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中国公益事业正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外部环境日渐改善,社会捐赠稳步上升,企业基金会和社会责任部门发展迅速,公益慈善组织数量激增,而精通公益慈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在这个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首创国内第一个公益管理类高端学位教育项目——“公益发展”方向公共管理硕士高级班(MPA-E),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管理理念,通晓公益慈善政策、理论和知识,能充分适应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管理需求的复合型、跨界型高级人才。
二、项目特色
◆跨界智慧完美结合
本项目凝聚学界、政界和商界的师资力量助力公益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成员平均具有二十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些来自各行业的资深专家将以实战为导向,训练学员多角度思维方式和多元化分析视角,建构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学员开拓跨界的职业空间。除了课堂学习,学员还可以选择参与研究院导师团队提供的十多种公益慈善管理专项培训课程。
◆海内外教学无缝对接
中国公益研究院已经与近十所非营利管理领域世界级名校建立合作关系。MPA-E学生将在印第安纳慈善中心进行两周的海外学习,并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手段,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同步课堂教学,开展国际学生在线讨论,接受海外导师在线辅导。研究院的港台、欧美、新加坡等海外访问、考察和学习项目同时向MPA-E学生开放。
◆独特资源充分共享
中国公益研究院作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公益慈善政策倡导、研究咨询和教育培训的机构,已经为企业、政府、传媒、基金会和NGO组织的三百多位中高层管理者提供了培训;协助宁夏、深圳、东莞等十余省市和地区制定地方公益政策,为老牛基金会、华民基金会、河仁慈善基金会和燕宝基金会等数十家大型基金会提供长期咨询服务;由研究院发起并作为秘书处的中美、中欧慈善交流平台活跃着近百位海内外公益慈善领袖和专家。这些项目累积的丰厚知识、经验和人脉都将成为本专业学生独一无二的共享资源。
三、学制培养及学位授予
考生录取后于2013年9月入学,以非全日制方式利用周六周日及部分晚上或者节假日短期集中学习,学习年限2-4年,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50个学分,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符合毕业要求的,颁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四、核心课程体系
核心公共课 |
公共管理 |
政治学 |
公共经济学 |
行政法 |
定量分析方法 |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
英语 |
公共“专业必修课” |
领导力与决策 |
项目设计与管理 |
公共沟通与管理 |
方向性“专业必修课” |
公益慈善史论 |
公益行业发展战略 |
公益组织管理实务 |
公益项目、公益创新案例分析 |
五、奖学金及学费体系
学费:9.8万元,分两学年缴纳。
奖学金: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将联合提供奖学金资助学员出国访学。
此外,研究院专门成立博硕士管理办公室,根据学生的学习、科研和实践表现,综合导师组的意见每学年进行奖学金评定。
六、报名及招生
报考条件(至每年9月):
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本科毕业3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5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入学考试:
初试时间:每年1月,考试科目为:①外语;②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具体以公布时间为准)
复试时间:初定为每年年3月底4月初。具体时间届时将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七、机构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院系,秉承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优良传统,“踏实做人,严谨做事”。立足于中国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宗旨,参与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策过程研究,致力于社会政策研究,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热爱祖国,有使命感,有社会关怀的公共政策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李连杰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由老牛基金会、万达集团、泛海公益基金会、燕宝基金会、深圳壹基金等国内有影响的基金会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公益研究机构。
中国公益研究院以公益研究为基础,公益教育、公益交流与倡导为平台,公益咨询服务为业务引擎,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培养专业公益人才,促进公益行业建立新型知识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八、师资介绍
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专业博士,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
李连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
2007年,李连杰先生创立了壹基金,2010年12月在深圳注册成立国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他的推动下,201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原名: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李连杰先生认为,中国的公益事业迫切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中国公益研究院则肩负着传播公益文化,培养专业化公益人才的使命。
【研究院导师】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历任中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副司长,救灾救济司司长,负责组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并担任司长。他极大推动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国家自然灾害四级响应体系建设等;提出要建立与中等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理论,在公益慈善领域首倡“平民慈善”、“以善治促慈善”等理念。
高华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民政部达21年,历任救灾救济司社会救济处处长、最低生活保障司城市处处长、社会救助司农村处处长等职,长期从事救灾、扶贫、慈善捐赠、社会救助等工作,为推动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做出过重要贡献。
【部分客座教授(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Wolfgang Bielefeld
印地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和慈善中心终身教授
Wolfgang Bielefeld教授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还是市场营销学硕士、社会学硕士和机械学学士。他曾在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任教。他是《非营利与支愿服务季刊》的前任编辑(2005-2010),也是《志愿与非政府机构国际杂志》的编辑部成员,ARNOVA(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行动研究联合会)年度会议的小组负责人。
