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乔诺之声;作者:闻铭,21年华为工作经历,历任地区部战略MKT部长,业务集团战略MKT部长,华为核心作战流程变革小组组长
企业一创立就意味着将面临生存风险,当生存风险过去后,面临的就是发展风险。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阶段,其实最大的风险是未抓住市场机会、企业不发展。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也会遇到各种其他意外,有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扛不住甚至会倒闭。
一句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生存、发展及意外死亡的风险。
但俗话说:富贵险中求。
面向公司未来的战略肯定会具有风险,但是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连滚带爬走过来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刻察觉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发展。
华为从创立到今天的30多年里,也是不断去遇到风险,解决风险,甚至利用风险,才能走到今天。
次次风险面前,华为是如何化险为夷,甚至把风险变成“垫脚石”的呢?请继续阅读。
认识企业常面临的5类风险
首先是宏观环境的风险。
这次疫情就是宏观环境给各个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其次是行业变化带来的风险。
如果说过去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快的话,那么面向未来,客户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将会越来越快。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都会面临一个行业变化的风险,若跟不上行业变化趋势就会出局。
在华为成为通讯行业“老大”的过程中,其实面临的风险一直十分大,因为通讯行业的技术变化十分快。很多行业内的大企业都曾在技术变迁中跟不上,然后在几年之内就从行业中消失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抓住行业变化并能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类挑战就是客户风险。如果客户结构不合理,也可能造成企业倒闭。例如,如果公司历史上合同质量不佳,赔偿条款没有上限,导致与客户产生合同纠纷时,客户可能会要求巨额赔偿。
第四类风险是组织能力风险。
组织知道要去做这件事,但是一做就掉链子,导致很多环节无法跟上。如在本次武汉疫情中,可以看到国家部分组织能力其实也是不够的,比如物资储备和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问题。
再者还有第五类组织活力的风险。
当一个组织发展时间过长,就容易处于懈怠或平庸,而不是卓越或优秀的状态。那么如何持续激发组织活力是很多企业需要思考和管理的问题。
以上只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部分风险例举。从中可以看到,企业发展一定会伴随着风险。
虽然风险是一个“概率事件”,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如果完全避免风险,就意味着企业的整个战略规划势必非常谨慎,而这未必是一个优秀的战略。
风险面前,华为是怎么运作的呢?
风险案例一:
2002年华为的冬天
互联网经济在2001年开始出现崩溃,当时很多上市企业市值跌至高峰期的10%。很多企业投资大幅减少。当时华为在海外市场还未扩展,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当时面临的情景是什么呢?
1.面临风险
第一,2002年华为收入下滑,这是华为30多年历史上唯一一次收入下滑。
第二,当时华为少数领导从公司辞职,并把产品和技术也带走,还反过来挖华为人员。这样导致了华为内部人心惶惶,整个骨干队伍面临崩溃的局面。
第三,产品风险严峻,当时无线产品在国内开发出来后卖不出去,导致只有支出没有收入。
2.应对措施
这时候面临这些危机该怎么处理呢?当时华为公司做了以下几条:
第一,所有中高层领导降薪,但并非强制性命令,而是号召大家降薪,当时降了大概300人左右,每人降薪10%。
其实每人10%加起来不多,对公司整个财务指标改善贡献不大。但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主要是为了培养高层领导的危机意识。
在公司困难时,领导要和公司在一起。后续当公司业务好转时,申请降薪的领导又给他们进行了回调。这是当时采用的第一个办法。
第二,不裁员。华为历史上面对市场不好时,都采用这个策略。华为采用末位淘汰制度,不会因为业务不好就把一些好员工淘汰。在华为制定《基本法》时就制定了这条规定。
第三,采用小盒子产品应对本次危机。小盒子产品是形象比喻,指产品技术门槛不高,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是为了活下来。
我们总说战略规划要面向主航道面向未来,但是战略规划还有一条就是保证公司能活下来。因为只有活下来才谈得上发展,战术是灵活的。
