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企业培训网!本站提供优质培训课程和培训服务!
免费注册 | 会员登陆 | 将本站设为首页 |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任正非的危机应对:增长的关键是做好4件事

作者:胡赛雄,华为原后备干部系主任;摘自《华为增长法》

在这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黑天鹅”频出的时代,几乎所有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实现稳健增长。

对此,华为的做法值得借鉴。华为在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遇到过多次危机最终都能安然度过,并实现了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因为任正非对危机和生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华为只有成长,没有成功。在华为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增长法则,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结果不确定性。

华为原后备干部系主任胡赛雄根据他17年的华为工作经验,在《华为增长法》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四点:

1.分清机会和机遇,提前能力布局;
2.反周期成长,打破思维定式;
3.沿着原来能力的主线去拓展新的产业;
4.能力建设必须匹配未来客户需求。

分清机会和机遇,提前能力布局
 
我的老家是桂花之乡,一段时间里,粗壮的桂花树一株可以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刚长成的桂花树,一株也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

于是,老家很多人开始跟风,种植桂花树。可到了桂花树长成的时候,有些人将桂花树引入了市政建设,创造了机会。

但同时,桂花树受城市建设和楼市行情的影响,突然卖不动了,不得已,乡亲们只好等待每年秋季,把树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去市场卖一个微薄的价钱,算是作为投资的回报。

显然,大家的投资基本上打了水漂。
 
这只是诸多商业投资中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案例了,但这个案例有着极广泛的代表性,因为现实中人们屡犯类似的错误,甚至可以用前赴后继来形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通过案例追溯,我们不难窥见其中端倪。

其关键在于:

一是,人们错误地把机遇当成了机会,混淆了机会和机遇之间的差别。

机会是指未来可能出现的、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动机的某种有利情形;而一旦有利情形显现,机会就成为现实,就成了事实上的机遇(或者叫机会点),可见机遇是机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是,虽然机会和机遇无所不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与机会或机遇有缘。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预见未来,并前置性地开展能力布局。当机会发展为机遇时,机遇正好与能力相遇,成就事业是必然的。淘到第一桶金的往往是这一类人,产生利润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多数人只有到了机遇期才幡然醒悟,开始布局能力,出现的大概率情况是能力虽成而机遇期行将结束,赶上的可能是机遇的末班车甚至与机遇无缘。

任何企业的事业发展都应该是迭代前进的。不谋未来者不可能有未来。

能力的孵化需要时间,如果能力不围绕着未来构建,怎么可能成功呢?但是很多企业就会犯这样的错误,能力都是基于解决当前问题、当前痛点的。

反周期成长,打破思维定式

企业必须瞄准未来的机遇去构建能力,有了能力这个变量的投放,才有可能捕获未来的机会。

然而,构建能力是一种瞄准未来机会的长期投入,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因此需要魄力。

华为则将其称之为“反周期成长”,也就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开始布局、投入,在市场大市的时候开始收割。

2002年是IT行业的冬天,很多公司裁员,华为却加大投入,构建自身的能力。华为对研发投入一直不手软,在商业战场上践行着反周期成长的理念,光传输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光传输领域,华为在短距离传输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具备超长距离光传输的技术。

美国通信光传输厂商Optimight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995年先后投入了数亿美元资金。2002年全球经济泡沫破裂后,Optimight公司宣布破产。

华为以400万美元拍下了这项技术。

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也可以在外部寻找。

2002年,我们了解到一家叫Optimight的公司计划出售,而这家公司,有我们想要的长途波分核心技术。

我们向公司提出了申请,希望能收购这家公司。经过讨论,公司高层认为这个技术是有前景的,尽管当时处于IT的冬天,公司在流动资金非常有限,高层集体降薪的情况下,仍然批准了我们的申请。

这个有勇气和智慧的决策在后来被认为是“传送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收购”。经过技术转移和二次开发,我们成功推出了能够支持超长距离的长途波分解决方案,助力我们快速成长为全球长途传输市场的领先者,并保持至今。

