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价值论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属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范畴,由于价值论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所以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价值论的一些内容。国内对价值论问题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社科院的李德顺教授,下面的介绍主要是直接引自李教授的相关著作和文章。
价值论,是关于价值及其意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而“价值”一词的含义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可重视的”,和日常用语中“好坏”的“好”一词极为相似,“好”和“坏”合起来,正是包含了正负两种可能的一般“价值”的具体表现。将“价值”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而正式采用,首先是在经济学中。经济学中的“价值”表示商品交换的社会尺度,即交换价值,其货币形式就是价格,与使用价值相对。与经济学中的涵义不同的“价值”,即与这个词的原意更为接近、更广泛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个兼有“好”、“有用”、“善”、“美”、“宝贵”、“重要”、“有意义”等意思的概念。关于这种意义的“价值”,在哲学及伦理学和美学,在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和科学技术中也日益被普遍采用。所有这些关于价值的问题中,必然有一个共同的、一般的本质,对于这个一般的本质来说,所有具体价值都是它的特殊和个别。通过把各门具体科学和各个具体生活领域中所说的“价值”加以概括,提取其中共同的基本含义,就形成了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即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
价值不是存在和关于存在的知识本身,而是它们对人的意义。宇宙自然界原本无所谓价值,它们只是存在和运动着,只有人的加入才产生了意义。举凡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因为有了人才发生的,一切事物对人的“意义”,用人的立场和眼光来看有“好坏(真假、善恶、美丑、利弊等)之分,并且总是要人们费尽心思去判断、权衡、取舍的一切现象,就都属于价值。价值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尺度描绘出来的天地,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人化”和“为人”的世界。
“价值论”联系着一种“主体论”的思维视角和方式,它是从主客体的实践关系,即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方面来考察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客体的价值本质上是客体(存在、属性等)同主体尺度(需要、能力等)的关系。客体在什么方面、什么程度上能够满足(或否定)主体的需要,在什么方面、什么程度上适合(或不适合)主体的能力,从而形成对主体生存发展的实际(正反向)影响,它对主体就有什么价值。在这里,“价值”已经不是被看作客体本身的某种固定“属性”,而是主客体关系的一定内容,是这种“关系”的特定质态。它成了一个主体性的关系范畴。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思考价值问题时,已经不再是、或者主要不是根据“客体是什么、有什么”来判断它的价值,而是根据主体的尺度,用主体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实现什么”来界定和判断。
价值属于科学认知,即对人类生活中的客观现象(事实)加以解读和描述的问题。价值论是关于客体对于主体之利弊的知识(主客体关系的知识),它的内容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评价和选择,其目的是弄清事物是否对主体有利,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价值论以利于主体为出发点,以选择为归宿,它强调从主体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强调主体意志。(徐飞、高隆昌:《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68页)
从我们前面描述的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看到,管理过程中很明显地体现着主体的目的和意志,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主体对客体的判断、选择和评价,因此可以说管理过程中充满着价值论问题,因而哲学中的“价值论”方法,也必然成为管理学的强大工具,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价值论”特征也是管理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二、管理有何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管理有什么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活动对主体来说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从《现代汉语词典》对管理的三条解释内容来看,管理的对象(客体)是无所不包的,既可以是某项工作,也可以是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等等。同时我们也知道了管理活动始终体现着主体的目的和意志,是主体实现自己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管理就是人们的一种目的性活动,任何人要实现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管理这个途径。
三、管理如何用?
那么,管理如何用呢?也就是什么是普遍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呢?
其实前面我们对管理过程的描述就是管理方法论,这里再重复一下:首先通过授权形成一个明确的主客体关系(确定任务),主体通过对客体自身规律的研究并结合授权者的要求形成一个方案(目标、决策),主体根据这个方案按自己的意志控制并改变客体(实施),客体在自身规律的支配下进行活动(对抗),主体制定一个行为规范将客体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主体对客体的行为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客体的行为与主体的意志逐步趋于一致(文化),从而使主体的目标得以实现。
由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更多的是对组织的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因此这里有必要进一步介绍一下以人为管理对象的普遍方法。
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方法与上面对一般客体的方法是一致的,只不过将其中“对客体自身规律的研究”替换为“对人性假设的研究”,具体的管理方法因对被管理者的人性假设不同而不同,西方的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文化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发展阶段,从而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流派。我们认为,既能涵括上述所有假设,又符合管理发展趋势的是“主体人”假设,主体人假设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行为主体,都有成为主体的需要和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