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推行“走出去”战略的力度在逐年加大。站在企业未来生存的角度,如何看待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热潮?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理论创始人邓正红先生认为,今后5到15年是中国企业推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期,这个机遇期能否正确把握,关系到未来中国企业的基本生存问题。“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步,是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矛盾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企业平均水平处于基本生存阶段,各国企业都在为资源而奋斗,中国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化生存,是迈向未来更宽视野的基本生存,是努力占有资源空间赢得未来生存时间。这一步能否走稳走顺,关系到企业将来能否走好走远。
2007年9月14日,中国石化沙特聚烯烃项目召开决战动员大会,采取非常规措施,全面掀起大干高潮,确保在未来的5个月,完成50%的剩余工程量,为开拓中东市场打好基础,为中国石化争光。
由于前期图纸、设计、设备、材料等到货的延迟导致了现场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推迟达4个月之久。项目施工总工期23个月,已经进行了17个月,剩下的5个月必须完成50%的剩余工程量,因此该项目建设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业主甚至一度对我们的履约承诺产生疑虑。
沙特聚烯烃项目是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板块体制改革正式运转之后海外第一个交付的项目,也是集团炼化板块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尝试国际工程联合EPC的第一个项目,能否按照合同约定安全、优质、正点建成中交,事关集团公司以及承建方第二建设公司国外工程建设“第一步能否走稳、走顺”,“将来能够走好、走远”的发展战略,如果第一炮不能打响,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海外工程承接的信心和决心,更为严重的是将会严重损害中国石化、第二建设公司在国际工程建设领域和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形象,项目承担的重任是“为SCC添彩、为SINOPEC添色、为祖国人民争光”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从“经济仗”的角度分析,沙特聚烯烃项目是联合体AKSI(克瓦纳、上海工程公司、二建公司)与SABIC签订的项目总承包合同,协议中明确了违约责任,一旦工程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中交,将处以合同总价7.5亿美元10%的罚款,这就意味着如果项目不能按照合同要求准时中交,承包方将被处以高额的巨额罚款。
面对甲方怀疑的眼光,中方的按期交工的决心没有动摇。在9月12日业主(沙特国家基础工业公司延布石化公司)召开的会议上,集团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工程企业管理部)施华彪副经理代表中石化向业主郑重承诺:中方坚持合同工期不改变,即PHU装置在2008年1月31日交工,PE装置在2008年2月15日交工,PP装置在2008年2月28日完成交工;会议同时确定了项目四季度施工进度完成工程总量的30%。未来5个月的主要抢建任务是1400个管线试压包要在今年年底全部试压完成;8414个仪表回路测试工作,要在明年一月底全部测试完成(PHU部分要在今年年底完成测试工作);所有的保温工作也要在明年一月中旬全部完成交付。
为实现项目安全、优质、正点中交,兑现承诺,沙特聚烯烃项目部全面进入赶工决战状态,项目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做好最后一搏。首先,建立健全决战阶段强有力的生产指挥体系,二建公司派出一名副经理坐镇指挥,沙特聚烯烃项目由项目主要领导挂帅,各个区域经理、专业经理、关键部门的部门经理以及各个参建单位的项目经理共同参加,负责对整个项目的施工生产、产品交付环节的总体协调,及时解决抢建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坚决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事不过夜",提高现场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决策效率;第二,在现有2484人的基础上继续从国内再动迁718人,同时在当地增加雇用100名印巴劳工以加强现场劳动力。
由二建公司周赢冠副经理亲自挂帅,成立动迁工作小组,各个参建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坚持国内/国外联动、优先保障国外。项目部和各个参建单位随时保持与各参建单位的联系,坚决贯彻落实决战前与各个参建单位对接的《劳动力动迁计划》,同时该计划将严格按照项目部要求的动迁人数、动迁时间进行真考核、真奖罚,不容许任何单位讲客观条件,讨价还价;第三、实行激励政策,决战时期,坚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落地有声,严格执行与各参建单位签署控制点协议,根据控制点协议进行严格奖罚;项目部要对控制点计划上墙公示,每周检查(必要时,每天检查),逐月兑现,每个节点除了与参建单位挂钩外,要与承担管理、协调责任的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挂钩;第四、严格执行日碰头、周例会制度,及时检查落实项目的施工生产进度,解决各个单位提出的问题和困难,EPC层面的管理人员每天主要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转移到现场;第四、延长作业时间并取消周五休息日,调整休假制度,除了连续在沙特工作四个月可在近期内安排一次短期休假外,其余暂停休假。
2007年,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标白俄罗斯国家石油与化工康采恩公司的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项目,此次中标实现了上海院丙烯腈分离技术的首次出口,标志着中石化技术又一次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竞争。
该项目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上海院组织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经过紧张的准备,对白俄罗斯国家石油与化工康采恩公司现有丙烯腈装置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备的技术改造方案,得到对方的高度认可。投标过程中,上海院与另外两家国外知名公司同台博弈,最终凭借技术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
上海院认真贯彻落实总部“走出去”的一体化战略目标,在完成总部下达重点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依靠自身在科技研发、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实力,用自己的专有技术优势与国外大公司同台竞技。2007以来,屡屡在重大项目中中标,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日益加大。2007年6月,采用上海院技术生产的甲苯歧化催化剂装箱运往白俄罗斯Naftan公司。这是该催化剂继成功进入中东市场之后实现的第二次海外出口。
甲苯歧化技术以及丙烯腈技术都是中国石化积蓄多年的优势技术,此两个项目的获得将推动中国石化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中国石化技术的市场影响力,为扩大中国石化甲苯歧化及丙烯腈技术的全球市场份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12月23日上午,一支由23名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团,圆满完成技术输出任务回国。正是在他们精湛技术的帮助下,俄罗斯联邦一套“沉睡”了20年的PTA(精对苯二甲酸)装置焕发了生机。
向俄罗斯派出专家团进行技术输出,这在国内石化界还属首次。这次上海石化为俄罗斯开车成功的PTA装置,是俄方1985年从日本一家公司引进的。两年前,该国为唤醒这套搁置了整整20年的装置,曾到日本公司寻求技术支持,但因“设备搁置时间长、运行可靠性差,并需投入巨资更换设备”等因素没有成功。俄方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中国已成熟掌握PTA运行技术的上海石化。
这次技术输出,上海石化的确碰到很多困难。比如,要克服从未经历过的、在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天气下操控装置运行的难题,要克服设备封存了十几年造成的老化、腐蚀、备件缺乏等等困难。
专家们通过制订科学的开车方案,进行紧张的一系列生产现场调试和设备整修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使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并经过了72个小时的考核期运转。据上海石化涤纶事业部经理林菘介绍,为了完成这次技术输出,此前,该事业部已先后为俄方公司培训了两批共50多名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首开上海企业成批为国外企业培养技术人员的先河。 长期以来,PTA的成套生产技术主要由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大公司垄断。上海石化通过20余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使该公司把与俄罗斯几乎同时期引进的年产能同为22.5万吨的PTA装置的产能增加到了40万吨,并形成了多项自有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培育了一支拥有娴熟工艺技术和精湛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不久前,由该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80万吨PTA工艺包和成套技术通过技术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在国内第一家打破了PTA技术由国外少数大公司垄断的局面。
作者:邓正红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