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额逐年增加,利润却没有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上升;有人做事,没人管事;小问题没人汇报,大问题却互相推诿;员工积极性减弱、办事效率低;财务管理混乱;质量不过关,客户频频退货……金融危机的侵袭,让中小企业的这些管理问题更为凸显。
大多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企业管理基础训练的中小企业主们,显然亟须摆脱“业余选手”的身份。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广州欧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小企业主们必须有意识地从一个营销的研究者、开拓者,向管理的研究者、模式的开拓者转型。
曾伟语录:
●即便没有这场危机,很多企业也已经出现了越大越亏的现象,这就是一种征兆,意味着现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一个扩张的顶点,到这个点上,便难以盈利。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进行彻底改变,迟早要被市场淘汰。因为这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是一种体力消耗下的硬撑。
●管理变革正常的阵痛过程导致了各方的猜疑,根本的原因是杂念造成的。佛教徒在进行“内观禅修”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奇妙的身心变化过程:刚开始盘腿打坐,非常疼痛,为了摆脱痛苦,人们一般都会改变姿势,但过不了多久,新的疼痛感又会产生,最后,动来动去都解决不了痛苦。这时师傅会告诉你:苦是摆脱不掉的,只有承受,苦才能消掉。
企业的管理变革也一样。企业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到自身每天出现的问题上来。坚持变革的方向,最终走过变革的苦,达到解脱的彼岸。
战场转移让管理新兵束手无措
赢周刊:您曾以研究学者的身份,深入走访、调研、辅导了珠三角逾百家民企,据您了解,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如何?
曾伟: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可集中概括为“混乱”。这体现在采购、仓管、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的环节上。如订单交期不能满足,质量达不到客户的要求、经营成本太高、模式化程度太低,对个人经验依赖太重等等。而金融危机让这些管理问题更为突显,越来越多深受冲击的中小企业老板已经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有些甚至在借钱做管理。
赢周刊:导致企业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曾伟:现在的中小企业大都是管理的“外行”在办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我最大的担心。今天上午还有一个客户,拿了一大篮水果来说要把公司交给我们。因为他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外行,就好像一个新兵上战场,对于企业要怎么管理,感觉力不从心。
其实国内的企业家在管理上大都还是业余选手,中小企业家就更不用说。他们在商场征战多年,对市场驾轻就熟,是这个战场上的赢家。但在管理上,却一直是输家。
以前企业赚钱,不是来源于管理,而是来源于市场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快速膨胀,尽管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市场上而忽略了管理,但企业只要生产出产品,日子还是过得很滋润。
然而,蓄水池干枯了以后,石头就露出来了。金融危机使企业不断“放水”,利润越来越薄,市场开拓越来越难。生意场上拿到的订单,一碰上被退货或来不及交货等管理问题,便面临亏本。
当管理成为能不能赚钱的关键时,企业之间的战场便从营销变成了管理。因为以前没有重视管理,当战场转移时便束手无措。说到底,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是指挥者、主帅、企业家、老板,但他们都是一些管理上的新兵。
老板不能把荒山包出去坐等别人把它变成金矿
赢周刊:中小制造企业如何着手进行管理变革,来应对目前的经济寒冬?
曾伟:管理变革要从两个地方切入:一是习性的改变。二是企业运作模式的建设。一个人一个事,人从习性上抓,事从模式上抓。
比如说,企业里谁都不服谁,每个人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缺乏恭敬心,这也是管理难做的根源之一。这首先要从老板入手。老板要自律,树立形象。让员工知道:老板是说到做到的。对员工、下属也要这样去要求。哪怕是对掌握企业关键技术、关键资源的人,也要一视同仁,企业要有付出代价的心理。
而要找到适合公司的运作模式,需要老板对管理有研究精神。但问题是,中小企业老板在产品技术、市场花了不少心思,却甚少在管理上进行研究。有的企业老板不愿甚至逃避去研究。更不会把一个工厂当成艺术品一样去对待。他们总以为找一个职业经理人,便能把问题交由他解决。
赢周刊:但很多企业老板引进职业经理人,不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将其他公司的成功模式复制过来?
曾伟:引进职业经理人,要在企业模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企业的模式还不成熟,引进职业人很难发挥多大的作用。即便职业经理人想做精细化管理,但中小企业的员工都有个习惯,凡事都听老板的,一旦出了什么事,最终还是找老板。
如果老板不带头参与研究管理上的问题,职业经理人亦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现在很多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总寄希望于职业经理人来帮他们建立、完善管理模式,而职业经验人真正要起作用又必须先要有模式,这就存在矛盾。
就像开拓荒地一样,把荒地开垦完,把树种上去了,你请个人帮你管林子还不容易?现在问题是,很多老板想把荒山包出去,希望别人把它变成金矿,也不管是不是该往荒山添点肥料加点水。
只有带着大家开山造林,形成真正的果林后,交由别人管才能省心省事。很多老板就是不愿意吃中间这一段苦:带着人开拓荒山。企业搞管理变革会经过一个苦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苦的过程,管理变革就不可能成功。
中国企业缺乏批判精神
赢周刊: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咨询公司的服务期内进行了管理变革,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管理咨询公司的人离开后,面对新问题仍然束手无措,原因是什么?
曾伟: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能够改变,是因为咨询公司的人能够按照新的模式去改变他们。一旦咨询公司的人撤走,企业里就没有人是新模式、新制度的代表,导致管理变革缺乏可持续性。
我们最近推出一个新的制度——“内部咨询师制度”,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推出的。从企业内部挑选三个中高层干部(一个高层,两个实操的中层干部),全程参与企业的管理变革,并与咨询公司的培训师一起,每周一回到咨询公司总部探讨问题及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看问题的眼光。六个月下来,这些经过培训的中高层领导,基本都具备咨询师的资格,在我们撤走以后,能够保证管理变革的可持续性。
二是企业内部自我改善的能力不足。如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面临的新问题、流程都不一样了。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具备研究问题的能力,然后按照三九控制法的原则不断调整改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等着我们拿现成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企业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家都麻木了,说到底,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日本企业的反思精神比我们强得多。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坐下来一起探讨,而中国缺乏这种反思、批判精神。
人物简介:
曾伟,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本土最大的制造业咨询机构广州欧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学界称之为“中小私企研究第一人”、“中国中小工厂控制之父”。他所创造的“中国精益管理模式——三九控制法”,对中小企业管理落后状况的全面改革,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解决方案。
作者:赢周刊记者 陈纯丽 来源:《赢周刊·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