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美国专利获得量排名中,佳能集团以1828件专利数名列第二位,连续十四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三甲位置,累计专利数仅次于IBM公司。
这样的成果后面,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佳能每年以销售额的8%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并计划今后把用于研发的投资,在2004年的基础上再提高80%,也就是说将要达到每年5000亿日元的规模。即使如此,佳能现任总裁御手洗士夫仍不无惋惜地说:“回顾过去,我惟一的遗憾就是未能在研发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
不断涌现出来的自有技术为佳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最终实现了佳能现在多元化的产品格局。
新技术开创新产业
提起佳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照相机。没错,佳能的确是从照相机起家的。1933年,在妇产科医生御手洗毅的资金帮助下,从孩提时代就喜欢琢磨相机的吉田五郎、内田三郎和前田武男三个发烧友,一起在东京的一间三层木板房公寓里创立了一家精机光学研究所,这便是佳能公司的前身。第二年,他们试制出了日本第一台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这也是佳能提出的第一项知识产权实用方案。从那时起,佳能就意识到了研发的重要性,也为佳能成为技术型企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进入市场复印机市场,70年代末期投资打印机,凭借着技术优势,佳能的消费群体不但由相机发烧友发展到了办公一族,并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影视播出设备以及医疗设备等许多专业领域同样获得了成功。
而一直以来,佳能采取的最基本的经营战略就是,采用自己的技术进行革新,开拓新市场。这种将新产品与研究独创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研发作风,从佳能创业以来就没有改变过。现在,这种战略更加突出。
“一般来说,以某项技术为基盘,再开拓这项技术,派生出新型产业。一方面发展自己已拥有的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新技术,开创新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追求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经营战略。”御手洗士夫曾这样说过。
自从1995年,御手洗士夫掌舵佳能以来,便一直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出“加快产品研发”的集团战略。这使佳能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掌握了自有技术,因此得以领先市场,并取得高附加值,获得高利润,而后继续投入研发,形成了以技术力为龙头的良性循环。
为了对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佳能的产品开发路线也做出了调整。
关键技术的反复使用一直是佳能的传统,比如,为制造普通纸复印机而开发出来的电子照相技术,现在,不仅应用于普通纸复印机,在这之后的激光打印机、数码全彩色复印机都运用了这项技术。
但是,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如果还像通常那样,先进行关键技术开发,再转到产品开发,每件产品都需要3年时间才能开发出来,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佳能的“产品开发部队”一改以往的做法,他们从侧面观察关键技术开发状况,根据情况适时地运用到产品的开发中去。新的做法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
目标:“非消费者”
将技术转化为专利,并最大限度地活用这些知识财富,可谓是佳能的看家本领。而这些技术也正是佳能颠覆竞争对手、领先市场的有力武器。
1934年9月,从佳能提出第一项照相机开发实用方案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光学器械制造公司,同时也是相机制造公司——尼康,已经取得当时大多数的照相机相关专利。如何回避这些已经是别人的专利,是当时佳能创立者面对的最大难题。
十几年后,当佳能欲进军复印机产业的时候,美国施乐公司也是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相关专利。
从195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开始,施乐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就一直保持着在世界复印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施乐也几乎成了“复印”的代名词。为了阻止竞争公司的加入,施乐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500多项专利,几乎囊括了复印机的全部部件和所有关键技术环节。
面对施乐公司强大的实力和几乎无懈可击的专利保护壁垒,佳能却没有望“机”兴叹。一方面,佳能力求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广泛展开对施乐复印机用户的调查,终于发现了施乐的“软肋”——一些现有客户对施乐的复印机抱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体积太大等等。最后,佳能决定抢先占领更有发展前景的小型复印机市场领域,佳能花了三年时间开发出了自己的复印技术,又用三年时间生产出了第一款小型办公和家用复印机产品。虽然佳能这款复印机算不上完美,但他改变了复印机专人操作的历史,让更多人用上了复印机,并最终破坏了复印机市场统治者——施乐的统治地位,也令世界开始对佳能刮目相看。
1968年,佳能发表了复印机开发的提案后,向施乐提出了“希望在缔结秘密条约的基础上,派遣技术者参观复印机生产工厂”的请求。请求被接受后,很多佳能的技术人员来到了施乐。同时,施乐也向佳能的考察队伍了解信息,计划将佳能准备申请的专利项目全部提前申请。但是,当时佳能已经拥有大量的专利权,由于害怕佳能会用这些专利权对自己发起反攻,施乐最后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提出了希望和佳能签订“相互供给条约”。
这次事件后,佳能加快了实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步伐,也由此产生了重视自己的专利,在专利交换中再给对手迎头一击的想法。
“如果佳能没有这些专利,那支付给其他公司的专利使用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佳能知识产权法务总部长田中信义说。这种做法同时使佳能随时关注对手,从中发现没被注意到的资料和信息,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佳能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2000年12月,佳能复印机的连结销售额为8232亿日元,假如佳能没有这些专利等无形资产,而要依靠其他公司的技术支持来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话,销售额中3%到5%都必须支付给其他公司。这意味着,佳能2460万日元的利润中,有10%到17%都要损失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