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陈雪频)
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的中国,如此之多的年轻人都在谈论创业,如此之多的年轻人计划创业。在许多人的价值观里,企业家似乎天然高于职业经理人,以至于很多本职为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商学院的院长都在媒体上公开宣称:“其实,我们要培养的是企业家。”
且不说商学院是否能真的培养出企业家,这种姿态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做企业家比做职业经理人更有价值。我们能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听到、或者看到各种被企业家一篇又一遍被宣讲的创业故事,马云、牛根生的故事被许多年轻人耳熟能详。
在电视开始成为许多企业家的“秀场”的同时,他也开始成为许多年轻人展示自己创业梦想的“秀场”。从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到央视的“赢在中国”,许多年轻人乐于在电视上展示他们的创业才能,甚至很多人希望通过这个舞台,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我们不想给那些满怀创业热情的人们泼冷水。但在看了一些类似的电视节目之后,容易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比赛和创业没有多大关系,它基本上只是一个“秀场”。这也是许多真正在创业的人士的一致看法,他们都在艰苦奋斗,没有空去参加这种节目。
“八零年后企业家”这个概念也开始粉墨登场。一群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的成功还远未得到证明,却开始在电视和杂志上频频亮相,宣讲他们的财富梦想。有几个人刚刚融到了一笔资金,就迫不及待地对外宣称,自己拥有了“过亿身家”。
以上种种,都这些人冠之以“创业精神”自我标榜。不过在他们言语和表演中,我似乎看到的更多是“赚钱精神”和“做秀精神”。在很多人看来,创业就是为了赚钱。钱,既是他们创业的动机,也是衡量创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在他们小有成功,甚至还没有成功之前,就急于出现在媒体面前,宣讲他们的成功之道,宣讲他们的财富梦想。
与此同时,许多人在谈论创业的时候,谈得更多的是如何赚得第一桶金,如何搞来风险投资,如何将公司上市,如何在小有成就时做秀。诸如此类,创业似乎只与“赚钱”和“做秀”有关,而与“精神”无关——那种强调创新与创造价值有关的“创业精神”。
无论是创业精神,还是企业家精神,它的本质上都是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企业家,也就是那些能够通过破坏性创新来改变我们生活的人。这样的创新可能是技术创新——比如英特尔,可能是市场创新——比如安利,可能是商业模式创新——比如亚马逊。
很多人选择创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将金钱作为创业的全部,而忽视创业背后所蕴藏的创新、社会责任感等创业精神本来具有的要义,那么这种创业很可能就会沦落为个体户或者是暴发户式的创业,而这种企业肯定是长不大的。
此外,创业者还也需要反思创业中“冒险精神”。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创业确实需要勇气去冒险,但这种勇气是在基于对这个市场的大体判断之上的,而不是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创业犹如冲浪,你必须对波浪有足够的了解之后,这种冒险才有价值。
创业精神也不一定非要体现在创造一家新的企业之中。在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中开疆拓土,在一个传统的行业中改革创新,都是创业精神的体现。创业精神也不是一件用来做秀的东西,创业从来都是艰辛和孤独的选择,而不是生活在镁光灯下的时尚生活。
在一个开放社会里,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身份界限也并不像以前那么泾渭分明,这两种身份可以经常转换。而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与他(她)到底属于哪种身份,而在于他(她)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更何况,生活其实有很多选择,创业只是其中的一种。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呼唤一种健康的“创业精神”——不要急于用一个CEO的头衔来证明自己的创业精神,而是用每一天的辛勤工作。 |