔,也可以从内部选拔。对于华为来说,高层需要独当一面的经历,处理复杂业务,才能培养综合能力和全局视角。如果在这些岗位做出优秀的业绩后,被提拔到公司高管位置上,才能确保公司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这些高管不站在自己原来部门的立场。

华为选拔干部经常来自于几种场景。

第一是从成功的团队里面选择干部,这些年在无线网络出干部,因为这是用业绩证明的;第二是要从一些主攻战场,艰苦地区出干部,因为这些人的价值观是经受过考验的;第三是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一些关键事件中提拔干部。

日本地震的时候,爱立信的很多人都跑了,华为在那里真正稳定下来了,日本的客户特别认可华为,华为公司人品好,帮助日本客户在混乱当中重建业务,华为公司在日本特别有声誉和品牌。

利比亚战乱的时候,华为当地一把手从希腊坐船走了,副职自己决定留在那里稳定团队和员工,后来被公司连升三级。公司有人问他,是什么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他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政府军打过来说,通信很重要,全力保护。反对派又打过来,也说通信很重要,全力保护。

华为推行隔级接班人培养。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是很难的。华为只有一个地方让大家都愿意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是非洲。那里的干部特别愿意培养年轻人,有人接班就可以走了,后来华为就把非洲定位为干部培养的摇篮。

华为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接班人机制:隔级培养接班人。每个领导遇到下属撂挑子是很伤心的,所以说他有动力培养自己下属的接班人。华为还有一个规定,如果一把手跟副职合作不到一块去,出现了一把手没干好被调走的情况,副职是不允许接班一把手的。

一定是一把手干得好,到其他部门任职了,二把手才有机会接任。一把手和二把手相互依赖,一把手再烂,副职也要扶他,一把手成功了,二把手才有发展空间,他们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也叫利益共同体。

华为致力于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华为不上市,是战略聚焦,所以不会做边缘化横向展开的创新。华为在对外并购上,就是不以财务回报为目标,只为弥补公司的核心技术短板,通过并购协同作用提高公司整体的价值。

对比来看,互联网公司,是横向铺开、赢家通吃的,扁平化的企业结构,可以同时进入多个不相关的领域,而且各个事业部或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甚至有些子公司还可以吸收外部投资,并最后单独上市。

华为在内部不鼓励创业,也不投资内部创业。华为是这样考虑的:内部创业开发的产品或者技术,如果不在公司主流、主方向,就会分散公司资源;如果是公司主方向,进入公司体系就可以了,也不用自己创业。

同时,华为从清华、北大招聘了大量优秀的新员工,一般三年后,他们就会熟悉华为的技术诀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文化。如果这些青年才俊,不能及时提拔到适合的重要岗位上,就可能走掉。

所以说,重点是让干部在最佳的时间段、最佳的角色上,做出最佳的贡献,以及得到合理的回报。

华为内部是采取基于绩效评价,破格提拔的方式,促进年轻干部能够尽快成长。没有职位,可以在级别上破格提拔,薪酬级别和职务级别都可以破格提拔,华为会出现低职高配的情况。从另一个方面,干部能上能下,在华为形成了一种文化。

人才搭配,“狼狈为奸”

组织设计,讲究优势互补。组织里面不是牛人越多越好,更多是通过“狼狈为奸”来搭配工作。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单独的一匹狼是平凡的,单独的一个狈也是平凡的,但是狼狈形成合力就很厉害了。

在华为,一把手一般都狼性十足,风风火火,不断想办法去扩大自己的地盘,把自己业务做大,在组织里话语权才足,所以拼命去找机会,但一把手在内部可能会疏于管理。二把手可以把内部的事务管理起来,这就是狈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狼狈搭配”。

还有就是,前线的一线人员都是狼,每天和客户泡在一起,一听到项目信息就马上回来,呼唤解决方案的经理“狈”,由狈给他提供专业的支持,还有提供服务的服务经理,形成铁三角。华为认为,要为组织里匹配全才太难了,而且实现了,也会导致组织不稳定。

