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华为发布鸿蒙系统,或许企业家更想了解,为什么华为可以做出鸿蒙?也许任总2012年《任正非“2012实验室”讲话》可以给到我们答案。
“……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同样的,我们在做高端芯片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我认为你们要尽可能的用他们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们不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东西稍微差一点,也要凑合能用上去。
我们不能有狭隘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害死我们。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赚钱,是要拿下上甘岭。拿不下上甘岭,拿下华尔街也行。我们不要狭隘,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战略先行,把不可能变可能
6月2日晚,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2(鸿蒙)系统。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正式诞生。
华为好似总能挖掘出客户需要的产品,做出领先一代的产品。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中国那么多企业,为什么单单是华为可以做出HarmonyOS 2(鸿蒙)系统?为什么华为总能做出令人惊叹的产品?
其实,背后离不开战略。华为制定战略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概括:
战略=先见(战略洞察)+先决(战略决断) +先行(战略执行)。
先见,来自于战略洞察。任正非曾说过,“没有战略洞察能力,就会事倍功半!”而好的战略,通常来自对消费者、市场需求等的洞察。
其实,早在2012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华为中央软件院时,就有做操作系统的想法。
他表示,决定做系统,是基于华为自己对智能手机业务未来发展的判断——智能手机总有一天会市场饱和。当时华为智能手机业务正处于发展快车道,目标是三年后年销售收入达到 1000 亿美金,五年超 1500 亿美金,但整个市场总量也就 8000 亿美金左右。
市场一旦饱和发展就会降速、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竞争会非常惨烈。业务和队伍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就想,如果手机业务到了天花板,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2016 年,在产业转型升级到来之际,华为决定做鸿蒙系统,不是再做一个 Android 或 iOS。
而一个操作系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就要看这个系统能否给产业链各参与者带来潜在的巨大价值。再做一个一样的东西,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没有变化,可能就不会买单,这样开发者也没有动力开发应用,生态就发展不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华为真正胜出的是对消费者、市场需求等的洞察,以及行动上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把品质和消费者体验放在第一位,打好客户需求移动靶。
先决,即战略决断。洞察消费者需求之后,就需要决断。
据王成录介绍,华为有一个软件决策委员会,由各产品线的软件研发主管组成,会一起商量这个事。从业务角度讲,当时(2012 年)华为主要做电信设备,大家没有很强的生态诉求。但从技术角度讲,大家认为有价值,所以我们定义了软件基础设施 1.0,把操作系统、数据库放到整个架构里,供各产品来用。
2014 年之后,消费者业务增长非常快,有很多生态的事,想躲都躲不开,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一定要做自己的系统。
而正式立项是在 2016 年 5 月,在软件部内部立项,这也离不开华为研发机制的支持。
华为研发分三段:一段是 2012 实验室,它看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方向和趋势;各产品线的研发部有两段,一段是产品线研究部,关注一到三年的技术趋势和技术点;另一段是产品开发部,聚焦未来一年的研发交付。
软件部的研究部当时大概 140 人,决策权在软件部,华为就先立项研发了操作系统原型。
先行,即战略执行。决断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落实和执行。
经过1年的研发,2017 年 5 月,1.0 版本就出来了。看到 1.0 版本后,王成录判断这个系统很有潜力,就在部门内继续立项做 2.0 。
后来在2018年更是获得任总的认可。而任总的认可,让王成录觉得他们有机会去打造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二十年的底座。他表示,没有根的商业繁荣都是暂时的。华为算是中国很好的高科技公司了,但被美国制裁仍然受到这么大影响,还是因为在根上扎得不够深。
鸿蒙不再仅是软件部内部的技术项目,2018 年 5 月,鸿蒙获得华为 CBG(消费者事业部)投资评审委员会的投资,成为 CBG 正式项目,离商用又近了一步。
2020年9月,鸿蒙升级至2.0版本,同时发布面向大屏、手机、车机的beta测试版;同年12月16日,鸿蒙2.0 Beta测试手机版正式发布。
2021年6月2日晚,华为HarmonyOS 2(鸿蒙)系统正式面世!
