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广商学院首席培训讲师谭小芳,预定谭老师品牌管理课程,请联系13733187876)
前段时间,通过王立群教授解读曹操与“人才”二字之间的关系,谭小芳看到了中国文字与词语的组合之道。我突发其想——希望借助说文解字,来分析“品牌”这个词语的组合之道,进而来看清楚什么是品牌的真意:
“品”由三 “口”写成,蕴含了朴素的哲学观:关于品牌,我们更多地需要分析的是,“品”字是如何写、由什么构成、蕴意了什么?“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品”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品字由三“口”组成,“口”代表器物之形,以三“口”表示器物众多。
《说文》中记载:“品,众庶也。从三口。”,“品”意为“众多”,后由“众多”引申为“品种、等级”,进而再由“等级”引申为“品评” “品质” “品德”等等。
谭小芳老师认为,品牌管理就是协调三人之口,从“众口异辞”到“异口同声”的管理,这个过程称为“众口合一”的过程。第一个口是知名度,是品牌的第一阶段。第二口是认知度,是品牌的第二阶段。第三个口是认同度,是品牌的第三阶段。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美誉度,有了美誉度,品牌才有真正的价值。
一个汉字,一组词语其所蕴含的自然定律是无价的。“品”与“牌”分开后,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结果更不会相同。同样,“品牌”也是如此。
谭小芳老师看近段时间的汇源和三鹿事件,都在清醒地提醒我们——中国,离真正的品牌大国还远得很。“痛并成长着”,这就是目前我们“民族品牌”生存的现状,这就是我们“中国制造”目前的尴尬。
我们可能有几个品牌能进世界500强了,可是,有几个品牌能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和尊重呢?没错,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家只把品牌当“牌”打的,而没有什么“品”不“品”的限制,产品品质,连同人品,都快被丢在爪哇国去了。
没有了道德底线,还有什么“品”呢?还能讲什么品牌呢?过去一些年,我们没有了信仰,现在突然发现,我们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这样做企业,哪里还有什么品牌价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