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识别用工风险,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分析、预测用工风险。因为识别用工风险,是指在发生用工风险时,对该风险予以分析判断,是否属于用工风险,还是别的什么风险。而这时认识用工风险,已经只有考虑如何降低该用工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把用工风险危害降至最低。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种考虑用工风险的方法,是端局控制,是即成事实后的补救,不但造成的损失,而且补救难度也很大。
我们要考虑发生用工风险的补救措施和方法,但是,为了减少用工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低危害补救难度,减少发生因用工风险而耽误的时间,我们应该把用工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防范和回避上。这就是分析、预测、防范用工风险。
分析用工风险,首先要知道用工风险的种类、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环境。用工风险种类,包括:1、管理风险。包括:管理方法有效性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方法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过程风险。管理内容又包括:战略管理、配置管理、激励管理、使用管理;2、管理方法手段许可性风险,这一风险与法律适用风险有着相似之处;3、法律实施风险;4、管理与操作行为风险;5、潜在权益风险。对用工风险的种类了解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快速地发现用工风险,也就能做到及时的预防和防范工作。
了解了用工风险的种类,我们还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寻找这些风险,虽然可能不存在。用工风险存在于每一个员工管理环节中,只要存在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有可能存在用工风险。而确定各管理环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准确确定管理环节,应该以管理流程为线索,分离每一个工作范围,在双方履行权利义务的过程中寻找用工风险。虽然,这样寻找用工风险,可能会麻烦一些,但是比起面对那无法弥补的能导致企业消亡的用工风险来讲要容易得多了。
分析确定员工管理流程和工作范围,确是很困难。我们可以请求或者委托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来协助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借助目标实现模型来分析每个流程上的工作范围。
目标实现模型,是在以实现既定目标为目的,展现必要的程序排列之间、实施手段与阶段性及整体目标之间逻辑关系的平面图。
目标实现模型包括: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方法、纠偏方法等内容。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只有总目标的阶段性分解可视为阶段性目标,其余均为方法和手段。如,企业招聘员工必须验其劳动合同终止证明,这就是法定条件;企业聘用员工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是法定程序。
纠偏的目的,在于即保证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在我们实施实现目标的方法时,不可避免地会给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风险,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避免风险或者降低损失。如企业聘用的员工技能水平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企业就会对其进行培训,这个培训虽然是为了让员工更好地承担岗位工作,但必会给企业增加成本支出,那么这个成本是否可以避免、或者可以减少、或者可以提高它的效率呢?这些均是防范用工风险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目标实现模型,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控制,也即是对管理风险的控制,管理风险越小,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就越小,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于行业差别、企业差别、员工差别,现在企业用工环境极其复杂,或者能借助一套好的方法分析员工管理风险,或者就需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根据实际运作收集员工管理风险,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有经验人的也有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也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所以一套好的分析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作者张立兴,了解作者详情请点击:Http://www.71peixun.com/Html/pxjs/093312218359565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