2004年以后,市场逐渐复苏,华为正好抓住这个机遇,而别人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

在能力布局方面,多数人的思维定式是:根据业已具备的条件和资源,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身能力。这种由内向外的思维方式,最大的风险是极易错过机会窗。

有一家养殖企业,见大市不好赶紧收缩市场,可大市来的时候,猪肉价格上涨,他们又没有顺应大市场能力,只能望洋兴叹。以这样的思维做企业,每次只能与机遇无缘。

当一些人还在不紧不慢地蜗牛移步时,其他人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了前面,抢占了大片市场,成功反超。这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所以能力的培育过程呈S形曲线。

如何解决能力培育周期长与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呢?推荐的做法有两点。

首先,建立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定资源;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开放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确保机会实现。

其次,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培育的节奏,渐次置换外部能力。这种做法的突出优点是占领市场在先,能力培育在后,从而确保了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做到机会和能力两不误。

此外,还可以有效避免能力培育走弯路,减少沉没成本,防范经营风险。

华为在经营任何一个产业的时候,在市场驱动阶段都一定是超常规发展的。

我们设立的增长的目标绝对不是10%、20%这么保守,基本都是100%、200%,甚至是300%。因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快速突破,实际上你前面做的很多生态方面、培育方面的努力,就会全部让渡给别人。

所以,这个阶段往往也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一定要超常规发展。

有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就是快速获得后发优势,即在机会窗开启的瞬间,集中优势资源,快速突破,后来追上。

但一些成长型企业一味寄希望于内部垂直整合来慢慢地培育能力,不懂得开放整合各种资源,这种做法注定企业发展裹足不前。

苹果和特斯拉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两家公司,它们的内部垂直整合程度也是名列前茅。

比如苹果,不但大部分软件是自己写,芯片也是自己设计,就连商店都是自己开;特斯拉有大约 80% 的产品都是由自己公司生产,然后直接向客户销售

但是,这是在公司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且资源充足,技术又站在行业前沿的情况下,垂直资源整合才容易实现。

如果是一个正处于成长型的企业,在资金、资源及客户等都相当有限的情况下,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企业一旦上了规模,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这时,企业要做的选择是,要做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甚至还要产生范围经济。

华为在这个阶段强调的理念是“深淘滩,低作堰”,就是要做规模,要保持在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之上,实现成长的最大化。比如,我们锁定了利润率在每年8%左右,多出来的全部拿出来做规模,占领市场。

沿着原来能力的主线去拓展新的产业

其实,一个企业做什么不重要,能不能够长久地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命题。而从一条曲线向另外一条曲线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惯性,就是舍不得过去积累的资源和能力。

但是,如果不放弃过去,又如何拥有未来?所以,企业要克服惯性,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命题。很多企业明明知道原来的产业不行了,但是还要抱残守缺,不愿意去拓展新的产业,这是有问题的。

在拓展新产业的过程中,企业还容易犯什么错误呢?就是进入一个与既有产业没有关系的产业。

能够看到,很多企业的多元化是怎样的?是做了A又做B,做了B又做C,但是ABC之间并没有能力的相关性。

而任何一个能力的发育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的学习曲线与企业的发展曲线一样,都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所以,企业要想持续成功,最好能沿着原来能力的主线去拓展新的产业。
 
就像任正非所说:“华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并不重要,华为的精神是不是互联网精神也不重要,这种精神能否保证企业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相信汽车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是金融,豆腐必须是豆腐。”

所以对于传统产业来说,虽然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即使再有互联网焦虑,也不能盲目跟风。

比如,华为做了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接下来做云端,做面向企业级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去做手机终端,而实际上,这三个产业的核心能力是一样的,都是通信。

但是,华为从来不涉足房地产,不涉足跟自己的主业不相关的领域,这就是企业非常非常重要的战略。
 
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就有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乐视,它从娱乐,到汽车,到手机,到体育,任何一个产业都是相互独立的,其中一个出了问题,就会把所有的板块都带倒了。

这些显然都是常识,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企业在“乐此不疲”地犯这样的错误。

能力建设必须匹配未来客户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能力建设往往是为了满足客户未来的需求,而不是当下的需求,企业当下对客户所做的承诺其实是把未来卖到了现在。

所以,企业能力建设必须面向未来,匹配未来客户需求。问题是如何预知未来客户需求呢?

