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 马瑞民
一、战略创新,殊途同归
二十年前,中国的非公企业还只是一些萌芽和小草,而今天,已经长成一片森林,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有规模的、有竞争力的、有技术含量的\走向国际的非公企业。据全国工商联调查,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收总额为20806.61亿元,户均营收总额41.61亿元。资产总额为15156.93亿元,户均为30.31亿元。而位居榜首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年来,营收额超过1000亿元,PC销量位居全球第三。
这些非公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惊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战略取得了成功。虽然国有企业掌握了政策、人才等资源,而外资企业又坐拥管理与技术两大优势,但中国的非公企业能够审时就势,扬长避短,不断积累能力,最终把企业做大做强。中国的典型非公企业,如联想、沙钢、国美、万向、网易等等,有的能把握市场先机,有的靠管理发展,有的以技术取胜,有的能纵横于资本市场,有的善于整合资源。中国非公企业的战略创新,是世界企业战略发展史上的重要财富,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1、企业渴望发展的动力较大
国有企业和大部分的西方企业看重企业持续稳健发展,他们并不追求迅速的企业膨胀。
而中国非公企业的发展企图心很强。很多非公企业家制订了非常激进的发展规划,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十倍、数十倍的增长,要求企业从一家公司迅速成为多元化集团。这是中国非公企业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他们往往能够后来居上,超越竞争对手。联想、国美就是典型代表。
2、善于把握机遇
中国非公企业特别看重机遇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们一直主动地、持续地寻找机遇而不是等待。即使看到有一点希望,他们也会全力以赴,甚至不择手段。广东很多民营企业就是抓住服务香港出口贸易的机遇取得了发展。
3、注重战术的灵活性
中国的非公企业,经常能够通过一些出其不意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他们的发展路径、竞争手段、营销方式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
4、企业家的直觉与个人经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中国很多非公企业家,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经验,但他们对市场有有敏锐的感觉,眼光独到,对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很准确。许多专家否定的项目,在他们手里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5、成本杀手
中国非公企业多是从小作坊创业起家,为获取市场往往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企业规模做大后也能够较好地控制成本。而价格就成为中国非公企业对付国外巨头的亮剑。
同样,中国企业在战略上,也有着深刻的教训。据统计,中国非公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大量的非公企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昙花一现,成为昨日星辰。
1、企业家思维方式不成熟
很多非公企业家自信心过度膨胀,或者思维方式比较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分析不足,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最终把企业拖入深渊。
2、重资源不重能力
非公企业家通常非常重视一个项目的成败,却不注意企业长期能力的培养。他们只看到了一只羚羊,却不培养自己的奔跑能力。
3、决策体系不健全
有的非公企业家独断专行,有的非公企业家犹豫不决,有的非公企业家只相信“自己人”,这都无法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创新,优劣各半
组织创新是指在传统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其组织结构应该是柔性的、可变的、通过再设计,建立一个业务流程化、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营。
中国非公企业的组织创新表现在:
1、强调实用
中国的很多非公企业有时并不会去系统地考虑组织架构问题,他们认为现实情况(人才、成本)可能不允许去建立一个理想的组织架构。因此,他们常常从实际出发,因事因人设立组织部门。并根据精简的原则,将有关的职责合并,尽量少设立部门。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企业方向发生转移,他们会迅速调整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适应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在国有企业,动一下组织结构可能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较难实施。
2、执行力强,效率高
非公企业一旦做出决策,就会集中资源推进。这一点相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言,可能不会经过一道道审批,决策速度较快。这样的组织较少患上“大企业病”,出现危机时,能减少损失。
中国非公企业在组织管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上下三个方面:
1、组织变动频繁,随意性大
一部分非公企业家对企业组织有点像“搭积木”的感觉,根据自己的个人意志经常调整组织和人事,或因人设岗。这导致企业很多任务无法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管理干部也难于开展工作。
2、集权、分权较难处理
非公企业在分权和授权的问题上,始终难以平衡。或者大权集于一身,企业家事必躬亲,让下属事事请示汇报。或者对某一人充分信任,没有约束,导致极大的风险。
3、组织内的的部门功能界定不明确,导致权、责、利不对称
西方社会强调分工和精细化运作,部门职责清晰,岗位编制合理,人尽其责。而很多非公企业,包括很多国有企业,经常出现工作交叉,部门扯皮的现象。非公企业家往往根据部门负责人的能力和亲疏关系,直接越过分管的副总经理,进行任务分配,这往往打乱企业内部的指挥关系,导致工作不规范,信息不对称。
4、“人治”多于“法治”,管理靠本能和个人直觉,制度建设滞后
很多非公企业家自身就是制度的破坏者。他们从思想上并不重视制度体系建设,或者是叶公好龙,只制订不实施,企业管理靠个人而不是依靠组织和体系。
