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企业培训网!本站提供优质培训课程和培训服务!
免费注册 | 会员登陆 | 将本站设为首页 |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谈判不是妥协:谈判技巧再多,不如先懂这3点

美国谈判专家赫布・科恩在《谈判无处不在》中提到:“谈判的本质不是战胜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解决问题。”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的痛点 —— 日常工作里,采购部门为压缩成本与供应商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换来对方以次充好的服务;市场部和销售部为预算分配僵持不下,错过最佳推广时机;甚至跨部门协作时,一个资源调配的谈判就能拖慢整个项目进度。

很多人把谈判当成 “零和博弈”,认为要么自己赢、要么对方输,却忘了谈判的终极目标是达成可持续的协作。

误区:谈判的3个认知陷阱

很多团队在谈判中屡屡碰壁,不是因为技巧不够,而是从一开始就走进了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像无形的墙,把谈判双方推向对立,最终要么谈崩,要么达成的 “共识” 暗藏隐患。

第一个误区是 “谈判即零和博弈”。

不少人默认谈判就是 “分蛋糕”,自己多拿一块,对方就少拿一块。比如采购谈价时,一门心思把供应商的报价压到最低,却没考虑到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后,可能会减少服务投入 —— 比如缩短售后响应时间、使用低成本原材料。有家制造企业曾为了降本 15%,把某核心部件供应商的价格压到行业底线,结果供应商偷偷更换了部件的关键材质,导致后续生产线频繁停机,损失远超当初省下的成本。这种 “赢了当下、输了长期” 的谈判,本质上是对 “赢” 的误解。

第二个误区是 “技巧大于思维”。

市面上很多谈判课程都在教 “话术技巧”,比如 “如何用最后通牒逼对方让步”“如何用沉默让对方心虚”,但这些技巧往往只能用在单次谈判中,还容易激化矛盾。有次帮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内部协作优化,发现市场部和销售部每次谈推广资源时,销售部总爱用 “如果不给这个资源,这个季度的业绩完不成,大家都没奖金” 来施压,短期看市场部可能妥协,但长期下来两个部门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出现 “故意拖对方后腿” 的情况。靠技巧压制对方,换来的只会是表面顺从,而非真正的协作意愿。

第三个误区是 “目标只盯自身”。

很多谈判者上场前只明确 “自己要什么”,却从不思考 “对方需要什么”。比如跨部门谈项目支持时,技术部只强调 “我们人手不够,做不了”,产品部只强调 “这个需求必须上线,不然用户会流失”,双方各说各的,根本找不到交集。其实技术部的核心需求是 “避免临时加需求打乱排期”,产品部的核心需求是 “快速响应用户反馈”,如果能提前沟通需求优先级,比如 “先做核心功能,非核心功能延后两周”,就能轻松达成共识。忽略对方的需求,谈判就变成了自说自话,自然很难推进。

核心:双赢谈判的3个原则

跳出认知误区后,需要建立新的谈判逻辑 —— 双赢谈判不是 “各让一步” 的妥协,而是 “找到共同利益” 的共创。这背后有三个核心原则,是所有实战方法的底层逻辑。

第一个原则是 “锚定共同目标”。

谈判的第一步不是谈 “怎么分”,而是先确认 “我们要一起实现什么”。比如品牌方和渠道商谈合作,很多人一上来就谈 “返利比例”,争执不下;但聪明的谈判者会先聊 “今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把区域销售额提升 30%”,然后再思考 “怎么通过合作实现这个目标”。有个快消品牌曾和线下超市谈合作,没有纠结 “进场费降多少”,而是提出 “一起做周末促销活动 —— 品牌方承担促销人员成本,超市提供场地和客流,销售额提升后,双方按比例分成”。结果活动期间销售额翻了两倍,品牌方扩大了市场份额,超市也赚了更多利润。把 “分蛋糕” 变成 “做蛋糕”,双方的对抗性自然就消失了。