很多企业在这一问题上一直找不到有效方法,有闭门造车的,有通过与客户互动寻找突破的,等等,这些都未免太过理想化。

华为摸索出来的真正有效的企业能力建设,其实遵循的是“边打仗,边建设”的规律性,能力是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过程中迭代完成的。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能以客户为中心,倾听客户的价值需求,反而可以让工作少走许多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而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断提升。

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华为的这个“边打仗,边建设”的规律是这样执行的。

首先,机会第一,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能为企业创造未来的客户需求,要在能力还不具备的时候,敢于向客户做出承诺,当然这种承诺也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只有通过外部机会的牵引和倒逼,企业能力建设才有方向感和紧迫感。

其次,企业一边导入客户需求,一边迭代能力,一边兑现承诺。这就好比卖楼花,先占领市场,然后再用客户的预付支出成本,并行实现企业自身能力迭代和客户承诺兑现。应该说,没有比这种方式效率更高、损耗更小、响应更快的了。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以上做法的价值在于,先快速抢占市场制高点,为企业赢得未来市场空间。可见,机遇未必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更多的时候青睐的是那些敢于对赌明天的人。

但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太过谨慎,它们不是用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大凡它们能力达不到的,就一律排除在外,不敢承担任何风险,这就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和按图索骥。

事物往往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如果不能直面客户需求与企业能力建设之间的冲突,不以客户利益为优先考虑,不创造性地统筹客户需求与企业能力建设,那么这样的能力建设就不可能有效。
 
通过多年对任总管理思想的研究,以及对华为人才发展工作的认识,我产生了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华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我认为并不存在什么深奥的道理,而是从这样一些非常简单、质朴的常识中发展起来的。
 
2020年春天至今,疫情危机下的全球经济格局可能面临深刻而长期的改变。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先活下来,回归经营的常识去构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一个必选项。

本文摘自《华为增长法》,是华为《以奋斗者为本》核心编委胡赛雄在疫情期间的最新著作,分享了任正非领导华为长期有效增长的经营智慧。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20-7-2 21:01:46)
金错刀爆品战略总裁营
版权声明:
1、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企业培训导航
·按培训课题: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生产管理
研发管理
营销销售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职业发展
高层研修
标杆学习
认证培训
专业技能
·按培训时间:
一月课程
二月课程
三月课程
四月课程
五月课程
六月课程
七月课程
八月课程
九月课程
十月课程
十一月课
十二月课
·按培训地点:
北京培训
上海培训
广州培训
深圳培训
苏州培训
杭州培训
成都培训
青岛培训
厦门培训
东莞培训
武汉培训
长沙培训
最新培训课程
年度培训计划
企业培训年卡
企业培训专题
爆品战略
国际贸易
股权激励
领导执行
战略规划
学习华为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产品经理
采购管理
生产计划
供应管理
精益生产
现场管理
车间管理
仓储管理
营销创新
客户服务
谈判技巧
销售技巧
微信营销
电话营销
网络营销
客户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试
劳动法规
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
培训体系
团队建设
内部培训
档案管理
内部控制
纳税筹划
非财培训
应收账款
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产培训
中层经理
商务礼仪
沟通技巧
班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训需求 | 网站动态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企业培训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推动企业进步,助力企业腾飞!
客服电话:010-62258232  QQ:25198734  网站备案:京ICP备06027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