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总不乏思想火花频出、真知灼见不穷的风云际会,也不缺少对宏观大势纵横捭阖、对行业内外指点江山的群雄聚首,时刻折射着这个行业的激情与思考。但是,2009年7月1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场高峰论坛,却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这样一次际会,把地产界、学界、管理界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力图深入探讨当下正影响着地产企业未来的管理问题。而这次创新,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发展的20多年里,似乎一直书写着一个不变的逻辑:土地、资金是两个支点,几乎是房地产企业的“任督二脉”,在它们背后,又经常有着“政府关系”这个要素做支撑,以确保二脉的畅顺,延续房地产企业的生命。这条被大多数地产企业认定为颠扑不破的逻辑,指引着企业创业、发展乃至壮大,无遇险境,则顺风顺水,一路走来,鲜闻地产企业精探自身运营逻辑及管理精神。
然而,一场国际金融海啸的来袭,使过去被淹没在水下的第三个地产企业发展支点——管理,浮上水面,而这个支点,其实一直应是企业的基本支点,只不过,在“土地为王”或“资金为王”的发展理念下,它被冷藏了。今天,几乎每个对未来抱有信心、力图走得更远的地产企业,都开始认真思考作为一个企业本体,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运营水准,在把握精准企业战略的基础上,摆正适合当下、前瞻未来的姿态。
其实,与其说这是宏观大形势发生变化导致的巨变,不如说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亦是中国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然。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回过头来看会发现,一些先行者一直都没有停止对企业治理水平、企业运营高度的探索,它们从没有同行可以借鉴、只有向外行业高水准企业学习开始,到结合自身行业、企业发展特点趟出特色发展道路,再到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必须重新定位乃至调整战略、管理模式,这其间的道路充满着细节与曲折。这些宝贵的管理经验与企业发展心得,都需要行业分享。
与此同时,那些后进的地产企业里,虽然不乏投机者的身影,但能活到今天的多是有着正确企业姿态的房地产公司。它们是“不幸的”,没有赶上大把捞票子的“傻赚钱”时代,或者赶上了前两年的高歌猛进期,但又从高点坠落,尝到了失去的滋味;它们是幸运的,虽然没有很长的企业发展史、没有经历大风浪的洗礼得以沉淀经验教训,却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低谷得到锤炼,从而在企业的发展早期就能得到夯实企业管理基础的机会。这种企业不在少数,它们已经认识到管理这个支点的重要性,不但希望能向同行标杆取经,也希望得到在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界大师与高手的指点。
就在身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发展经历的地产企业,都共同关注管理水平、追求管理效益的时候,管理咨询界也同时注意到了地产行业的需求。这当中,既包括一直见证中国地产企业发展、参与它们战略规划与组织运营的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也包括国际上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国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对地产企业有着深入的了解,它们其实也一直在做着一件工作,就是从不同维度沉淀了中国一些地产标杆企业的管理经验,又从不同广度搜集了中国多数中小地产企业的管理教训,这些对今天的地产业,颇有裨益。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它们或长于战略,或长于人力,或长于其他,都有着丰富的全球企业管理案例库。它们过去多服务于成熟行业的大型规模企业,如今亦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地产企业。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图景,上述标杆企业、有追求的中小企业、国内国际管理界都可以在一个共同目标下找到相契合的结合点,这个点一旦找到,就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提升房地产企业过去落下很多的管理课成绩。
于是,我们不仅需要管理意识的共识,更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聚首达成共识的机会。
首届“中国房地产管理高峰论坛”就是这样一次发端。我们所期待的主角,从标杆企业到有追求的后来者,到中外管理界、学界人士,共同完成了一次聚首;从战略管理到人才管理,再到客户关系管理,这些地产企业最关心的管理话题,一一言及。既有分享,也有碰撞;既有生动细部案例,也有提纲挈领理论。因为这只是一个开始,所以我们必将在接下去的时间里,继续为地产企业管理提升付出努力,更多聚首与交流,更多研究与探索,积跬步以至千里。
不管理好自己的现在,就注定只能拥有朝不保夕的未来,而确保未来的钥匙就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我们已经看到,更多的企业在运用这把密钥,更多的人在关注地产正规军的成长。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房地产行业管理时代的进程。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