第二个原则是 “聚焦利益而非立场”。

谈判中,双方的 “立场” 可能对立,但 “利益” 往往有重叠。立场是 “我要什么”,比如 “我必须把价格降到 50 万”;利益是 “我为什么要这个”,比如 “我需要控制项目成本,同时保证质量”。如果只盯着立场,就会陷入 “50 万还是 55 万” 的死循环;但关注利益,就能找到解决方案。比如某企业谈软件采购,甲方立场是 “价格不超过 50 万”,乙方立场是 “最低 55 万”,看似对立,但甲方的利益是 “控制成本 + 快速上线”,乙方的利益是 “保证利润 + 后续服务收入”。最后双方达成共识:甲方先付 50 万,软件上线后 3 个月内,若使用无问题,再付 5 万;同时乙方承诺提供免费的季度维护,还能优先参与甲方下一期的升级项目。这样一来,甲方控制了前期成本,乙方也拿到了后续合作机会,双方都满足了核心利益。

第三个原则是 “预留协作空间”。

双赢谈判不是 “把条件谈死”,而是 “给后续协作留弹性”。很多人谈判时喜欢用 “要么接受,要么不谈” 的强硬态度,把对方逼到墙角,结果就算达成协议,对方也可能在执行中 “找补”。比如谈付款周期,甲方说 “必须 30 天内付款”,乙方说 “至少 60 天”,如果能换成 “付款周期根据到货验收速度调整 —— 验收合格后,若乙方提供完整发票,甲方 30 天内付款;若验收有问题,待整改完成后再付款”,就给了双方缓冲空间。预留弹性不是让步,而是考虑到实际执行中的变量,让协议更具可操作性。毕竟谈判的终点不是签合同,而是合同能顺利落地,双方都能拿到预期的结果。

实战:3个落地工具

原则是方向,工具是路径。在工作坊中,我们会通过具体工具,帮参与者把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这些工具不复杂,但需要结合场景反复练习,才能内化成习惯。

第一个工具是 “BATNA 定位法”。

BATNA 是 “最佳替代方案” 的英文缩写,简单说就是 “如果这次谈判谈不拢,你还有什么选择”。比如谈供应商合作,你的 BATNA 就是 “备选供应商的报价和服务条件”;如果没有备选供应商,你的谈判就会很被动,很可能被迫接受对方的苛刻条件。在工作坊中,我们会让参与者做 “BATNA 预演”:谈判前先列出自己的 BATNA,比如 “如果乙方不接受 50 万的价格,我们可以选择 A 供应商,他们报价 52 万,交付周期多 3 天”;再预估对方的 BATNA,比如 “乙方的备选客户可能报价 48 万,所以他们更希望和我们合作”。明确双方的 BATNA 后,就能判断谈判的 “弹性空间”—— 如果你的 BATNA 比对方好,你就有更多主动权;如果对方的 BATNA 更好,你就要提前调整策略,比如强调合作的长期价值。

第二个工具是 “ZOPA 绘制法”。

ZOPA 是 “谈判区间” 的英文缩写,指 “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范围”。比如甲方的预算是 45 万 - 50 万,乙方的报价底线是 48 万 - 55 万,那么 48 万 - 50 万就是双方的 ZOPA,只要在这个区间内,就能达成共识。如果甲方的最高预算是 47 万,乙方的最低报价是 48 万,就没有 ZOPA,此时要么调整需求,要么寻找新的利益点。在实战模拟中,我们会让参与者用表格列出自己的 “最低可接受值” 和 “理想值”,再通过提问挖掘对方的范围。比如甲方问乙方 “如果我们把合同期从 1 年延长到 2 年,价格能降到多少”,乙方问甲方 “如果我们增加免费培训服务,预算能否稍微放宽”,通过这种互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 ZOPA。很多时候,谈判陷僵局不是因为没有 ZOPA,而是双方都没说透自己的底线,导致错过共识区间。

