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IBM普及了PC,后来联想把PC做到了行业第一;IBM提出了数据库,Oracle却成为了数据库的龙头。在炙手可热的云计算领域,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也找不见IBM 的名字。如今,翩翩起舞IBM大象,终究还是拆了。
10月8日,时隔5年,109岁的蓝色巨人IBM再次宣布重大调整:将分拆为两家公司,预计2021年底完成。
具体是,IBM将其传统的IT基础设施服务部门(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的托管基础设施服务部门)分拆出来,独立成为一家新公司,临时名称NewCo,明年在股票市场上市后将获得永久名称。
这是IBM 109年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调整,此前,IBM曾在20世纪90年代剥离网络业务,在21世纪初剥离PC业务,在5年前剥离半导体业务,而现在它将把传统技术服务业剥离出去。
保留IBM名称的将是云业务以及其硬件、软件和咨询服务部门,占IBM收入的四分之三,年收入约为590亿美元。
IBM目前拥有超过35.2万名员工,新公司将有9万名员工,年收入将达到190亿美元,其领导结构将在几个月内决定。
新闻发布后,大家不禁感叹:“我们认识的那个IBM已经没有了。”
错失先机的IBM,无奈妥协
可以这么说,历来只有不在IBM战略规划中而主动不做的业务,少有IBM想做却没有取得先机的业务。
据了解,被拆分出来的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已经成为IBM的低增长业务,在一份声明里,IBM称为4600家客户提供服务,积压订单达600亿美元。
在疫情期间,因为很多客户为了短期稳定和现金储备,推迟了购买信息技术或软件升级的订单,这让这部分业务遭受了不小的打击。财报数据显示,全球技术服务部门去年营收下降6%,而今年二季度的营收比去年同期还要下降8%。
与此同时,云计算相关业务对IBM的重要性却越来越高。根据最新的二季度财报显示,IBM的云计算相关业务的营收为63亿美元,增长超过30%。这个数字也表明,目前IBM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营收来自云计算相关业务。
但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的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场数据来看,IBM市场份额却不到4%,落后明显。
在主要业务增长乏力,逐渐落后于谷歌、苹果等公司的困境下,IBM曾挣扎过了,想要抓住医疗AI这根救命稻草,大力研发AI doctor。
在投入巨大人力、财力之后,无果,究其原因,在于落地难。
据Eliza Strickland《IBM 沃森医疗AI的低产和被高估的程度》报告表示:为了找到医疗人工智能的商业案例,IBM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针对医疗保健系统中的所有不同参与者:医生、行政人员、保险公司和患者,以获得“使用AI分析大量数据集的决策支持。”
尽管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比如IBM与北卡罗来纳大学、耶鲁大学和其他知名机构合作开发的“沃森基因组”。该工具可帮助遗传学实验室为肿瘤科医生提供报告。AI doctor读取患者基因突变列表,并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份描述所有相关药物和临床试验的报告。
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AI可以匹配人类医生的理解和洞察力。
除此之外,IBM提出的一些概念也未能成行,比如当年宣传很火的“智慧地球”。
尽管IBM的企业史学家称:“这是计算机首次通过网络连在一起,允许全世界的人输入数据、请求信息、进行交易、接入并处理信息和业务请求。”它不仅有利于美国更好地协调其业务,而且革新了航空旅行建立了经济全球化的舞台,这场革命将引爆城市的发展。它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子商务世界”。
但最终,同样是落地的项目没有几个,只得不了了之。
IBM在市场上得到了痛苦的教训。
所以说,一定程度上,这也是IBM向云业务的一次妥协。
2019年7月,IBM以高达3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Redhat红帽公司,接触过OpenStack、Docker、Ansible Tower、OpenShift等等这些开源技术的人自会明白红帽的技术优势。
红帽是第一家年收入突破十亿美元的开源公司,代码贡献量一直是Openstack社区中最高的。
但在资深人士看来,IBM收购红帽还不够。“红帽+Splunk,就可以让它的战略插上翅膀飞起来,ElasticSearch也可以作为一个备选。可惜IBM已经没有这样的财力了。”
大象能否再次起舞?
