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业部制的企业,始终要警惕“诸侯割据”。一方面,诸侯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惜兄弟相残;另一方面,皇室(集团)的资源支配能力和整合能力会被虚化、架空。
从效率角度说,事业部制的分权经营是好的;但是,从资源角度说,集团的整合能力必须强化,才能切实提高资本获利能力。
搞事业部制的企业,始终要在分权和整合、资源和效率等方面权衡利弊。
当松下的事业部数量达到200个时,已经没有一个社长或董事长或CEO能够代表集团来行使整合者权力了。企业的失控就是必然的了。企业以产品为准绳设计出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架构,已经是昨日黄花,过时了。
松下的这次变革,依据在于:把建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从“产品”改变到“事业领域”。就是在战略上把“产品”分门别类,把功能类似的产品归纳到同类业务中去,然后,按照业务种类(既事业领域),重新划分经营单位,组建新的权责体系。
有一点是所有企业都要注意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由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和资本股本结构决定的。不同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就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不问产业、资本的结构的区别,而单纯模仿别人优秀的组织结构,肯定是行不通的。
松下的新架构和运行机制
松下高层在解释新的企业架构时,这样说:
“在21世纪我们将废除所有的事业部,并在原有14个小事业领域的基础上重组为相关的四个大的事业领域——松下集团的目标是建立相对独立的4个分社体制,各分社实现研究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一条龙的自我经营体系。”
“这是松下集团成长最关键的战略方向转变,也是2000年中村邦夫提出的创生21世纪方案中最为关键的改革。”
松下(中国)公司总经理浅田隆司介绍,彻底的事业重组,是要把200多个事业部的资源支配权收归回来,交给4个分社统一控制,再由分社将开发资源集中投放在具有成长前景的领域,从而保证对产业两端的兵力;这样就排除了集团内部的事业重复和竞争,在各事业群体当中重新构筑合理的组织体制;14个小事业领域再构筑自我完结型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运营体制。
浅田隆司把这称为“三个基本方针”。
“三个基本方针”带出的是“四个事业领域”即4个分社。在松下所设计的14个小事业领域中,AVC(视频)、固定通信、移动通讯、车载电子设备、系统被划为AVC网络领域;家庭电化住宅设备、照明被划为家电产品领域;健康环境系统、FA(工业自动化系统)被划为产业设备领域;马达、电子产品、电池、显示器设备、半导体则划为元器件领域。
在中村邦夫主导的这场大变革中,分社在新松下权责体系内,将是真正的实权机构。它们一方面承接来自总社的大部份执行权,另一方面又大量回收了原来事业部所拥有的经营自主权。资源支配权基本上掌控在分社一级。总社只保留战略制定、与其他公司之间的合作及企业收购、各业务领域间的调整等职能。松下总部将不再向各业务部门和各分公司下达业务计划指标,而是让各业务部门自行制定计划;同时,修改使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采用资金成本管理(CCM)和现金流等2种指标对业绩进行评估。
总社将从投资家的视角对事业部门的经营进行评价和监督。
松下中国的业务整合
2003年之初,松下提出了一个“疯狂”的目标:到2005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人民币700亿元。而2002年,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约为300亿元。换句话说,松下要用3年的时间,实现销售额翻1.3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