第三个工具是 “利益重构矩阵”。

这个工具用来梳理双方的 “显性利益” 和 “隐性利益”,找到重叠点。显性利益是表面的需求,比如 “降成本”“提效率”;隐性利益是背后的诉求,比如 “获得领导认可”“避免风险”。我们会让参与者画一个四象限矩阵,左边是 “我方利益”,右边是 “对方利益”,上面是 “显性”,下面是 “隐性”,然后逐一填写。比如市场部和销售部谈推广资源,市场部的显性利益是 “获得 50% 的推广预算”,隐性利益是 “通过推广提升新品知名度,完成 KPI”;销售部的显性利益是 “推广资源向成熟产品倾斜”,隐性利益是 “提升成熟产品的销量,拿到提成”。此时可以重构利益:把推广资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新品试销(满足市场部 KPI),试销数据好的话,后续加大推广(满足销售部提成需求);另一部分用于成熟产品的节日促销(稳定销售部业绩)。通过这种方式,双方的显性和隐性利益都能得到满足,比单纯争预算更有效。

设计:工作坊的共创逻辑

很多人觉得 “谈判能力是天生的”,但实际上,谈判是可以通过实战训练提升的。而 “共创工作坊” 和传统培训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 “老师讲、学员听”,而是 “学员练、一起悟”,核心是三个设计逻辑。

第一个逻辑是 “场景化模拟”。

工作坊不会讲空泛的理论,而是直接用企业的真实场景做案例。比如针对采购部门,模拟 “供应商涨价谈判”;针对跨部门,模拟 “资源分配谈判”;针对商务团队,模拟 “客户合同谈判”。参与者会被分成小组,分别扮演 “甲方” 和 “乙方”,带着真实的目标去谈判。有次为一家科技公司做工作坊,模拟 “技术部和产品部谈需求排期”—— 产品部要上线新功能,技术部说排期满了。一开始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产品部说 “用户催得紧,必须下个月上”,技术部说 “现在加需求,之前的项目就要延期”。后来通过 “利益重构矩阵” 梳理,发现产品部的隐性利益是 “给用户一个明确的更新预期”,技术部的隐性利益是 “避免排期混乱被领导批评”。最后双方达成共识:先上线核心功能,非核心功能延后两周,同时产品部向用户说明 “分阶段更新”,技术部调整排期后同步给领导。这种模拟不是 “演戏”,而是把日常工作中的矛盾搬到现场,让参与者在实战中试错、调整。

第二个逻辑是 “即时复盘迭代”。

每次模拟结束后,不会直接进入下一轮,而是先做复盘。复盘不是 “批评谁做得不好”,而是一起分析 “刚才的谈判中,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我们会引导参与者问三个问题:“刚才我哪些话让对方愿意沟通了?”“对方的哪个需求我没注意到?”“如果再谈一次,我会调整什么策略?” 有个参与者分享,第一次模拟时,他一上来就说 “我们的底线是 50 万,不能再高了”,结果对方直接反驳 “50 万我们做不了,不谈了”;复盘后他意识到,应该先问对方 “你们的报价包含哪些服务”,再逐步引导到价格上。第二次模拟时,他先了解对方的服务范围,发现有个非核心服务可以砍掉,最后价格顺利降到 50 万。即时复盘能让参与者快速发现自己的谈判惯性,比如 “喜欢打断对方说话”“总盯着自己的目标”,然后在接下来的模拟中刻意调整,比单纯记笔记有效得多。

第三个逻辑是 “共创解决方案”。

工作坊的结尾不是老师给 “标准答案”,而是让参与者分组,结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共创 “谈判行动手册”。比如制造业的采购团队,会总结出 “供应商谈判的 3 个关键步骤”:先确认对方的产能(避免后续供货不足),再谈价格(结合订单量),最后明确售后责任(降低风险);互联网公司的跨部门团队,会总结出 “资源谈判的 2 个前提”:提前同步需求优先级、明确协作后的收益分配。这些手册不是通用模板,而是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的,落地性更强。有个团队回去后,把共创的 “谈判话术清单” 贴在会议室,每次谈判前大家一起看一眼,比如 “不要说‘你必须怎样’,要说‘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慢慢养成了双赢的谈判习惯。

