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有句谚语,叫做“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付工资”,说的是前苏联体制下工厂中存在的问题。不幸的是,在我国企业中,“我们假装在干活,他们假装在执行”的情况却继续存在。网上“中央的决策出不了中南海”的讥言不足为凭,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普遍存在当是不争的事实。民间早有“歪嘴和尚念歪了经”之说,这种现象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就是假执行,或者叫企业中的“伪相”。假执行的存在让企业家们倍感头痛,人称企业出现的执行力危机正源于此。
每个立志于实业而又认真负责的企业家,每个脚踏实地而又想实现人生价值的经理人,都希望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能够令行禁止,都希望既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举措能够得到完美的贯彻落实,都希望在企业内部有很强的执行力。当他们做出了自信是正确的决策之后,当然希望取得预期的结果。但是当事实并非和自己预想的那样顺利的时候,很自然会想到是在执行中出现了问题。一般说来,投资者选择投资原本是冲着一个不错的项目和美好的前景而来的。在公开而又规范的投资环境制约下,包括公司在内的各种企业的经营决策也应当经得起一定范围内的公众检验。也就是说,企业成立之初目标方向是正确的、方案本身是完善的,而正确的决策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正是执行环节出了问题。这种宏观和善而微观邪恶的假设,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也是压在业界挥之不去的梦魇。也许正因为如此,前两年关于强调执行力的管理类书籍倍受青睐,《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错口》之类被热炒了一阵子。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经书”竟是以“伪书”的面目而畅销的。
管理者关注执行力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把企业陷入困境的管理问题都归罪于缺乏执行力也失之偏颇。高深的管理问题已经被专家们演绎的玄而又玄,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的经验多经过善意的润饰和不经意的夸张,既便剔除媒体“炒作”的成份,我们也难以通过推广他们的经验而“克隆”成功。走向成功的道路只有从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而决策或者制度的奏效与否并非只是要么被执行要么被执行那样简单,如果说在西方的文化氛围中执行者的“理由”、“借口”多是为了不执行的话,而在东方色彩的文化背景下大多数的执行者绝非如此“愚蠢”。是的,在劳动力资源丰厚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放言“中国人多得是”,谁不听话就让他走人,员工几乎无法在老板面前说不,对老板的指令拒不执行的虽然不是没有,也较为罕见。既使对老板的指令不满意,执行者多数也不会当面表现出来,但这不等于在老板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不会进行扭曲。因而中国企业中的问题恰恰不是没有执行力,也不全是下属没有能力,不会执行,不善于执行;而是因为执行力产生了扭曲。而且这种执行力扭曲,并非由于对既定决策的误解,而是故意的曲解,是假执行所致。执行者也许会看老板的眼色行事,甚至投其所好,这不过使得各种假执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罢了。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还能去强化执行力吗?
问题在于,执行最基本的意义是一种了解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的方式,有其独立存在的含义。当既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举措交由执行的时侯,还有一个灵活掌握的问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部属的主观能动性,管理者不得不进行二次或者多次的授权或者分权,需要区分机械执行与灵活执行的界限。有时候机械执行也可能是一种故意扭曲,这时需要灵活;但灵活也可能是偏离方向的“灵活”,正好被下属不正当的扭曲。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同时面临着放权让执行者发挥创新精神和收权对付执行力扭曲这样的双重任务,在洞悉能否执行的同时还要分清真假执行。如果说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拥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不听话就走人(或靠边)”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那么分清执行的真假就应当成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假执行的存在决非危言耸听,玩文字游戏。事实上,企业被扭曲的执行力往往很强大,已经使得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不得不考虑执行力的对抗问题,其对企业管理的现实危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执行力不仅存在一个要加强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识别真假的任务,当执行力被假执行严重扭曲的时候,执行打假则应当成为经理人加强管理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