曾经,郭士纳一句“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一手挽回了IBM被肢解的命运。
当时管理学的主流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过大会带来组织冗余、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一系列问题,应当拆分成更灵活的小公司来进行管理。
当IBM遇到危机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解体是IBM唯一的出路。
但是郭士纳却坚决反对肢解IBM,他认为:解体后的IBM将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综合服务,而只有用一张统一的面孔和一个统一的声音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IBM才更具有竞争力。
郭士纳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了他这一思想:如果大象能够跳舞,蚂蚁就必须退出舞台。
在郭士纳的带领下,IBM重回归世界财富500强前10名,郭士纳也成为了IT界最大的传奇。《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这本书中,也被奉为圭臬,后人深受震撼。
对于IBM目前的局面,我们采访到了乔诺商学院创始人龙波先生:
IBM从来是战略领先,执行力跟不上。
执行力,除了流程、组织IT,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动员大家去做难事,有对应的考核与激励的偏强制性文化,华为之所以超越IBM,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战略能力,而是在执行力,有组织和机制保障,比如考核、目标设定、从机会点到订货、销售和产品线考核机制的互锁、追责机制......事事有人负责,有质量运营体系,跟踪落地,这些最早也都是跟西方公司学习的。
华为的文化中非常强调复盘与跟踪,相对偏强势的文化保障了执行力的胜利。无独有偶,在中国云计算业务做的比较好的阿里,铁军一般的队伍,也是执行力的胜利。
对于有着复杂产品线和研发体系的IBM而言,恰恰是“船大掉头难”,难在了执行力。
一个时代结束了,新时代早开始了!
以340亿美元,63%的溢价收购红帽足可看出IBM对云业务的重视程度,这是IBM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IBM不再是那个只做硬件的蓝色巨人,IBM收购的RedHat也不是只有RHEL的小红帽。
软件硬件,业态,都在变,一个时代结束了,新时代早开始了!云、分布式以及saleforce等引领的软件新模式正在占领更大的市场。
IBM 成立新公司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与IBM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还能没有任何顾虑地与众多云服务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因为IBM自己也有公有云服务,在混合云的构建中难免会有一些倾向性,独立之后,新公司可以毫无顾虑地扩大服务范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IBM新任 CEO Arvind Krishna之前是IBM云计算和认知软件部门负责人。如果仔细观察,IBM这次的高层变动情况,我们也不难看出,IBM瞄准了这个万亿的市场。
在Arvind Krishna 4月6日给员工的一封信中,也特别说明了此次IBM的转型:
我相信,我们可以使 IBM 成为21世纪最值得信赖的技术合作伙伴。为此,IBM 必须持续创新,引领客户的转型征程。混合云和人工智能是推动我们客户变革的两股重要力量,必须是整个 IBM 公司的重中之重。
IBM 已经在主机、服务和中间件领域建立了持久的平台,这三大平台继续服务我们的客户。我相信现在是时候打造混合云这第四个平台了。我们的客户将依赖这个必不可少、无处不在的混合云平台来完成本世纪最关键的工作。这是一个比其他平台更持久的平台。
基础已经打造好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混合云路径对我们的客户而言是最灵活和最经济高效的。再加上我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只有 IBM 能够帮助客户充分发挥混合云业务模式的潜能。
IBM 是创新巨擘。放眼望去,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计算,在所有这些塑造未来技术的基础领域,IBM 都是前沿的引领者。
为此,我们必须付诸一系列具体行动。我强调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加深对 IBM 两大战略的理解:混合云之旅和人工智能之旅。我们都需要理解并善用 IBM 的竞争优势 - 我们在开源和安全方面的领导地位;我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客户的信赖;以及我们帮助客户实现关键任务应用一次构建、随处运行的例证。
其次,我们必须赢得云计算的架构之战。我们有一个独特的机会窗口,由 IBM 和 Red Hat 来把 Linux、容器和 Kubernetes 建立为新的标准。我们能够让 Red Hat OpenShift 成为混合云的默认选择,就像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是操作系统的默认选择一样。
第三,我们必须痴迷于不断赢得客户的满意。每一次的交流和互动,我们都必须努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体验和价值。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引领,唯一的方法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创新。
此次调整,从数据上看,已经毫无意外地震动了华尔街,IBM在今年以来股价已下跌7%,瞬间提升6%。
有人总结了目前云计算领域主要玩家对云计算的理解:亚马逊的云业务致力于满足电商商家的托管需求;微软的云计算路线走的是“软件+服务”;谷歌更多强调的是通过云计算对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阿里云计算的价值在于通过移动化与云计算的结合来实现 IT 服务的“在线化”。
就在去年,华为也正式进军云计算领域,在芯片、系统、通讯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软硬件研发能力上也是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诚然,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与趋势作对。那么,IBM能否拉开混合云优势,占领云计算市场,大象还能否再次起舞?让我们拭目以待。
综编:Faye;点评:龙波;来源:乔诺之声(ID:geo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