三、人力资源创新,基础薄弱
对于非公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难以基业常青,就是发展速度也深受拖累。中国非公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下列创新特点:
1、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中国的非公企业在用人上是较为开放的,包括一些家族企业也在转换机制。非公企业家能够大胆重用有独特技能的人才,甚至包括有某种缺点的人才。这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难以做到的。这能够保障优秀的人才迅速脱颖而出,而不是论资排辈。
2、有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人才激励上受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而非公企业就不存在这一点因素。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分授权、高薪保障、股权激励、解决私人问题,这都是非公企业较为容易做到的。很多职业经理人也是看到非公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舞台和丰厚的待遇,才决定选择非公企业。
中国的非公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主要的问题是:
1、员工缺乏工作热情,人心涣散
在外资企业里,管理规范,员工素质普遍较高,加之外资企业很重视对员工的尊重,经常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国企中,员工有种“主人翁”的心理。这两类企业的员工相对而言,比较珍惜现有的工作。而在非公企业中,员工流动性大,打工仔的感觉比较浓厚。很多员工入职之时就没有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如果一旦他不满意现状,就会毫不犹豫地辞职。
2、收入分配的依据不合理,与承担的责任、岗位要求以及工作业绩不挂钩,没有考核机制
外资企业的薪酬体系完善,考核比较严格,国有企业的工资体系也沿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非公企业里,随意性大。一方面表现在收入和业绩没有对应机制,员工之间不能做到“内部公平”。员工的收入甚至是企业家自己凭感觉给的。二是考核指标不明确,不具体,无法实施。
四、企业文化创新,本土特色
在外资企业,我们感受到的是规范化的、人性化的管理文化。他们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国家文化,而主动标榜自己是一家“中国的”公司。在国有企业,我们感受到的是按职别、讲团结的企业文化。但在非公有制企业,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一个样,基本不重复。中国非公企业文化的创新点在:
1、个性化强
非公企业的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由于不同非公企业领导人的学历、经历、背景,包括地域不同,对企业的期望不同,往往对企业文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家对自己的企业更了解,因此能够结合企业特点,制订适合的企业文化体系。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很难改变或设计企业文化体系。
2、善于总结和运用
很多非公企业家学习力比较强,他们借鉴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吸收西方的文化。著名的《华为基本法》、《新奥宣言》就是中国非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但正是这种个性化和随意性的情况,导致中国非公企业的企业文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1、缺乏系统的核心理念体系
企业核心理念体系,如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宗旨的存在,企业的发展才拥有方向,企业的员工才能形成合力。而许多非公企业由于经营理念的缺失,只能跟随市场的短期变化随波逐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崇尚形式主义
很多非公企业家醉心于自已创造的文化理论体系,并强迫员工接受。做了大量的形式主义投入和活动,收效甚微。
3、缺少人本理念
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价值观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非公企业家对于原材料的浪费会心疼不已,而对于员工能力的浪费却视而不见。他们并没有把人当做最重要的资产。
五、打牢管理基础,才有创新
中国非公企业的管理创新目前非常必要强调,这是外部竞争压力加大后,每一个非公企业面前的问题。
总体来看,中国非公企业的管理创新,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虽然有一些非公企业已经走在前头,但大量的非公企业,还没有走向管理的规范化,还没有熟练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中国的非公企业在战略管理创新方面,机遇与风险同等存在。如果希望能向过去一样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变化,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中国非公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处于补功课阶段。在企业文化上,中国非公企业可实施的空间很大,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非公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创新的目的不是求新、求奇,更不是取得一时的新闻效果,而是取得最佳的管理成果,这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另外,管理创新也不要期望立竿见影,应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在具体实施改革创新时,还能忍受改革的“阵痛”,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念,把创新坚持下去。
本文只是从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这四个方面来论述非公企业管理创新的优势与不足,但非公企业在预算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等方方面面,也有相当多的问题。成功的非公企业家,要敢于摒弃经验主义,敢于自我否定,创建学习型组织,打好管理基础,才有可能进行管理创新。
作者:马瑞民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