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经历连续四年的低速增长,如今终于跨过1200亿元的销售“门槛”。在2008年前9个月中,除了奥运会和流程创新创造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外,2007年底开始的“家电下乡”,也让海尔受益颇多,海尔投资控股的日日顺电器连锁2008年的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00亿元。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海尔仍然难以独善其身。青岛市统计局提供的信息显示,2008年10月和11月,海尔集团连续两个月的销售收入规模从此前的平均70亿元下降到30亿元内。
然而,在此时,声势浩大的“千日流程再造”却于半途触礁。从去年多位高管的请辞,到近日六位副总裁的诡异下课,外脑专家的纷纷离去,也宣告海尔开创“1+1+N”模式的失败。那么,剩下的500日再造工程将如何进行下去?
为什么这时“千日再造”的半途触礁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近几年海尔已经告别了那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而处在一种徘徊的状态。要不再徘徊,出路在于继往开来。但现在的事实是,“往”难以“继”,“来”也困于“开”,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问一个问题:海尔还要徘徊多久?
为什么“往”难以“继”?
过往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终将会成为悼词!
所谓“往”,我们说的是过去那些帮助海尔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比如海尔的“五星级服务”模式、海尔的文化理念。
“五星级服务”只是一个不可持续的阶段性结果。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海尔最值得称道当属其“五星级服务”模式,这也是海尔能称雄称霸家电市场,成为中国最知名企业的关键。海尔人对于这一服务模式也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这个服务模式能为海尔带来持续性的竞争力吗?
我们在判断一个解决方案的价值时,很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解决方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还是减少问题,二者的差别可不小。比如我们去测量一个长度,当你选择一个既定的尺子的时候,你无论怎么测量,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叫系统误差。这时候,你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就是在减少问题,因为无论多么精确,也不会超过系统误差范围之内。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换一个尺子。
一般在企业中,都存在研发部门、客服部门。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部门都可以促进这一点。但是差别在于研发部门是解决问题的,而客户部门是减少问题。就是说,当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客服部门的工作能减少问题,但是产品的缺陷是实实在在的,最终需要研发部门完善产品。
所以,海尔的五星级服务一定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不可能持续的为海尔赢得成功。为什么?海尔的服务体系说白了,就是减少问题的,这在产品普遍存在问题的时候,这一点颇有成效。但是,当个家电厂商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以至于根本不需要服务体系支撑的时候,海尔怎么办?
而且,海尔服务逻辑背后的经营思想,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文化”――东西不一定最好,但态度要好,因为态度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另外,海尔的五星级服务只是针对消费者而言的,海尔供应商获得的是另一种待遇,那么,海尔的五星级服务模式与其说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不如说是在利用消费者的不成熟。这是阳光般的“真诚到永远”抹不去的阴影。所以,海尔在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独特消费者价值的提供上,有着不可回避的缺陷。
海尔文化是一个缺少包容、封闭式的自循环系统。在张瑞敏看来,企业管理中需要始终铭记在心的第一条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
正是有这样的对文化在管理上价值的重视,以及文化致胜的成功经验。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跟着张瑞敏走上了哈佛的讲坛。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海尔文化呢?不妨从“千日再造”中的碰撞的角度看一下。
2007年4月,“1000天流程再造”在海尔铺天盖地地展开,在此过程中,为了改善人力资源的状况,海尔开创了“1+1+N”模式。
所谓“1+1+N”模式是指,1名外聘专家,加上1名原来的业务干部,再辅之以“N”个员工共同组建业务团队。海尔集团还为此高薪聘请了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成员担任集团、部门、各本部的助理等职,常年为海尔国际化担任智囊。
该模式出台后,一批“外脑”高管开始成为张瑞敏的座上宾。但目前为止,这些外脑已经纷纷离开,1000天流程创新目前的主导权将重新回到张瑞敏、杨绵绵等传统的管理团队手中。
海尔过去都是自己培养人才。跟张瑞敏一起打拼了十几年的核心管理团队一贯以稳定著称。可以讲,海尔文化是个相当强势和封闭的“自循环系统”,根本无法接收外来的其他文化,并且对外来文化有本能的排斥。不只如此,海尔企业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具体体现在一些管理人员目中无人、不尊重合作方、不善待员工甚至谩骂员工、只报喜不报忧等等。
海纳百川,海的包容性是最大的。“海尔是海”,但现在海尔却不像海。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的过程,强势的文化自然价值巨大。但是如果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包容性、普世性和开放性,那么就不可能形成成熟的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既会无形的、坚定的创造价值,也会无形的、顽固的自我破坏。所以企业文化就存在重塑和重建的必要。无论是危机中的企业,还是成功时的企业。比如郭士纳在拯救IBM时的文化变革,比如杰克韦尔奇为了将GE带上另一个高度而长达11年的文化变革之路。
张瑞敏很推崇福特的一句话,“每一次我听到别人说我成功时,都像听到一次悼词。”,那么海尔的“往”是不是悼词?