其实,这些对未来技术与场景的前瞻性判断,是一个真正具有很强战略力的企业才能做出来、做准确的。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好像其他企业也可以用同样的话来形容,但华为真正的核心还是整个体系的搭建。
从今天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产品逐渐被场景替代,行业逐渐被生态覆盖。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将智能化、物联化,比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烤箱等,如果全部用手机来控制的话,人就会很累、很麻烦。如果可以用一个系统来控制,就会方便很多。
华为鸿蒙系统的核心就是做了个服务器,将各种智能工具放到一个池子里,随时调用。比如,我们的智能手表、窗帘、空调通过鸿蒙系统相连接,当手表检测到我们睡觉了,它就会将空调调整到睡眠模式,再比如手表感知到人的体温和心跳有变化,就会通知窗帘打开等。可以说,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依靠HarmonyOS 2(鸿蒙)系统,即将在现实实现。
所以,过去的时代是人们被手机拴住的时代,而在未来的时代,是让人们离开手机的时代。
鸿蒙最大的价值在于,重构了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也就是设备流转,并实现各设备之间的协同管理。理解了鸿蒙系统功能上的独特之处,也就基本能理解华为在战略上的不同之处。
研发支撑,创造无限可能
如果说,战略先行,华为让HarmonyOS 2(鸿蒙)系统从不可能变为可能。那么,其超饱和的研发投入更是为HarmonyOS 2(鸿蒙)创造无限可能。
如果构筑企业竞争力有排序:
底层,首先是商品,具有平均成本;
第二层,就是2倍规模和20%成本领先,品质领先,技术领先和解决方案领先;
第三层,就是品牌粘性及定价权,客户黏性/渠道粘性/极致服务,客户协同粘性,产业链、生态圈粘性和控制力;
顶层,就是拥有标准+核心专利,领先对手10年的先进管理,独占资源:唯一牌照、唯一专利、唯一资源。
众所周知,华为一直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闻名,从90年代早期开始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200亿元。
而这些超饱和的投入,也给它带来一个巨大的技术优势。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万余族(超过10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
华为研发的HarmonyOS 2(鸿蒙)系统现在已经可以类比苹果的iOS、谷歌的安卓,甚至可能打破这两家独大的状况,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也是其他中国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表示,和安卓以及苹果ios系统相比,鸿蒙2.0在使用体验方面同样流畅,而且相较之下,鸿蒙更看重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未来,鸿蒙也将在车载、智能家居等方面发力。
据了解,鸿蒙研发耗时10年,有4000多名研发人员参与。它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场景分布式体验,基于微内核打造,通过虚拟终端互联,将人、设备、场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如果我们看中国企业研发系统的过程,其实百度、阿里等都做过操作系统,为什么他们很难做成?
对此,王成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做一个操作系统,一定要跟产业的发展节奏匹配上。如果产业在高速增长期,要做一个新系统不太可能成功。换句话说,只有在产业升级转型时,做操作系统才有成功的基础。做操作系统,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生态。仅凭一家公司可以做技术,但不太可能把生态做成。
而华为把鸿蒙最核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全部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获得代码,根据不同的业务诉求来做产品。据估算,目前有将近50万的纯鸿蒙(HarmonyOS)的开发者。
如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所说,“现在我们处在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时代,更没有人会是一个孤岛,每个人、每个设备都是万物互联大陆的一部分。Make it Possible不会变,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坚定信念,与更多合作伙伴、开发者共同繁荣鸿蒙生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
活力激发,让打胜仗成为一种信仰
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无限可能,背后离不开一个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团队。可以说,有战无不胜的团队,才有企业的持续胜利。这也是华为更深层次的能力,也即是组织活力。
据有关新闻报道,在华为内部,约有千余开发人员专门从事鸿蒙研发,加上方舟编译器、EMUI、HMS等生态系统的开发,总计约有8000个研发工程师。
其实,一套系统研发的背后有数不清的无名英雄。华为骨子里的特质,是不服输,敢亮剑,以“打胜仗”为信仰。而华为的文化、干部队伍以及激励机制,让整个队伍敢打胜仗,敢于提拔优秀的将军,敢于给他们机会,敢于吸收外界最好的能量,激励机制更是让华为人愿意奋斗,充满活力。
从这个基本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上面讲,华为与其他企业不同,华为本身是有打胜仗的管理逻辑与信仰。
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到提供全领域通信解决方案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再到构建万物万联的智能世界,华为每一步都走得让人惊叹,也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企业本无天花板,关键看我们能否持续突破自身眼界、定位、思路的天花板,制定大致正确的方向,进行饱和的研发投入进行创新,激发组织活力。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留给我们企业思考的,未来10~30年,要去向哪里?怎么去?
来源:乔诺之声;编辑:Jessica
Reference:
[1]《对话华为鸿蒙掌舵人王成录》 晚点LatePost 作者:贺乾明 程曼祺
[2]华为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