第四,卖了一家子公司后入账几亿美金,使得公司现金流有了保障。IBM总裁郭士纳退休后写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这本书,当时他接手IBM时,IBM已经处于崩溃边缘,连续亏损且现金流不够。那么他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他把IBM房产进行售卖,凑到10几亿美金。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在行情好时,把一些钱置办为资产,当面临危机时有东西可以售卖,产生现金流,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稳健保守的财务策略。在行情好的时候,很多盈利可以当成投资或者快速折旧。当出现危机时,可以降低折旧额产生利润率。
第五,严格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很多公司都会做这件事情。
第六,强调反向扩张。2002年整体收入下滑并采取措施后,到2003年站稳脚跟,华为公司开始面向海外扩展。因为当时国内市场无线产品卖不出去,整个产品线只有开支没有收入。
为什么当时做了如此大的决策,决定走向海外?因为经过分析,互联网的冬天到来后很多客户没有钱进行投资,对西方公司来说,这时候是个危机。
华为当时判断,这个时间点正是华为扩张的机会,因为客户没钱,华为基于中国进行研发制造,在成本上具有优势,这时候就进行反向扩张,加大国际市场投入。所以2003年大量往海外派人,经过了5年时间,促成了海外市场成功。
风险案例二:
区域日本代表处案例
这个案例的背景是2011年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泄漏。
1.面临风险
第一,代表处员工人身安全。是否把员工撤回或关闭代表处都是很大的问题。
第二,客户怎么办?当时华为已经在日本卖出大量设备,地震后很多区域通讯中断。这时候第一责任人肯定是日本运营商,他们需要在地震中抢救网络。
所以这个巨大风险怎么办?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总部很难去帮助日本代表处,只能靠日本代表处员工。
2.应对措施
当时日本代表处是如何进行应对?
第一,日本代表处逆着人流,进入地震中心抢救整个通讯设备,使网络迅速恢复,因此日本客户当时十分感谢华为。
第二,总部安排公司高层去日本慰问员工和客户。当时去日本的是公司CFO孟晚舟女士。在孟晚舟被加拿大拘押后,其实日本百姓还给她写了一封感谢信。
同时当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一位中层干部找借口不去日本,之后该干部就被公司免职。因此在危机时刻,考验的是员工和公司在一起的使命感和价值观。
为什么华为员工在危机时愿意逆着人流走,即使没有给予明确要求?其实能够做这一点是平时企业使命感的管理和整个价值观的管理。
对华为员工来说,他们要“以客户为中心”。这不是标语,而是对行为的要求,关键时刻必须和客户在一起。
对高层领导,除要求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外,还要求更多的使命感。
所以说价值观看起来似乎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不能马上产生生产力,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工作中起作用,特别是在危机时刻。
风险案例三:
美国实体清单
1.面临风险
2019年美国对华为进行打击,其实这个案例大家都很清楚。
这次事件其实对华为来说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比前面所说华为的冬天危机更大,因为是一个公司受超级大国的打压,是生死问题。
那么面临如此大的风险,我们来看看华为是如何进行应对的。
2.应对措施
第一,从“业务”上应对美国打压,通过法律起诉美国政府。
第二,利用舆论。任总2019年接受采访的文字就达到几百万字,就是通过舆论告诉全世界华为并非美国政府说的坏公司。
第三,打造铁拳。也就是提高自己竞争力,要做到在产品竞争力上遥遥领先。
我更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下面两部分。任总本人在本次危机事件中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应对危机,还能从危机中做其他事情。
主要两件事:
(1)产品聚焦
通过这次美国打压事件实现华为内部产品进一步的聚焦。
之前一直在战略上要求产品聚焦,但是很难做,因为公司最高层不可能清楚下面那么多产品,无法掌握产品投资分配。只能一层一层往下,但是往下走聚焦的能力在逐渐衰减,因为下面业务部门领导为了完成业绩都想多做一些产品。
面临美国打压,如果产品不能做到绝对领先,在未来无法生存。因此华为把边缘产品砍掉了,使人员和投资更密集,促使产品竞争力提高。
(2)队伍建设
借助本次危机开始整理内部队伍。
公司很多干部很长时间一直成功,没经历过挫折,导致奋斗精神已经退化,甚至一些能力平庸的员工或老员工,活力缺失、精神涣散,所以任总借助这次危机调整内部队伍建设和换血。
核心岗位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平庸的人,这对公司来说是很大的损伤,因此让平庸者下台,让能力强的人上来,以面对美国打压。
我发现不仅仅是华为,其实各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这个素质,一直是正面看待各种事件,即使是面临危机时,也会找到一个危机事件里面的正面要素,并且利用正面要素去做一些事情。
好了,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更多普适的企业风险场景及应对策略,且听日后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