讲个故事:如来佛在庙里面安排了一个弥勒,还安排了一个韦驮。弥勒佛就是客户经理,笑脸迎人,韦驮会理财。这两位在分别管理庙的时候,都管不好,后来一起管理,就经营得很好了。

而且如来佛不搞培训,如果弥勒佛或韦陀会笑又会算帐,肯定有一个会走掉,而且招人接替还挺难,因为人才的标准上去了。所以说管理的价值是,将可获得的人才组合起来,产生“1+1>2”的效应。

另外,人才标准要低,低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程度,但是组合在一起,就能香火兴旺。

人才储备

任正非看了电影《2012》后想到一个问题:未来的大数据时代,谁能驾驭数字洪流,谁能找到数据的“诺亚方舟”,谁就能成为未来的弄潮儿。

之后,华为成立了一个“2012实验室”,招了1万多人,但是一个通信专业的人都没有,而都是数学、物理、材料、结构专业的人,目的是通过非同质化的思维激荡,激发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来。

后来,2012实验室真的搞了很多前沿性的东西,这就是任正非的远见卓识。

3G的牌照2009年才发,而华为实际上在2000年大学毕业生招聘时,就招了5000人为3G战略做储备,占到当时华为人数的1/3。

从2000年到2009年,在积累8年多的时间后,华为终于等来了3G业务,并一举超越众多对手,成为行业领导者。

2019年以来,华为通过“天才少年”计划,重金引进少年科技天才,也为未来5~10年在新领域的发力提早做好了准备。

人尽其才,为我所用,灵活管理

华为过去在招募人才时发现,从西方公司出来的人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抢功劳。

因为在一般成熟的西方公司,个人上升的通道非常有限,每个人都要竭力包装自己,这些人到华为后也习惯这样做。

这样的人才,只要事情跟他搭一点边,就说功劳是他的,华为很多人都反感这样的人,这种人在华为也很难融入集体。

后来华为发现,用好这种人的方式是,如果他们擅长的那部分正好是华为短缺的能力,就请他们过来做专家,把他们的这个专项能力固化为华为的能力。

华为和这种人一般会签一年期的合同,待遇比华为一般员工要高。然后在这一年中,慢慢地磨合。

一年到期后,再次进行双向选择,如果磨合得好,他们可以继续留在华为,甚至可以走到管理层,然后回归正常的薪水管理体系;如果磨合得不好,双方也都不吃亏,个人得到了合理的回报,华为也学习到了东西。

这种灵活的人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十分有效。

本文精彩观点来自于《规则》。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21-8-17 16:18:07)
绩效考核暨KPI与BSC实战训练营
版权声明:
1、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企业培训导航
·按培训课题: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生产管理
研发管理
营销销售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职业发展
高层研修
标杆学习
认证培训
专业技能
·按培训时间:
一月课程
二月课程
三月课程
四月课程
五月课程
六月课程
七月课程
八月课程
九月课程
十月课程
十一月课
十二月课
·按培训地点:
北京培训
上海培训
广州培训
深圳培训
苏州培训
杭州培训
成都培训
青岛培训
厦门培训
东莞培训
武汉培训
长沙培训
最新培训课程
年度培训计划
企业培训年卡
企业培训专题
爆品战略
国际贸易
股权激励
领导执行
战略规划
学习华为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产品经理
采购管理
生产计划
供应管理
精益生产
现场管理
车间管理
仓储管理
营销创新
客户服务
谈判技巧
销售技巧
微信营销
电话营销
网络营销
客户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试
劳动法规
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
培训体系
团队建设
内部培训
档案管理
内部控制
纳税筹划
非财培训
应收账款
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产培训
中层经理
商务礼仪
沟通技巧
班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训需求 | 网站动态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企业培训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推动企业进步,助力企业腾飞!
客服电话:010-62258232  QQ:25198734  网站备案:京ICP备06027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