为什么“来”困于“开”?
“流程再造”再造的是人的行为,但问题出在人的思想上。
既然,“往”不可“继”了,那么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开来”。如果说海尔的“五星级模式”、海尔文化代表了海尔的“往”,那么能代表海尔的“来”的,就是海尔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流程再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外乎两点:一个是独特客户价值的提供,一个是组织、团队执行力。无疑,流程再造是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海尔的流程再造是什么?
是市场链、是人单合一、是自主经营体等理念。引入市场链的目的是,使每一位普通的员工都成为创新的主体,改变海尔内部的组织结构、人际关系,令企业内部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成为市场关系。
人单合一是市场链思想的一种具体化操作模式,其中“人”是指有老板意识,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单”是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人单合一”就是每一个自主创新的主体与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的合一。
自主经营体是市场链思想的延伸,是建立让企业整体充满活力,让每个员工在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的机制。张瑞敏举了一些产品在海外的自主经营体的例子,他们会把研发部门、营销部门的人员、客户,还有制造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根据当地的需求来开发。这些都指向一点,即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个来源组织、团队执行力的打造,其核心思想是将市场引入企业。
与其说海尔的“千日再造”触礁了,不如说海尔多年的流程再造也触礁了。这是必然的,为什么?市场、企业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是选择市场,还是选择企业这要看交易成本。这在经济学上,已经是常识了。当交易成本下降的时候,当然可以将市场引入企业,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把这叫做“市场的内部化”。但是,这只不过是企业与市场之间平衡点上的移动,不可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海尔选择这样的方式,就要看海尔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有多大了。这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说,海尔流程再造在机制和原理上,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假定原理没有问题,再审视一下这个再造是否可行?
既然要将市场内部化,那么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员工能不能接受市场化的方式。事实上,市场中的人和企业中的人是不同的,市场中的人是商人、是企业家,而企业中的人是职员,中层领导可以像企业家一样思维和行事吗?基层员工有小商小贩那样的方式和劲头吗?显然不能。
为什么?市场精神、文化以及相关知识的缺失是天然的屏障。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农是本,商是末。
第二,中国的科举制度将无数聪明的人引入仕途、权谋,而商人都努力于让自己的后人走上仕途。
第三,中国也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能工巧匠代代相传。但手工制造的知识并不普及,只为一部份人所掌握。
第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等级制社会,中国社会一直靠血缘伦理扩展而成的秩序所维系,后来又从前苏联引进计划经济制度,而且实行了三十年之久,这就是说,契约知识是缺乏的
可见,中国人是缺少大规模制造的工业知识,和大范围长程交换的契约知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让每个人成为市场链的一环,成为自主经营体,现实吗?知识的学习是需要过程的,知识学习也许不难,但难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心态的形成,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形成。人的问题出在思维模式上,而流程再造却是一味的改变人的行为。岂能成功?
所以,人将是海尔流程再造最大的瓶颈。不仅是一般员工,也包括中层。杨绵绵的话就可以体现这一点。她说“海尔是海,但海尔现在这个‘海’太大了,需要大家都当舵手。”这是海尔对于中层的期许。 “目前对于海尔发展来说,人员素养成为最大的难题。”显然海尔目前的很多中层被认为与企业发展匹配度不够。而且很多高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看到,海尔引以为自豪的“往”与“来”的关键部分都存在这个很大的问题。一个企业的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这里的心态包括情感、行为和思维观念,从我们的分析中得知,目前海尔在团队、文化和心态上都是有问题。我们不能轻易的说,这会导致海尔业绩的停滞,甚或海尔的危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海尔在短期内不可能获得突破性的成长。
海尔,还要徘徊多久?天知道!
作者:刘永烜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简称:中人网)www.ChinaHRD.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