落地:避开2个执行难点

掌握了原则和方法后,很多团队还是会遇到 “落地难” 的问题 —— 在工作坊里做得很好,但回到实际工作中,又变回老样子。这不是方法没用,而是忽略了两个关键执行点。

第一个难点是 “临场思维切换”。

很多人知道 “要聚焦利益”,但谈判中一遇到压力,就下意识回到 “对抗模式”。比如对方说 “你们的价格太低,我们做不了”,本能反应就是 “那你们再降一点,我们就签”,而不是 “你觉得价格低,是因为成本压力大吗?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降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 “提前做‘思维锚点’”—— 谈判前花 5 分钟,在纸上写 3 个关键词,比如 “共同目标、利益、弹性”,谈判中如果感觉要陷入对抗,就看一眼关键词,提醒自己切换思路。有个采购经理分享,他每次谈价前都会写 “长期合作”,当对方态度强硬时,他就会说 “我们希望和你们长期合作,这次如果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后续还有更大的订单”,这句话能快速让对方冷静下来,从对抗转向协作。

第二个难点是 “团队认知统一”。

如果谈判团队内部意见不一致,比如采购经理想 “长期合作”,但老板要求 “必须降本 20%”,谈判时就会很被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 “谈判前开对齐会”。对齐会不用太长,15-20 分钟就行,重点确认三个问题:“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每个人的分工是什么?”“遇到分歧时听谁的?” 比如谈一个重要的供应商合作,对齐会明确 “目标是‘降本 15%+ 保证供货稳定’”,采购经理负责谈价格,供应链负责人负责谈供货周期,遇到分歧时以 “供货稳定” 为优先。这样谈判时,团队不会互相拆台,而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有个企业之前因为团队认知不统一,谈崩了三个供应商,后来坚持开对齐会,谈判成功率提升了 60%。

写在最后

双赢谈判不是 “高情商话术”,也不是 “各让一步的妥协”,而是一种 “协作型思维”—— 承认对方的需求,找到共同的利益,一起解决问题。“双赢谈判实战共创工作坊” 的价值,不在于教多少技巧,而在于帮参与者打破 “零和博弈” 的思维定式,在实战中养成 “一起赢” 的习惯。

对企业来说,内部跨部门的协作效率、外部供应链的稳定程度,都离不开双赢谈判能力。当采购部门能和供应商一起降成本,当市场部和销售部能一起抢市场,当技术部和产品部能一起满足用户需求,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会提升。毕竟,商业竞争的终极不是 “打败对手”,而是 “建立更多协作伙伴”,而双赢谈判,就是建立协作的最好桥梁。

(信息发布:企业培训网  发布时间:2025/10/27 21:21:55)
绩效考核暨KPI与BSC实战训练营
版权声明:
1、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2、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企业培训网立场,本网站不对文章的真伪性负责。
3、本网刊发的各类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转载刊发仅为网友免费提供管理知识与资讯,不以赢利为目的。
4、用户如发现本网刊发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权方面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站经核实后将进行相关处理。
企业培训导航
·按培训课题: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生产管理
研发管理
营销销售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职业发展
高层研修
标杆学习
认证培训
专业技能
·按培训时间:
一月课程
二月课程
三月课程
四月课程
五月课程
六月课程
七月课程
八月课程
九月课程
十月课程
十一月课
十二月课
·按培训地点:
北京培训
上海培训
广州培训
深圳培训
苏州培训
杭州培训
成都培训
青岛培训
厦门培训
东莞培训
武汉培训
长沙培训
最新培训课程
年度培训计划
企业培训年卡
企业培训专题
爆品战略
国际贸易
股权激励
领导执行
战略规划
学习华为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产品经理
采购管理
生产计划
供应管理
精益生产
现场管理
车间管理
仓储管理
营销创新
客户服务
谈判技巧
销售技巧
微信营销
电话营销
网络营销
客户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试
劳动法规
薪酬管理
绩效考核
培训体系
团队建设
内部培训
档案管理
内部控制
纳税筹划
非财培训
应收账款
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产培训
中层经理
商务礼仪
沟通技巧
班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训需求 | 网站动态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企业培训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推动企业进步,助力企业腾飞!
客服电话:010-62258232  QQ:25198734  网站备案:京ICP备06027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