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冉
这两天,全球汽车业又有大事发生。拥有奔驰品牌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宣布将考虑出售旗下的克莱斯勒公司,并已委托投资银行准备相关的出售文件。虽然大众、雷诺和尼桑都已表示对收购克莱斯克没有兴趣,但是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汽车公司和私募股权基金(关于私募股权基金本博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过讨论)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着其中的机会。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会不会有中国的汽车企业抓住这个机会像联想当初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那样在全球舞台上脱颖而出呢?
譬如说奇瑞。
根据我查阅的相关资料,克莱斯勒之所以陷入2006年亏损12亿欧元的窘迫境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过于依赖北美市场(北美市场占其2006年销售额的92%);第二,过于依赖轻型卡车(轻型卡车占其2006年销售汽车总量的70%);第三,固定成本太高(2006年达到销售额的31%)。
在所有这三个方面,奇瑞都可以提供帮助。首先,奇瑞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北美以外的国际市场(覆盖面达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轿车出口量连续四年居中国第一。其次,目前奇瑞生产的QQ、东方之子、旗云、瑞虎等几款车型基本上都属于入门型小型轿车,和克莱斯勒的产品具有相当的互补性。第三,同克莱斯勒相比,奇瑞在成本上的优势就更不用说了,这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收购跨国公司的最为重要的法宝。
当然反过来,克莱斯克也给以给奇瑞带来很多,譬如说享誉全球的品牌、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进入北美市场的网络和通路。
因此,如果奇瑞真的能够和卡莱斯勒走到一起,这将完全可能成为一个被全球CEO们用滥了的、传说中的“双赢”交易。奇瑞克莱斯勒将成为一家同时拥有全球增长最快和绝对保有量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家用轿车和轻型卡车并重、以中国为低成本生产制造基地的全球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将帮助奇瑞全面进入美国中低端的家庭轿车市场,从日本和韩国厂商中攫取市场份额;奇瑞将帮助克莱斯勒大幅度降低固定成本,同时大力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不过,这一切很有可能只能发生在我们的想象中。因为这是一个蚂蚁吃大象的交易,两家公司实力相差悬殊。
克莱斯勒2006年销售了270万辆,实现的销售额大约是620亿美元;而根据奇瑞的官方网站以及奇瑞高层接受采访时的披露,2006年奇瑞的销售量为30.5万辆,销售额不会超过200亿人民币。从销售量上两者相差了9倍;从销售额上两者的差距更是达到了25倍。据投行分析师估计,考虑到克莱斯勒07年预测销售额将下降到520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连年大幅亏损等不利因素,克莱斯勒的最终售价很可能在30-40亿美元之间。即使我们假设奇瑞2006年销售额有180亿人民币并且2007年的销售额能够增长40%达到250亿,同时用一个比较高的企业价值/销售额比率(譬如0.5倍,克莱斯勒的不到0.1倍)来估算奇瑞的价值,奇瑞的市场价值顶多也只有克莱斯勒价值的30%到50%。(事实上,奇瑞由于不具备全球性的品牌和研发能力,将很难获得如此高的企业价值/销售额比率,两家公司的实际价差可能更大。)
在这种“小吃大”的局面下,同当年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联想相比,奇瑞出征海外面临两个最大的不利因素。第一,奇瑞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投资海外的时候遇到的审批环节更多,障碍也更多;同时,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时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国有企业收购像克莱斯勒这样的老牌公司,可能在海外市场的媒体关系和当地政府审批方面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好在克莱斯勒已经被出售一次了,因此严格来说,我们这次要买的不是一家美国公司,而是一家德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第二,奇瑞不是一家海外上市的公司,因此它的股票还不是可以用于跨国并购的硬通货。这也提醒我们那些今天就看到自己未来必然要面对全球市场拷问的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的时候,市盈率和股票的价格固然重要,但是上市后的股票在跨国并购时的“硬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联想不是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当初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
因此,奇瑞要想成功地竞购克莱斯勒,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显得过于单薄。唯一的路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入市场化的外力。譬如,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先通过增发新股引入一两家有全球影响力和雄厚资本实力的私募股权基金,甚至考虑让对方控股。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介入,我们还可以引入境内外商业银行的贷款,用未来合并后的奇瑞克莱斯勒公司的现金流和资产作为还款保证。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杠杆收购,只不过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的介入这种大金额的杠杆安排变得更加可行了。我们去年帮助好孩子完成的股权交易就采用过类似的交易结构。
肯定又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甚至指责本博“卖国”,说那不等于把奇瑞也给卖了吗?
我的回应始终如一:我们的观念必须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市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你是否喜欢,世界经济就是跨国公司主宰的经济,未来地球上所有最牛叉的公司都将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将只有祖籍,没有国籍—它们的股票每时每刻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流动,它们的股权结构图分分钟都可以改写。国家主权永远不能放弃,企业的股权可以。
真正的问题是:你是要一个年产30万辆中低端车的安徽国资部门的下属公司还是要一个年产300万辆车的、拥有国际品牌和跨国研发能力的、扬帆全球汽车市场的奇瑞克莱斯勒?
当然,最后的结果什么可能都有:(1)戴姆勒虚晃一枪,宣布停止交易谈判,继续维持现有格局;(2)克莱斯克卖给一家中国之外的企业;(3)克莱斯勒通过参股、换股等方式同一家中国之外的企业组成全球战略联盟;(4)克莱斯勒通过非股权合作方式同一家中国之外的企业组成全球战略联盟;(5)、(6)、(7)则是(2)、(3)、(4)的翻版,只不过交易对家换成一家中国企业。
在所有这些可能性中,奇瑞最终成功收购克莱斯勒的可能性应该不会超过5%。我之所以费了这么大篇幅提出这个最终实现可能性不超过5%的命题,是因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发展都到了这个时候。
我们不是常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吗?有些机会我们未来一定还会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