John Fitzgerald费约翰 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
费约翰(John Fitzgerald)先生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近代中国历史学博士。2008 年加入福特基金会,之前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国际美德中心主任。他曾任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所属澳中理事会成员和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协会会长。
William Waldman
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执行理事
William Waldman教授2001年1月起在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讲师、执行理事。他曾连续12年担任美国华盛顿公共人力服务联合会执行主任,长达11年担任新泽西州儿童福利机构青少年与家庭服务部主任和新泽西州内阁成员。在政府如何管理非营利领域以及非营利组织治理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深刻见地
白澄宇: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扶贫处处长,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专业学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硕士。1996年起从事联合国援助扶贫和小额信贷项目的管理工作,2000年后任扶贫处处长,2004年起担任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原名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秘书长,长期从事农村扶贫和小额信贷项目管理工作,拥有深厚的国际合作经验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
陈向阳: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平台———我爱公关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参与创建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21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公关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2005年创建《国际公关》杂志兼任主编,2007年兼任新版中国公关网管委会主任,连续十年主持并撰写《中国公关行业年度调查报告》,编著《公关顾问专业指南》。他目前兼任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傅蕾:诺基亚大中国区可持续发展运营高级总监
伦敦城市大学管理与市场营销硕士,1994年加入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历任中国区运营商业务发展总经理, 中国区销售总监。她将国际企业管理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在企业营销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匡冀南:安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代表,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
2008年4月被任命为安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代表,全面负责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美誉度的建设,期间安利(中国)四度荣获中华慈善奖。2011年创建国内首家跨国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安利公益基金会,并兼任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及秘书长职务至今。
刘洲鸿:南都基金会秘书长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专业博士,民政部基金会评估专家,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小天使行动基金理事。曾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任助理总干事,
2006年加入南都基金会筹备组,南都基金会成立后先后担任项目总监、秘书长助理。 2009 年 3 月起任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2012年1月被选任为南都基金会秘书长。
卢德之: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他曾积极参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社区服务的探索及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国有企业领导并参与国企改制工作,后投身民营经济大潮,为民营企业发展、维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开展了大量工作。他在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领域著述众多,代表作《资本精神》一书提出的“资本精神”理念,适应了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知识界转型和伦理道德转型的客观需要,为中国现代公益慈善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
田惠萍: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创始人、所长
中国第一家自闭症服务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创始人兼所长,我国最早的自闭症教育专家之一。她曾在德国、美国考察和学习孤独症人的康复培训,并在美国、加拿大参加NGO管理培训。由于她在自闭症教育和NGO管理方面的突出成就,1994年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今日英雄”,1995年获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展望奖”,2000年入选美国国务院 “国际访问者计划”。
吴水丽: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荣誉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兼任讲师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前任行政总裁,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副会长(亚太区会长),曾任中央政策组顾问,先后出任多个咨询委员会委员,包括房屋委员会、医管局、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禁毒常务委员会、巿区重建局等。在香港推动多项创新性社会服务,包括雇员发展计划、戒药工作、社区家庭服务等,并致力推动内地社会工作发展,包括首倡社工专业督导制度,使督导制度成为内地社工发展重要的一环。
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民政部特邀咨询专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专家组成员。她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农禾之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中华慈善百人论坛秘书长,兼任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十余家非营利组织机构理事或顾问。
【报名咨询】
联系电话: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联 系 人:李先生 陈小姐
传真号码:010-58850935
电子邮件:71peixu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